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病人的疼痛是由多种原因形成的一个复杂的反复出现的过程。疼痛刺激特别是严重疼痛,可引起体内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释放儿茶酚,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和皮质醇,下丘脑释放抗利尿激素,这些激素又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释放血管紧张素Ⅱ。这些物质作用于机体均可引起心血管平滑肌收缩;醛固酮、皮质醇和抗利尿激素可引起水钠潴留,表现为血压升高,心肌缺血,甚至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增多而出现肺通气功能下降,易发生肺炎;胸腹部术后的病人易发生肺不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严重者可导致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等。疼痛还能导致促使合成代谢的激素如雄激素及胰岛素水平降低,肾上腺素、皮质醇和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使糖原分解加强和抑制胰岛素的作用,最终导致血糖升高;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代谢增强,使癌症病人发生负氮平衡等。疼痛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又能反射性的抑制胃肠道功能而出现恶心、呕吐、胃肠绞痛、腹胀、便秘等不良反应;疼痛产生的应激反应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极易引起癌症患者发生血栓形成和心脑血管意外等。所有这些反应,均可使患者对疼痛产生惧怕和紧张的心理反应。导致焦虑、恐惧、抑郁、甚至产生自杀倾向。特别是晚期癌症的病人,将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加速死亡。因此,对疼痛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稳定情绪,减轻痛苦,改善生存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心理护理
心理因素可使疼痛加重,甚至引起心因性疼痛。但良好的心理反应及正确的心理护理又能使疼痛缓解或减轻。
肿瘤病人往往是因为对肿瘤的恐惧或肿瘤疼痛给病人造成的痛苦以及器官功能的丧失、体像的改变、损害等,易产生焦虑、恐惧、抑郁、悲观、绝望,甚至走上轻生的路。针对这些不良的心理反应,护理人员应给予更多的关心、照顾,多与患者沟通,甚至给患者一种友好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一声问候和祝福都会使患者感到温暖,感到存在的价值,从而改善不良的身心体验。护士要根据患者存在的不同的心理反应,有针对性地提供护理服务。
1.焦虑 焦虑是绝大多数患者甚至是100%患者都会产生的不良心理。焦虑患者表现为对疾病持续的过分的担心、烦恼或恐惧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惶恐不安、提心吊胆、终日坐卧不宁、忧心忡忡、心烦意乱,有的表现为静坐不能、紧张不安、搓手顿足、眼睑、面肌或手指震颤、不寒而栗、恐慌失眠、多梦、易惊醒、易激惹,有的则表现为头晕、多汗、心慌、气促、腹痛、尿频、阳萎、早泄、月经紊乱、性功能障碍,甚至出现突然惊叫、呼救、伴有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窒息等。
此类病人除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外,心理护理是不容忽视的工作。此时要主动接近患者,关心其痛苦,对其不良的心理反应要给予同情和理解,帮助患者正确认知疾病,树立起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决心。护理中应注意,不宜安排与同类疾病的患者一起交流,以免相互感染。指导患者自觉寻求适当的支持系统,如家人、朋友、医护人员等,以增强安全感,减轻压力负荷。同时教给患者练习肌肉放松法、运动、静坐、深呼吸、听轻音乐、看有趣的电视节目等,以减轻紧张、焦虑症状和躯体不适等。要引导患者正确面对现实,培养自己正确的生活理念,努力克服非理性或不合逻辑的思维方式,建立正向的、积极的、完整的生活目标,勇敢地与疾病和疼痛作斗争,相信科学、相信奇迹会发生。
