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屈光异常的矫正

屈光异常的矫正

时间:2023-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晶状体眼屈光异常的矫正方法有多种,最早的是用框架眼镜矫正,之后出现了配戴角膜接触镜,以后又出现了角膜表面镜片和人工晶状体植入等手术矫正的方法。如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已成为人人均接受、近于理想的无晶状体眼的矫正方法,成为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矫正的首选方法,只要无禁忌证,白内障术后均常规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如前所述,晶状体被摘除后,术眼变成了约+10D的高度远视,同时又失去了调节功能。经过许多年的临床研究与观察,目前,屈光异常的问题已经得到了相当好的解决,但调节不能的问题仍未能满意解决。

无晶状体眼屈光异常的矫正方法有多种,最早的是用框架眼镜矫正,之后出现了配戴角膜接触镜(俗称隐形眼镜),以后又出现了角膜表面镜片和人工晶状体植入等手术矫正的方法。由于人工晶状体在眼内的良好表现,如今白内障术后几乎常规采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来矫正其屈光异常。

(一)框架眼镜

一个正视眼的患者,术后无晶状体眼约需+10.0D的镜片才能矫正,术前有近视者度数低些,而术前有远视者所需镜片度数更高些。过去,框架眼镜一直是矫正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的主要方法,如今,对于一些不能植入人工晶状体的患者,如婴幼儿患者行白内障摘除术后,这种矫正方法仍然非常有用。此外,这种方法相对较简单也较便宜,目前,我国农村和医学不发达地区仍有不少白内障术后的患者通过配戴框架眼镜来矫正无晶状体屈光异常。但由于它存在不少缺点,因而,框架眼镜并不是矫正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屈光异常的理想方法。

1.框架眼镜的优点

(1)价格较为便宜。

(2)不需要手术,可避免了一些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有关的并发症。

2.框架眼镜缺点

(1)物像放大作用:它具有约25%的放大率,因此,不能用来矫正单眼的无晶状体眼,否则双眼物像将难以融合。

(2)视野缩小:由于其物像放大了,因而所能看到的视野就相应缩小了。

(3)像差:高度的凸球镜片可引起各种像差和棱镜效应,导致患者视物变形、定位失误、眩晕、放射散光和环形暗点等症状,从而失去进行精细活动的能力。

(4)不方便:高度远视镜使得眼镜又厚又重,患者常常感觉戴镜极为不便。

(二)角膜接触镜(隐形眼镜)

角膜接触镜是最近30余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矫正屈光不正的良好方法,也是矫正无晶状体眼屈光异常的较好方法之一,常用于矫正单侧无晶状体眼。

1.角膜接触镜的优点

(1)物像放大率比框架眼镜小,仅8%。

(2)患眼视野也明显增大。

(3)可明显消除戴框架眼镜所引起的球面像差和棱镜效应。

2.角膜接触镜的缺点

(1)常常引起角膜、结膜并发症,轻者如角膜异物感、睑结膜乳头肥大和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等,重者可发生细菌性和棘阿米巴性角膜溃疡,甚至引起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

(2)并非任何时候、任何人均可配戴,在泪液分泌减少、卫生条件差及在有灰尘环境工作的患者禁忌戴角膜接触镜。

(3)双眼无晶状体眼的患者因双眼视力均极差,常常难以自行戴上角膜接触镜。

(三)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1949年11月29日,英国医生Ridley在伦敦托马斯医院为一位45岁的女患者施行了第一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至今已有50余年了。在这50余年中,人工晶状体的设计与材料经过不断改进,手术技术也不断进步,同时,经过50多年的观察,人工晶状体在眼内的稳定性、生物相容性极佳。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公式的进步使得对术后屈光状态的预测性相当好。如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已成为人人均接受、近于理想的无晶状体眼的矫正方法,成为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矫正的首选方法,只要无禁忌证,白内障术后均常规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1.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优点

(1)几乎没有物像放大作用。

(2)视野几乎与未手术眼一样。

(3)各种像差及棱镜作用极小。

(4)无须经常装卸,极为方便。

(5)重新形成了一个模拟的虹膜晶状体隔,有利于预防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等严重术后并发症。

2.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缺点

(1)需要手术,是一种侵入性方法,患者需要承受手术的风险和一定的痛苦。

(2)价格较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