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化融合理念下的科技期刊体系构建
张爱华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北京100835)
作者简介:张爱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发展研究》编辑部编辑
摘 要:科技期刊属于文化产业的一种,作为科研成果的传播媒介,其科技与文化融合具有自身的特点。本文从科技期刊体系的概念入手,深入分析科技期刊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归纳总结当前科技期刊体系中科技与文化融合不足的表现,进而提出构建科技文化融合理念下的科技期刊体系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科技期刊;科技文化融合;期刊文化;文化市场
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央就高度重视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工作,始终把文化科技创新作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科技期刊属于文化产业的一种。而科技期刊作为科研成果的传播媒介,其科技与文化融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不足。本文对此做了一定的梳理,进而提出适用于我国科技期刊体系现状的科技文化融合策略。对科技期刊未来的自身发展和管理引导均有一定参考价值,对我国其他文化产业的改革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
1 科技期刊自身是一种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产物
1.1 科技期刊的原材料是科研成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期刊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特殊载体,在推动科技发展、促进生产力提高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科技论文是科技工作者脑力劳动的结晶,是以高、新、尖为特征的处于科学理论前沿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通过载体,并与载体一同以商品的形式进入市场。而科技期刊就是以科技论文为“原材料”,经过编辑的加工制作,生产出的文化产品。
1.2 科技期刊的制作融入了期刊文化
学术期刊的“期刊文化”同样是由三层结构组成的,其核心价值(理念层)可以通过其成员的行为(行为层)、处事方式、交流方式表现出来(制品层)。
(1)期刊理念
每一种期刊在办刊伊始都要制定明确的办刊宗旨和编辑方针。期刊的这种个性特征是由期刊特定的服务对象(读者)、内容类别和学科特点决定的。对学术期刊来说,传播信息与研究学术往往融为一体,在传播信息中进行学术研究,在学术研究中传播信息。自然科学期刊和社会科学期刊中的学术性期刊,大多是为此而创办的。所以,办刊宗旨和编辑方针在办刊实践过程中,逐步成为编辑人员集体的有意识的追求目标,从而成为一种理念。不同期刊社办刊宗旨不同,理念也不同。它包括指导、影响和支配编辑出版行为的思想规范,编辑出版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职业道德、思维方式、价值准则、主体意识、审美观念、行为心理、编辑事业的发展目标等。
(2)期刊行为
期刊行为是期刊文化的一部分。办好一个期刊非一人之力,而一个期刊的个性与质量涉及期刊整体的各个环节,使读者一看到期刊的运作,一接触编辑的言行,就能感受到期刊精神理念的存在。这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基本行为规范。即期刊社对编辑整体形象的要求和道德风貌的要求,它包括衣着、卫生、社交、打电话、接待来客、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等方面。②岗位行为规范。即结合岗位业务制定的行为规范,它包括主编、责任编辑、执行编辑、编委会成员等岗位的行为规范。
谈到期刊行为,就不能不提到服务质量。众所周知,读者即是编辑工作的出发点,又是编辑工作的落脚点。编辑工作应该一切为了读者,竭诚为读者服务。期刊作为一种连续出版物,首先,应该准时出版、不拖期。其次,为便于读者阅读、利用文献等采取一些措施,如目录页标明栏目名称,帮助读者进行阅读选择;加篇眉或页眉,便于读者复印利用资料等。
学术期刊是传播学术信息的载体,而稿源是办刊的基础。因此,为作者服务也是期刊义不容辞的职责。期刊收到来稿后能否及时给作者反馈,免去作者挂念;刊物发稿周期长短;刊物出版后能否及时给作者邮寄样刊等。这些看起来是小事,却是期刊整体形象的一部分。
(3)期刊制品
形式是内涵的载体,而内涵必须借助一定的形式才能得以充分体现。期刊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应注重通过良好形象凸显其文化内涵。学术期刊的形式美体现于一种规范化的理性美,或称逻辑美。一份好的期刊,它应该是内涵美与形式美的统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作者、读者对刊物的感情,影响刊物对作者的凝聚力和对读者的吸引力,由此影响其稿源的丰歉与层次。
1.3 科技期刊的传播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
(1)促进科技交流,提高科技地位
科技期刊作为最新科研成果的传播媒介,不仅承载和展示着我国科技队伍的素质和科技水准,还能把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科技人员的智慧、成果联系起来,不断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催化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印刷版科技期刊仍是记录和传播科研成果、科学发明、科技动态信息的主要载体。因为印刷版期刊具有出版稳定、连续,内容系统、完整,信息容量大,便于科技人员学习、研究、保存等特性,且价格低,购买、使用方便,适合我国国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录像、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高新传播媒介相继出笼。新的电子传媒作为我国科技期刊出版行业的一支生力军,将极大地增加我国科技期刊的竞争实力。