2.抑郁 在肿瘤疼痛病人中,有20%~25%的患者可发生抑郁症。在晚期癌症伴有难治性疼痛者其发生率更高。此类患者是以持久性的心情低落为特征,伴有焦虑、身体不适和睡眠障碍。常表现为焦虑情感、悲观、绝望、缺乏价值感、心情压抑、郁闷、沮丧,对日常生活缺乏兴趣,失去信心,常夸大自己的缺点、自卑、自责、精神疲惫、反应迟钝、思维困难,对周围的一切事情都失去责任感,约有80%的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失眠、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周身不适,常对自己的疼痛处境无力自拔,因而感到生活失去意义而企图自杀,以求解脱。伴有抑郁症的患者,自杀是经常发生的。因此,护理的重点之一是严密监护,重症者应24h监护。与此同时要密切配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护理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发掘患者的潜意识,引导患者将自己的痛苦、不适、心理负担等,向医护人员倾诉。在患者诉说时,不要打断其思路,并不断地点头示意表示能理解和同情。不管患者说的正确与否,一定不要驳斥和加以评论,可以引导患者发展正向思维,对自己疾病要正确认识。选择的话题应为患者感兴趣的,或是过去曾为之自豪的事,以唤醒患者继续生存的斗志,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患者参加一些无竞争性,简单的娱乐活动,如慢走、看电视节目、听音乐、看书报、绘画、写字等,以达到调节情绪,分散注意力,增强信心,增进食欲,促进睡眠的目的。同时要向患者解释,只要患者能调动自身的积极因素,密切配合治疗及护理,其疼痛和身体不适一定会迎刃而解。
3.其他心理及精神问题 其他心理及精神问题,如恐惧、悲观、谵妄、痴呆、妄想、幻觉、情感障碍、人格障碍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戒断症状等。这些心理障碍有的通过良好的心理护理能被消除,如恐惧、悲观等。在患者得知所患疾病或疾病治疗过程中突然出现严重的疼痛时,都可使患者产生恐惧、悲观的心理,此时,可通过向患者解释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治疗、护理的有关问题、目前国内外在此种疾病治疗的最新进展及治疗效果,也可向患者提供相同疾病治愈的现身说法等,患者的恐惧心理会被消除。但有些问题,如妄想、幻觉或人格障碍等,往往是疾病后期,患者处于衰竭期,尽管提供良好的心理护理,常是不可逆的。此时,只有为患者提供无痛的治疗和良好的护理,帮助患者实现愿望,减轻心理负担,使患者没有后顾之忧,保证患者在无痛的状态下,平静的走完自己的人生,这才是患者最想得到的。
二、镇痛药物治疗的护理
药物治疗是疼痛治疗最常用、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护士的作用非常关键。从疼痛的评估、治疗措施的落实、治疗效果的观察、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及防治等,都是护士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疼痛的评估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反应,伴有实际和潜在的组织损伤。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没有一种仪器能够准确测量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因此,对于疼痛的评估,目前只是一种主观的评定,只是作为疼痛治疗过程中的参考依据。正确的评估,可使治疗方案更加贴近疼痛程度,为保证“肿瘤患者无痛”。打下比较牢固的基础。但是由于引起疼痛的因素复杂多变,疼痛的强度和性质也受诸因素的影响,如情绪、体位、疾病、药物等,因此疼痛的强度和性质也是多变的。这就要求观察疼痛的使者——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饱满的工作热情,才能对疼痛的评估做出一个较贴近实际的结论,为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疼痛的评估是一项连续性的工作,贯穿在治疗的全过程,在疼痛治疗前及给药后0.5h、1h、2h、4h、6h、24h、48h、72h必须进行观察和记录。一般情况下,给予镇痛治疗24h后进行较全面的评估。以后根据患者对疼痛治疗的反应及疼痛缓解的程度决定。一般情况下疼痛程度≤2可改为每周评估一次;疼痛程度在3~4每周评估2次;疼痛程度在5~6时,使用速效阿片类药物滴定或调整治疗方案时,每24~72小时再评估;若疼痛强度≥7,快速滴定速效阿片类药物时,应12~24h再评估;如有新发生的疼痛或暴发痛,应随时评估。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根据情况增加评估次数:①出现新的疼痛时;②疼痛的次数和强度发生变化时;③对目前的治疗方案进行调整时等。需强调的是,无论疼痛强度评估在何范围,无论治疗方案是否调整,在整个止痛治疗过程中,护士都要密切观察和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师。若患者达到轻度疼痛或无痛状态时,镇痛药物的用法和用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最少每周评估、记录1次,以确保治疗效果的稳定和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
