首页 理论教育 脊髓空洞症感觉障碍的特点

脊髓空洞症感觉障碍的特点

时间:2023-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延髓空洞症大多由颈髓扩展而来,通常位于延髓后外侧部分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和疑核部位,以后才影响周围的长束,使之继发变性。起病缓慢,渐进性加重,临床症状因空洞的部位和范围不同而异。如空洞累及两侧锥体束,可出现损害平面以下一侧或双侧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体征。6.延髓空洞症 空洞常从脊髓延伸而来,也单独发病。空洞多不对称,症状、体征以单侧为主。2.手术治疗 目的是为了排出空洞内液体以减压,延缓症状发展。

【流行病学】 本病为一种缓慢进展的退行性病变,男性多于女性,约为3∶1,多在20~30岁发病。

【病因】 确切病因尚不清楚。

1.先天性脊髓神经管闭锁不全 本病常伴有脊柱裂、颈肋、脊柱侧弯、环枕部畸形等其他先天性异常。

2.胚胎细胞增殖 脊髓灰质内残存的胚胎细胞团缓慢增殖,中心坏死液化形成空洞。

3.机械因素 因先天性因素致第四脑室出口梗阻,脑脊液从第四脑室流向蛛网膜下腔受阻,脑脊液搏动波向下冲击脊髓中央管,致使中央管扩大,并冲破中央管壁形成空洞。

4.继发性脊髓空洞症 罕见,继发于脊髓肿瘤、外伤、炎症等引起脊髓中央组织的软化和囊性变。

【病理变化】 空洞部位的脊髓外观可正常,或呈梭形膨大,或显萎缩。空洞腔内充满液体,通常与中央管相通,洞壁由胶质细胞和胶质纤维构成。空洞常起于颈膨大,可限于几个节段、也可上及延髓下达脊髓全长,横切面上空洞大小不一,形状也可不规则。首先侵害后角基底部及灰质前连合,呈“U”形向后角扩展,后慢慢进展,对称或非对称性侵犯前角、白质,其后再影响白质中的长束,相应神经组织发生变性、坏死和缺失。

延髓空洞症大多由颈髓扩展而来,通常位于延髓后外侧部分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和疑核部位,以后才影响周围的长束,使之继发变性。

【临床表现】

1.发病特点 男性多于女性,约为3∶1,多在20~30岁发病。起病缓慢,渐进性加重,临床症状因空洞的部位和范围不同而异。

2.感觉障碍 突出的症状体征为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因空洞常起于一侧颈膨大后角基底部,首发表现常为同侧上肢痛温觉障碍而触觉保留;病情缓慢进展,空洞侵及灰质前连合时,影响双侧交叉的脊髓丘脑束,则出现双上肢对称性、节段性、分离性痛温觉障碍,呈短上衣样分布;脊髓后索常最后受损。

3.运动障碍 脊髓颈段空洞延伸侵及前角时出现上肢肌肉下位运动神经元损害,出现手部小肌肉无力、萎缩、肌束震颤,严重呈“爪形手”,病情进展可逐渐波及上臂、肩带及部分肋间肌,引起瘫痪。如空洞累及两侧锥体束,可出现损害平面以下一侧或双侧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体征。

4.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常见皮肤营养障碍,皮肤增厚,顽固性溃疡,严重者指(趾)末段发生无痛性坏死、脱失,称Morvan征。约20%的病人骨关节损害,常为多发性,上肢多见,关节肿大,关节面磨损,骨皮质萎缩、脱钙,但无痛感,这种神经源性关节病称为Charcot关节。下颈髓侧角损害可见霍纳综合征。

5.其他 常合并脊柱侧突、脊柱裂、弓形足、扁平颅底、脑积水及先天性延髓下疝等畸形。

6.延髓空洞症(又名球空洞症) 空洞常从脊髓延伸而来,也单独发病。空洞多不对称,症状、体征以单侧为主。常侵及延髓疑核、舌下神经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而出现吞咽困难,发音不清,舌肌萎缩及震颤甚至伸舌不能,面部痛温觉减退但触觉存在。如空洞侵及前庭小脑通路时出现眼球震颤、眩晕、平衡障碍、步态不稳。当损害脑桥面神经核时可出现周围性面瘫。

【辅助检查】

1.电生理检查 受累节段支配区肌肉神经源性损害,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

2.X线片 可能发现脊柱侧突、颅底凹陷、脊柱裂、Charcot关节等畸形。

3.延迟脊髓CT扫描(DMCT) 可显示高密度空洞影像。

4.MRI 为诊断本病最准确的方法,可在纵、横断面上清晰显示空洞大小、位置。

5.脑脊液检查 压力及成分大多正常,空洞大时也可致椎管梗阻,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

【诊断】 青中年发病,起病隐袭,进展缓慢。临床表现为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肌肉萎缩无力,皮肤关节营养障碍,常伴有脊柱畸形、弓形足等畸形,脑脊液检查压力及成分大多正常,空洞大时也可致椎管梗阻,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X线摄片可证实所伴有的骨骼畸形,脊髓碘油造影可见脊髓增宽,延迟脊髓造影CT扫描及脊髓磁共振成像可显示空洞的部位、形态与范围。

【鉴别诊断】

1.脊髓髓内肿瘤 病变节段短,进展快,早期出现膀胱功能障碍。椎管梗阻明显。脊髓造影、MRI可鉴别。

2.肌萎缩侧索硬化 表现为上肢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和体征,但多不对称,且无感觉障碍的表现,MRI无异常。

3.颈椎病 可有上肢的肌萎缩及节段性感觉障碍,但无浅感觉分离,根性疼痛多见,肌萎缩常较轻,一般无营养障碍,颈椎X线片可见骨质增生及椎间孔变窄等征象。

4.麻风 可引起手及前臂的痛触觉分离、肌萎缩及皮肤溃疡。但感觉障碍范围不符合节段性分布,体表皮肤可有散在脱屑和色素斑,受累神经变粗,并有麻风接触史,皮肤、黏膜及神经活检可查见麻风杆菌。

【治疗】

1.保守治疗 给予B族维生素及其他神经营养药物;防止烫伤、烧伤、关节挛缩。

2.手术治疗 目的是为了排出空洞内液体以减压,延缓症状发展。常用的有空洞体腔引流术、椎板切除减压、颅后窝减压术、终丝末端切开术等。

3.其他 早期采用深部X线治疗或放射性核素131I治疗,阻止空洞扩大,效果不肯定。

【预后】 与病因、手术时机、手术方法等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