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专业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及学术影响力

提高专业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及学术影响力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提高专业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及学术影响力——以《蚕业科学》为例张美蓉 陶美林 魏幼平*作者简介:张美蓉,助理研究员通信作者:魏幼平,研究员摘 要:以《蚕业科学》工作者近10余年的实践工作经验为基础,总结期刊在提高期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方面的措施,以期为中文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些许借鉴意义。
提高专业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及学术影响力_以《蚕业科学》为例_中国科技期刊新挑战:第九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

提高专业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及学术影响力——以《蚕业科学》为例

张美蓉 陶美林 魏幼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江苏镇江212018;江苏科技大学江苏镇江212003)

作者简介:张美蓉,助理研究员

通信作者:魏幼平,研究员

摘 要:以《蚕业科学》工作者近10余年的实践工作经验为基础,总结期刊在提高期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方面的措施,以期为中文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些许借鉴意义。

关键词:蚕业科学;期刊质量;作者群体;科研使命

科技期刊的发展与我国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息息相关。专业学术期刊因其专业性较强,读者群体相对比较稳定。但期刊的发行量少,发行面窄等问题也同时存在。如何更加有效地提供专业学术期刊载文质量;在保证学术期刊专业性的前提下,如何创造更加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作者投稿和更大的读者群体;如何让专业学术期刊起到传播专业最新知识载体的作用;……这些问题是每个专业学术期刊都一直思考,不断探索,并始终追求的目标和动力。伴随着我国科技发展的脚步,《蚕业科学》自1963年创刊以来,已经走过了整整50个春秋。见证了蚕桑科技的辉煌,也经历了蚕业发展的低迷,克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个困难,《蚕业科学》始终坚持“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扩大知识领域,推进研究工作进展”[1]的办刊宗旨。

1 视载文质量为办刊的生命,吸引优质稿源,提升期刊的总体质量

科技期刊的内容创新涉及作者群体的科学素质,只有拥有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作者群体,科技期刊的内容才具有相应的创新性。我国蚕学界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几个重点科研、教学院所聚集着一批高级科研人才,尤其是自2004年12月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向仲怀院士为首的中国蚕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家蚕基因组框架图》,标志着我国蚕业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完全崭新的、具有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自然科学基金对此予以高度重视,以“家蚕主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组与分子改良”为研究内容的国家重点科研计划“973”、“863”、“948”项目及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先后立项,将我国蚕业科研事业推进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因此,《蚕业科学》的内容创新具有良好的基础。期刊邀请蚕学界重点实验室和重点教学、科研院所协办《蚕业科学》,与这些科技创新的研究团体紧密联系,建立了一批优质作者群,并对目前蚕学界承担的上述国家重大科研计划项目进展等进行跟踪,对有重大突破性进展的研究报告,不拘泥于正常的编辑出版计划,尽量使文稿及早发表,尤其是对于在国际上有首创权的重大科研成果做到了随到随发,开辟了一条快速发表的绿色通道。拥有了优质稿源,使《蚕业科学》的内容具有了创新性,在蚕业科技信息传播中更具权威性、超前性,因而期刊的总体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2012年,《蚕业科学》80%以上稿件的发稿时滞缩短到半年左右,既为作者赢得了创新的优先权,也为期刊赢得了更多的优质稿源和首次发表权;期刊的容量虽然较2011年增加12%左右,但退稿率仍掌控在45%左右;期刊发表获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计划项目资助,代表学科前沿的研究论文、报告约占发表文稿总数的60%左右,文章首次报道率达90%以上。

2 在保证学术性的基础上,吸引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稿源,扩大期刊作者群体

1898年浙江杭州创办蚕学馆,开中国现代农业教育之先河[2],迄今已百年有余,蚕业科学的历史悠久,蚕的细胞遗传、形态遗传、连锁分析曾和果蝇的研究并驾齐驱,并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循序推进。近10年来随着家蚕基因组计划的实施,蚕业科学相关研究进入了新的鼎盛时期,近2年来,每年仅中国学者发表的高水平文献已经达到200余篇[3]。围绕家蚕延伸展开的一系列研究,涉及其他昆虫(如蓖麻蚕、柞蚕等)、植物(如桑树、柞树等)、病毒、经济(蚕业经济、丝绸贸易)、食品(蚕蛹油)、轻纺(蚕丝结构改性、印染)、化学(茧丝化学)、农业、历史(农业发展史)、文化(蚕丝文化)、医药(丝素膜、丝素多孔支架)等诸多领域。蚕业科学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蚕”、“桑”两个方面,《蚕业科学》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特点,通过向相关科研单位自我推荐,稿件优先录用发表等方式,不断发展新的投稿作者群体。近年来,有关蚕丝染整、改性、新型医药材料、蚕丝文化等新兴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所占比率不断提高[4],扩大了期刊稿源的同时,也增加了期刊的影响力。