在对疼痛进行评估时,应注意其评估的内容要全面,防止草率、片面的追求疼痛强度和性质的评估,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评估。全面的疼痛评估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详细了解疾病史。注意是否合并多种疾病。
2.完成必要的体格检查,强调神经系统的检查。
3.指导患者及家属测量疼痛的强度,记录疼痛的性质。
4.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5.分析疼痛的原因及病理生理。
6.询问疼痛史及既往治疗史。
7.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8.注意疼痛的部位,是单发还是多发。
9.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报告和评估疼痛。
10.及时进行疼痛治疗的效果评估。
(二)正确实施治疗方案
护士必须正确掌握治疗方案,熟悉WHO三阶梯止痛治疗的具体内容,掌握所使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使用方法、常用量、极量及致死量。掌握阿片类药物的给药途径、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准确的给药时间、给药剂量及按时给药的意义。掌握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的观察和防治方法。保证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
(三)注意观察、记录、报告药物的不良反应
1.止痛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例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吲哚美辛、萘普生等。此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胃黏膜损伤、化学性胃炎、胃溃疡甚至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黑粪等。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经常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若出现患者可耐受的轻度上腹不适或胃痛,可指导患者合理进食,服用牛奶等,以达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若症状较重时,应及时报告医师,遵医嘱给予处置。止痛治疗最主要的药物是阿片类,如吗啡、可待因、双克因、美沙酮、曲马朵、美施康定、奥施康定、芬太尼等。此类药物长期反复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便秘、恶心、呕吐、过度镇静、呼吸抑制、皮肤瘙痒、尿潴留、口干、直立性低血压、肌肉痉挛以及思维能力减退、注意力分散、表情淡漠、一时性黑矇、活动能力减退、伴有惊恐、畏惧、谵妄等。这些不良反应在不同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及敏感性亦不同,表现也相差悬殊。有的反应强烈,在治疗开始不久,就因无法忍受而被迫终止治疗,有的则耐受性较强。只要遵守治疗原则,积极治疗不良反应,常能保证治疗方案的顺利进行。因此,在观察不良反应时,应因人而异。对耐受性较强的患者应多给予安慰和指导,帮助其减轻心理压力,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不良反应的防治。而对于耐受性极差者,应及早采取防范措施,必要时遵医嘱更改治疗方案。
2.阿片类药物依赖的观察:阿片类药物长期反复使用时,会使人对其产生瘾癖,这种现象在临床上被称为药物依赖性。药物依赖性又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区分为身体依赖(生理性依赖)和精神依赖(心理依赖,又称成瘾性)。身体依赖属正常的生理现象,是指突然中断用药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严重的全身反应(又称戒断症状)。一般前24h可出现烦躁不安,打呵欠、流涕、出汗或渴望药物,瞳孔可见扩大等。在以后72h可出现易激动、时冷、时热、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可能升高等。由于食欲差,出汗、呕吐、腹泻可使体重减轻,出现酮症、酸碱平衡紊乱,甚至发生心血管性晕厥等。这些症状若不经治疗,多数在5~14d自行消失。但也有的表现为继发性慢性戒断相,以失眠、易激动和肌肉疼痛为主要特征,可持续2~6个月。这种身体的依赖性,使停用吗啡或减少吗啡用量,或撤除吗啡改用其他药物时变得更加困难。为了避免或减少戒断症状的出现,临床上在停用阿片类药物或减少剂量时,应在严密观察下通过逐渐减量的方法来完成。精神依赖是一种行为表现,是指用药者以该药物所产生的一种非医疗目的的用药渴求感(追求不断的重复用药的强烈欲望),这种行为就是所谓的“成瘾性”。精神依赖的特点是具有阿片类药物滥用史,以用药后产生欣快感为目的,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往往是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往往在停药后产生严重的戒断症状,难以消除。在临床上,对癌痛患者进行治疗时,只要严格遵守WHO三阶梯给药原则进行治疗,特别是口服给药时很少有患者产生精神依赖现象。但也不是绝对不产生,据国外有关资料报道,因治疗疼痛出现精神依赖性的发生率<1%。因此,在临床观察中,应注意观察精神依赖的症状,对可疑患者应及时报告医师。