(2)培养科技人才,加速经济发展
科技期刊是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的有效中介。科技期刊作为学术交流园地,不断为科技人员提供并发表学术成果、科学见解等情报资料。有了科技信息作为科研人员工作的基础,才能避免重复工作,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科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对系统资料的挖掘、积累。科技期刊既是学术交流的园地,又是培养科技人员的摇篮。科学技术服务于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20世纪50年代是欧洲及日本期刊业迅速发展的时期,正是在这个时期,欧美及日本的经济出现了空前的发展。所以,期刊业的发展,为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起到了积极的催化作用。
(3)积累科技资料,推动科技发展
科技期刊不仅传播和交流科技信息,而且还有积累科技文献资料、推动科技发展的功能。科技期刊刊登的科学实验报告、数据、技术、方法和构思、假设等资料是科技人员宝贵的科技财富。作为一种科技文献档案,为客观评价科学技术水平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与此同时,科技期刊通过发表科技人员的学术理论和见解,纠正伪科学、片面科学,产生新的边缘科学、分支科学。科技期刊作为国际科学技术领域相互交流的重要媒介,为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 科技期刊体系的内涵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最大的特点是在细分成多专业的同时,综合化、总体化的趋势明显。即一种专业知识既有多方面的使用,又有由多种专业内容组成的可能。大量的信息不仅分布于本专业期刊,而且离散在交叉学科的期刊中。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科技期刊的多面性与相关性。期刊与期刊之间绝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在大的环境——自然科学系统和传播系统中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即科技期刊体系。从科学技术本身的特征上来说,科技期刊体系具有整体性、协调性、有序性、层次性等特征。所以我们要分析的科技期刊体系的科技与文化融合,不仅是某一本科技期刊从生产到流通过程中的融合,还包括整个体系运行过程中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3 当前科技期刊体系科技与文化融合不足的表现
3.1 稿件来源的捕捉力
对于科技期刊,优秀稿件的捕捉能力很大程度决定着期刊产品最终的质量与水平。而目前传统的纸版期刊对稿件的捕捉方式,主要是作者投稿和定向约稿两个方式。作者投稿方式又主要分成纸质稿件、电子邮件和网上投稿系统。纸质稿件的投稿周期长、易丢失、不易编辑,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已经逐步走下了历史舞台。而电子邮件的收取和网络投稿系统的维护成为稿件捕捉过程中急需科技融合的地方。很多期刊采用技术相对稳定的电子邮件的方式,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稿件被误认为垃圾邮件、各种真正的垃圾邮件又满天飞、过期超容收不到来稿、过期超时来稿不存在等。而自己研发制作的针对自己期刊的网上投稿系统,又由于目前市场较小,缺乏专业开发团队和专业维护人员等,系统不稳定的情况时有发生。
3.2 制度建设的信息化
制度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期刊文化的培育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而制度运行又需要科技支持。比如,期刊的三审制度是体现期刊选稿客观、公正等期刊文化的重要制度,在递送过程中人为因素可能有很多,因此保证该制度不仅仅需要价值观念上的统一,还需要制度设计的完备,其中就需要科技手段的支持与监督。比如如何确保一审通过的稿件都进入到了二审,二审通过的稿件都进入了三审,对递送人行为的制约就需要科技手段。通过科技的融入,让每一篇稿件的进展程度都可以被一审、二审、三审以及三审制度监督人看到,这样递送人的行为就得到了监督与约束。没有制度上真正的监督与约束,任何期刊行为仅仅靠觉悟来支撑,是非常艰难的。科技运用的适当,有些监督并不一定是高成本的,比如一个真实的例子,小学英语家教老师监督小学生每天回家后阅读英语一小时,采用的是微信监督的方式。非常的便捷,成本也低,但是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比家长签名等方式有效得多。
3.3 文化管理的安全性
对期刊产品的保护需要科技的融入。期刊文化和科技水平共同决定了保护的力度和范围。保护的对象主要分用稿前保护和用稿后保护。用稿前,我们必须保证每篇投稿的机密性,因为无论后面用不用稿,如果泄露出去,就对作者本身造成了侵权;用稿后,包括对我刊刊发稿件的保护和对他刊刊发稿件的保护,对我刊稿件的保护要特别注意作者对转载、网络传播等问题的授权,对他刊的稿件保护则集中体现在稿件原创性的确定问题上。这些地方都需要期刊文化与科技水平的融合来实现。
3.4 期刊传播的市场化
首先,先举个例子。2013年7月16日,《城市规划》杂志在微博上发布了消息,说他们基于苹果客户端的可以阅读《城市规划》杂志的APP已经做好,有苹果产品的用户可以下载阅读。这是科技与文化融合在科技期刊传播方面的一个很典型的表现。目前的阅读是免费的,那么收益在哪里,是不是可以在APP里做广告。究竟是自己开发APP的收益大,还是借助于有影响力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作媒介更合算,不同的科技期刊有自己的分析和选择。科技期刊体系的传播就形成了一个文化市场,这个市场如何运作和规范,现在都还在摸索中。建立并完善科技期刊的文化市场体系,发展科技期刊文化产业,是科技期刊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着力点。
