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肿瘤疼痛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肿瘤疼痛的刺激可以引起体内的一些内源性递质和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从而影响病人的心血管功能。癌症疼痛引起机体释放的内源性物质有:①自交感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释放的儿茶酚胺;②从肾上腺皮质释放的醛固酮和皮质醇;③由下丘脑释放的抗利尿激素;④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释放的血管紧张素Ⅱ。这些激素直接作用于心肌和血管平滑肌,并且通过使体内产生水钠潴留,间接地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荷。血管紧张素Ⅱ可以引起全身血管收缩,而内源性儿茶酚胺可使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以及外周阻力增加,这些作用均可导致肿瘤病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出现心律失常。醛固酮、皮质醇和抗利尿激素还可引起患者体内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这些改变对于合并有恶液质的癌症病人,极易引起心肌缺血和出现急性心力衰竭。
2.肿瘤疼痛对精神及情绪的影响 短暂的急性疼痛可导致病人情绪处于兴奋状态,表现为焦虑、恐惧、坐卧不安、心神不宁、心惊肉跳、烦躁、失眠等。长期慢性疼痛可导致病人情绪低落,表现为悲观、愤怒、自责、抑郁、消极、淡漠、反应迟钝、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产生自杀倾向或出现自杀行为。
3.肿瘤疼痛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醛固酮、皮质醇和抗利尿激素引起的水钠潴留可以引起血管外肺水的增多,而后者又可导致病人的通气/血流比例失常。在行胸腹部手术的癌症病人,疼痛引起的肌肉胀力增加易造成病人的总肺顺应性下降,通气功能下降,增加病人术后发生肺炎、肺不张的概率;术后疼痛还可使癌症病人潮气量减少,通气量下降,出现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的可能性增加;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可刺激每分钟通气量代偿性增加,当发生失代偿时可导致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4.肿瘤疼痛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癌症疼痛作为一种应急原,可引起机体发生严重的应激反应,从而导致体内多种应激激素的释放,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一方面,一些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如儿茶酚胺、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抗利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增加。另一方面,癌症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又导致了促使合成代谢的激素如雄性激素和胰岛素水平的降低。肾上腺素、皮质醇和胰高血糖素水平的升高,促使糖原分解加强和抑制胰岛素的作用,最终导致血糖升高。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代谢增强,使得癌症病人发生负氮平衡。醛固酮、皮质醇和抗利尿激素又促使机体潴钠排钾,从而影响体液和电解质的重吸收。此外,内源性儿茶酚胺还使外周伤害性感受器更为敏感,使癌症患者处于一种疼痛→儿茶酚胺释放→疼痛的恶性循环状态之中。
5.肿瘤疼痛对胃肠道和泌尿系统的影响 癌症疼痛引起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能反射性的抑制胃肠道功能,使胃肠平滑肌张力降低,而括约肌张力增高,表现为病人出现恶心、呕吐、胃肠绞痛、腹胀、便秘等不良反应。
6.肿瘤疼痛对内分泌的影响 癌症疼痛时内分泌激素释放的血管紧张素Ⅱ等可使肾血管收缩,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可使尿量减少;同时交感神经的兴奋使膀胱平滑肌张力下降,易导致癌症病人出现尿潴留;由于病人的抵抗力低下,导尿又可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
7.肿瘤疼痛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癌症疼痛所引起的应激反应,一方面使体内杀伤性T细胞的功能减弱,数量减少,同时机体的网状内皮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另一方面,应激反应产生的内源性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和前列腺素,可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甚至加快肿瘤细胞的转移和扩散。
8.肿瘤疼痛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癌症疼痛产生的应激反应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包括使血小板黏附功能增强,纤溶功能降低,从而使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这种状态对已发生转移的癌症病人尤为不利,因为这些病人极易引起血栓形成和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9.肿瘤疼痛对骨骼肌的影响 疼痛可诱发骨骼肌痉挛,而出现肌肉震颤,进一步加重疼痛。同时由于疼痛时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又可进一步增加末梢伤害感受器的敏感性,形成痛觉过敏或异常疼痛。
疼痛是肿瘤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据卫生部最新统计报道,在我国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癌症疼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林桂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