3.药物耐受性的观察:药物耐受性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指长期重复用药时,其效果降低,只有增加剂量才能维持原有的镇痛效果。临床上表现为服用原有剂量的药物时,其止痛时间缩短,或止痛疗效下降,只有不断进行剂量调整才能达到止痛效果。这种耐受性的产生,会使给药时间逐渐缩短,所需的药量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药物的不良反应越来越重,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临床上为了减少药物耐受性的发生率,应注意观察、认真记录,发现有药物耐受现象,应及时报告医师,以便及时加用辅助药物或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药物等。
4.吗啡过量的观察:吗啡过量是指不适量的使用吗啡止痛治疗时,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上多出现在对疼痛评估过重;首次应用吗啡剂量过大;或原有阿片类药物应用史;也可出现在应用速效吗啡处理顽固性疼痛过程中,增补剂量过大等情况。急性吗啡过量中毒常表现为呼吸抑制、睡眠加深、甚至昏迷,骨骼肌松弛、皮肤湿冷、瞳孔缩小、心动过缓,血压下降以至发生循环性休克、肺水肿等。因此,在应用吗啡治疗疼痛过程中,应严格掌握吗啡的用量,充分估计吗啡在体内的蓄积量,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在紧急情况下,如呼吸抑制、出现休克时,应立即给氧吸入,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纳洛酮、呼吸兴奋药、升压药物等。若出现心律失常或心搏聚停时,应立即准备除颤仪及监护仪,配合医师进行心肺复苏及除颤治疗。
5.其他:在应用辅助药物治疗时,还应注意,在疼痛迅速缓解或疼痛作用不能抵消阿片类药物镇静作用时,或阿片类与地西泮类、抗抑郁药,如三唑仑等配合使用时,也会产生呼吸抑制。因此应注意观察,加以识别,以及早发现这些药物的不良反用。
(四)多瑞吉透皮给药的护理
多瑞吉为芬太尼经皮控释吸收系统。芬太尼为低分子量(334.6),高脂溶性,又具有水溶性的药物。是与阿片受体有高亲和力和选择性的纯激动药。可通过外贴皮肤独特的给药方式来稳定释放芬太尼入血,72h绝对生物利用度为92%。在血液中,芬太尼的血浆蛋白(清蛋白、糖蛋白、脂蛋白)结合率高达84%。在首次使用贴剂后6~12h,逐步开始出现镇痛作用。一般情况下,24h达血药高峰浓度。且在整个72h期间保持稳定。经测定用药后24h皮肤存药量为吸收量的36%,经皮吸收率为92%。芬太尼透皮吸收后,一部分经过皮下血管进入血液,另一部分则进入皮下脂肪,当血药浓度降低时,向血液释放,因此在中断皮下给药后,血药浓度下降较缓慢,约17h可下降50%。
多瑞吉剂量规格有多种,如25μg/d,50μg/d……300μg/d。临床上可根据疼痛的程度选择或调整剂量。一般情况下,在新剂量连续使用2次(6d)后再考虑调整方案。剂量的调整无极限,直至获得满意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当出现突破性疼痛时,可随时加用速释吗啡,并可把加用的速释吗啡剂量转换成芬太尼剂量实行调整。常用的换算方法为:芬太尼透皮贴剂(μg/h)每72小时剂量=1/2×口服吗啡(mg/d)剂量。
使用多瑞吉的患者其不良反应较吗啡少,多为恶心、呕吐、头晕,偶有低血压、嗜睡。使用过量也可出现过度镇静、呼吸抑制等。少数患者可出现局部皮肤潮红、瘙痒、皮疹等,一般停止用药或改用其他部位后可自行消失。使用多瑞吉贴剂时,应指导患者局部避免加热或加压,消瘦、皮下脂肪少的患者应适当减少剂量,对老年人及肝肾功能不良者应在严密观察下使用,出现异常现象应及时报告。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多瑞吉。因多瑞吉为透皮吸收的药物,因此应指导患者及家属选择合适的部位贴敷,一般多贴在局部平坦、活动较少、易于贴敷的后背部或前胸部,并不是贴在疼痛部位。贴前应洗净局部皮肤后使其自然干燥,避免使用润肤霜、油剂等涂抹。局部应无破损、红肿、溃疡、糜烂及皮肤病等,以免加重皮肤损伤,且影响药物的吸收。使用时应指导患者阅读使用说明书,并按要求将贴片平整的贴在选择好的皮肤处,稍用力按压,使其均匀的贴敷在皮肤上,中间无气泡,边缘无起翘。持续治疗72h后可更换贴剂及部位。在更换贴剂时,可根据局部皮肤情况,确定是否更换部位。一般情况下,为了减轻对局部皮肤的刺激,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在更换贴剂时,同时更换部位。值得注意的是,贴剂不能随便揭起,除了更换贴剂或经医师决定停止使用时,不能在治疗过程中揭起重贴,否则会严重影响药物吸收,达不到相应的止痛效果。