3 增强学术期刊的规范意识,推进专业学术规范进程,提高期刊的参考价值

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推动下,蚕业科学研究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内容,但是由于在蚕业界还没有统一的行业行文标准,文献报道中对研究的材料、方法、成果描述不一,不仅导致科研成果的参考价值受限,而且对以后学科的进步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蚕业科学》作为蚕学界唯一的中文核心期刊,承载着中国蚕业科学发展的传播使命,在国内蚕业科学相关研究突飞猛进之际,向特定的读者群(广大从事蚕丝业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师生、生产部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介绍蚕业科学中的行文规范或标准,有利于加快蚕业科学相关研究成果的传播,对整个蚕业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蚕业科学科研学术水准导向的提高也有利于《蚕业科学》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蚕业科学》期刊采取约稿的形式,诚邀蚕业各相关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就某一研究问题向广大读者进行介绍。发挥学术课题导向作用,通过特约的稿件、开辟的专栏讨论、刊发的“按语”、编后,增加期刊的形式和内容,使之富于活泼性。

4 不断创新形式,在内容上展现期刊的鲜明特色

期刊的形式创新包括刊载范围、模式、装帧、版式等的创新。《蚕业科学》的刊载范围不仅以蚕、桑学科领域的研究论文与报告、研究简报为主,而且增加了蚕丝化学及功能开发的研究论文与报告,使《蚕业科学》更加系统完整地展现了蚕丝学的各分支领域的创新性成果。从刊载模式上看,《蚕业科学》期刊既以蚕丝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为主体,又肩负推广与蚕业生产紧密相关的科技成果的职能,理论与应用文章的刊出比例为70%~80%比30%~20%,并以“学术园地”的形式开展不同观点的学术争鸣,以“专论与综述”阐述学术观点,引导科学研究,同时也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信息介绍给读者。从版式设计和装帧方面看,内文版面的设计进一步规范化,做到了图、表随文排印并具有自明性,还增加了图表的对照英文,文稿的彩色插图也随文排版等,并采用全铜版纸印刷,变换彩色封面,通过更为明快的封面色彩变化传递出期刊的内涵,标志着21世纪的丝绸之路将更加绚丽多彩。

5 不断创新,谋求期刊更大发展

目前,我国的蚕业科学技术与蚕业生产正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内外同类科技期刊的竞争也愈加激烈。《蚕业科学》虽然是我国蚕丝学领域具有充分发展潜力的重要学术性期刊,但与国内外现代生物学主流期刊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蚕业科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在竞争的环境中继续前进。《蚕业科学》将继续保持其特点与风格的同时,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着力提高期刊的自主创新能力。①要保持期刊内容的创新性,采取各种措施吸引更多的优秀稿源,提高研究论文、报告的原创水平与学术水平,并进一步提高期刊的信息传播速度;②在期刊的形式创新方面,还需逐步增设新栏目,形成更完善的格局,以满足蚕业科学技术活跃发展背景中的多方面需求,吸引更多的作者和读者群体;③在期刊的经营创新方面,要更加强化编辑意识和效益意识,满怀创业和参与竞争的激情,不断改善服务质量,争取《蚕业科学》获得更加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国内外学术界及期刊界创办正式的期刊或学术期刊至今已有340年的历史[5],中文期刊及学术期刊的产生也将近200年(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连共同主编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在马六甲创刊,这是近代以来以中国人为读者对象的第一个中文期刊)[6],专业学术期刊虽然内容比较单一,但是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丰富,可以提高学术期刊在学术、知识及思想的生产与传播体系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蚕业科学》编辑委员会.发刊词[J].蚕业科学,1963,1(1):1.

[2]吕鸿声.中国蚕业科学一百年[J].中国蚕业,1998(3):4-7.

[3]秦俭,袁联伟,向仲怀.蚕业科学研究现状浅析——基于SCI文献的分析研究[J].蚕业科学,2011,37(3):486-494.

[4]魏幼平,陶美林,方瑷.从《蚕业科学》近10年载文信息看我国蚕业科学[J].蚕业科学,2011,37(3):495-502.

[5]叶继元.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J].学术界,2005(4):57-68.

[6]张耀铭.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与需要解决的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21(2):28-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