4 科技文化融合理念下的科技期刊体系构建策略
4.1 设置专项经费,培育创新人才
一切以人为本,做好科技期刊体系的科技文化融合工作,首先的一点是要大力培育文化科技人才。不仅需要有广泛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基本功的人才,更需要有一批富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具有驾驭知识和运作市场的能力、站在时代发展前沿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这种知识创新型人才是中国科技期刊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的领军人,是获取国外科技期刊最新发展动态、最新市场信息、最新经济管理模式的信息处理器。所以我们不仅要以战略的眼光去识别、选拔、培养、造就、启用这类人才,还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使人才施展聪明才智的氛围,且激励机制与制约机制并行,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优势,努力打造出科技文化融合的科技期刊制作、运营队伍。
4.2 加快制度改革,规范文化市场
科技期刊的文化市场体系是指科技期刊产品市场、科技期刊服务市场以及科技期刊生产要素市场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文化市场有机整体。文化市场具有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有序性的特征。只有准确把握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才能科学构建科技期刊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市场健康繁荣发展。
世界经济一体化使中国科技期刊的传统经营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作为信息传播和交流载体的科技期刊,如果依然抱着幻想依靠政府的事业经费和微薄的广告收入长期维系其生存空间,显然是极不现实的,也是极为幼稚的。政府政策行为由管理型向指导型的逐步转变,促进科技期刊逐步淡化计划经济时期的办刊手段,增强市场经济时期的办刊意识和办刊特色,以全球的视角和国际化意识优化科学期刊的经营管理模式、改变内部运行机制,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当市场机制建立起来后,为了在市场上的生存与发展,科技期刊就会调动自身的积极性,积极地、创新性地发掘各种文化科技交融点,来促进科技期刊的自身发展。
4.3 树立融合典型,增强交流机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思想火花的碰撞是无限的。在科技期刊文化市场尚未完全建立的初期,树立科技文化融合的典型榜样,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设置专门的项目,欢迎各科技期刊踊跃申报,提出各项科技文化融合的创新点和预期效果,国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之后检验成果,把好的经验传播出去,以指导科技期刊的科技文化交融工作。同时,应当多增加一些交流的平台,比如小型的沙龙,关于科技期刊科技文化具体某个方面的交融体会进行交流。
4.4 建立评价体系,促进持续发展
我们既要促进科技期刊文化市场的建立,弱化行政管理,又要巧妙地对科技期刊的文化科技交融方向进行引导。考核意味着管理,评优则意味着引导。所以,我们要建立科技期刊的文化科技融合评价体系。之前提到过把市场机制建立起来,将会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期刊自身的创新能力,科技文化融合的途径就会各式各样、不断涌现。这个评价体系中途径的指标应当是比较定性的,因为如果有了具体的指标,等于局限了创新的方式,设计这个指标体系的人成了各种科技文化融合途径的发明家了,这是不可能的。而且我们要特别鼓励那些创新性的途径。但是对于效果的指标,我们是可以定量的,比如发行量、广告量、收益率等。具体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深入地专门研究,在这里笔者只是做一个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刘云山.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EB/OL].中国文明网,[2012-08-15].http://www.wenming.cnsyjj1dhd/1ys/201208/t20120815_807747.shtm1.
[2]胡锦涛.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EB/OL].中国文明网,[2012-08-21].http://www.wenming.cn/whtzgg_pd/tsyj/201211/t20121114_934671.shtm1.
[3]朱联营.中国科技期刊文化交流思想源流考(二)——普及提高并举科学文化交流思想的形成与实践[J].编辑学报,2004,16(4):235-237.
[4]侯跃玲.试论我国科技期刊体系建设[J].技术与市场,1991(4):270-272.
[5]何静.论学术期刊期刊文化的构建[J].编辑之友,2007(3):70-72.
[6]高平,戴钧.科技期刊文化构建及其对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4):42-45.
[7]吕应春.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期刊价值定位的重新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4(3):87-8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