(五)PCA治疗的护理
PCA(病人自控镇痛)是一种新式的镇痛疗法。是由医师根据患者疼痛程度、身体状况、疼痛治疗史等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如选择负荷剂量,选择给药模式,是单次给药或恒速泵注,选择适合患者的药物及给药途径等。由护士根据医嘱准备好药物及给药装置,进行治疗。常用的给药途径主要包括静脉给药、皮下给药、硬膜外腔和蛛网膜下腔给药、神经丛给药等。
1.静脉给药 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可根据情况选择外周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留置管给药。主要适应于全身有两处以上疼痛、现有止痛方法不能有效缓解疼痛、胃肠道功能紊乱不能用口服药物治疗、癌症急性疼痛需立即止痛、生存期较短的晚期癌症患者,以及先用静脉PCA滴定出最低有效浓度的用药量,然后改用皮下或口服给药者。给药过程中需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患者的意识状态、疼痛缓解情况、局部是否发生静脉炎、药物外渗,保持给药通畅,防止穿刺针脱出等情况。若局部被水、汗液、呕吐物等污染,或给药静脉出现疼痛、红肿、药物外渗等情况,应及时更换部位。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别应注意患者嗜睡、呼吸缓慢等药物过量现象的发生。
2.皮下给药 多用于需长期胃肠道外给药的癌痛患者。因皮下给药简便,且并发症较少。其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静脉给药的80%。多用于经静脉给药疼痛已得到控制,给药的剂量相对稳定,且用低浓度的药物能维持止痛的患者。但皮下给药需保证穿刺针无脱出,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每7~10天更换穿刺针及穿刺部位。并指导患者减少穿刺部位的活动,如发生穿刺局部被水、呕吐物等污染,应根据情况给予局部消毒处理或更换给药部位。给药过程中应经常询问患者的自我感觉、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师。
3.硬膜外腔和蛛网膜下腔(神经鞘内)给药 此种给药途径因穿刺操作复杂,费用高,且穿刺导管易脱落,易污染等诸多问题,在临床上仅用于顽固性癌痛采用其他方法不能控制时或区域性疼痛范围局限的癌痛患者。若采用硬膜外腔内埋管注药或包埋皮下贮药泵者,可减少污染机会,防止导管脱落,但较复杂。护理的重点是指导患者正确卧位,避免给药通道受阻,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若局部被尿液、汗液污染时,应及时给予碘伏及75%的乙醇消毒处理,待皮肤干燥后,更换敷料,重新固定好,严防感染。同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防止呼吸抑制及过量中毒。
4.神经丛给药 主要用于浅表神经丛,如臂丛神经阻滞。适用于难治性的、顽固性的、剧烈的神经病性疼痛。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治疗侧上肢运动、感觉及疼痛缓解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师。
在使用PCA泵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查对药物的名称、剂量、浓度及本次配制的容量,并将这些内容清楚的标记在泵上,排净储药囊及管路中的气体,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环节污染。注药后应检查接口及管路是否通畅,有无漏气、渗漏现象。首次使用该装置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以保证正确操作。严格控制给药剂量,防止过量。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PCA泵的运行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置。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疼痛的变化,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别是呼吸抑制及过量中毒等的异常表现。
三、神经介入治疗的护理
神经介入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或使用化学药物,使与疼痛有关的神经功能丧失,从而获得较长时间的持续镇痛效果。临床上常用的有周围神经阻滞、神经根阻滞、蛛网膜下腔阻滞、交感神经阻滞、腹腔神经丛阻滞、垂体破坏术以及神经外科手术控制癌痛等方法。主要适应于顽固性剧烈的癌痛、神经病性疼痛或良性肿瘤侵及神经根或压迫神经干,用药物或其他各种方法难以控制的疼痛。此种治疗方法护理的重点是严密观察止痛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
1.周围神经阻滞后,要重点观察注射部位有无红肿、出血、感染以及阻滞区肢体的活动是否存在乏力、活动不灵及麻木感觉等。若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这是治疗过程中引起的不良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自行消失,不必为此担忧。同时应及时报告医师。
2.蛛网膜下腔神经阻滞治疗后,应重点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红肿、疼痛、出血、渗液等情况,有无头痛、恶心、呕吐,特别注意穿刺平面以下有无活动麻痹、括约肌功能丧失、触觉与本体感觉受损等症状。据有关资料报道有0.3%~4%的患者发生感觉异常及神经痛。同时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在镇痛起效后,可能出现膀胱、直肠括约肌受累情况,如出现排尿困难、大便失禁等。这些症状是可以自行消失的。若出现排尿困难引起膀胱过度充盈的患者,应指导其腹部按摩,听流水声,下腹部热敷等诱导排尿。对发生尿潴留者,可遵医嘱行留置导尿,并按留置导尿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3.硬膜外神经阻滞止痛时,应注意观察穿刺局部皮肤有无红肿,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并指导患者注意保持穿刺部位皮肤清洁,若不慎被尿液、汗液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敷料,局部用碘伏及75%乙醇消毒处理。该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有下肢麻痹、体位性头晕、大小便障碍等。在治疗开始的1~3d,也可能出现腐蚀性脊神经痛。出现上述不良反应时,在严密观察下,视症状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理。特别应注意指导患者尽量保持侧卧位,在更换体位时,注意勿使头部突然抬高,或直立体位,以防引起头晕、头痛等不适。
4.腹腔神经丛乙醇阻滞时,应重点观察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呼吸抑制、低血压及直立性低血压、急性乙醇中毒、内出血、内脏损伤、截瘫等。若乙醇浸润胸壁时,可引起胸背部疼痛。若乙醇浸润膈肌根部及胸膜腔时,可引起严重的胸痛和气胸。因此在行腹腔神经丛乙醇阻滞止痛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并定时测量血压、脉搏及呼吸,注意观察尿液的性质,注意有无血尿。对于阻滞后出现的疼痛、腹胀、腹泻、胸痛等情况,应注意观察其性质及程度,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这些症状多数能自行消失,但如果这些症状影响正常的生活及休息,或数日后仍不能自行消退,应及时遵医嘱给予处置。值得注意的是,该项治疗后2~3d,甚至1周内,有引起直立性低血压的可能,故应指导患者,在治疗1周内,尽量不要坐起或站立,以免发生危险。对于使用大剂量局部麻醉药阻滞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颤动,甚至抽搐。对晚期癌症出现恶病质及低蛋白血症者,因机体的抵抗力较低,易使患者对局麻药的耐受性降低,更易产生局麻药表性反应。因此,应加强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同时应做好各种抢救准备。
5.颈交感神经节阻滞时,应注意观察,若患者出现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下陷、鼻塞、眼结膜充血、面色红等症状时,这是阻滞成功的标志。同时要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特别注意询问患者有无胸闷、气急、心慌等不适,以防止出现气胸及血气胸等并发症,注意观察体温的变化及身体其他不适症状,防止引起深部组织感染。
6.胸椎旁交感神经节阻滞的患者,应注意观察气胸、血胸、局部血肿及肋间神经疼痛等不良反应。若发现患者胸闷、气急、心慌、强迫体位等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并遵医嘱协助处置。
7.垂体破坏术镇痛治疗后,可出现一过性头痛、食欲亢进、兴奋等症状,约有50%的患者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甚至难以自行消退。特别对晚期恶病质或极度衰竭的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该项治疗的另一个并发症是继发感染。因此,术后应加强护理及观察,注意体温的变化及头痛、头晕及其他不适。对不能自理的患者,应注意加强会阴部及臀部皮肤的护理,防止引起感染。据有关资料报道,约有7.6%的患者可能发生视交叉乙醇浸润导致视野不全,应在治疗前向患者及家属进行解释。以免术后引起恐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