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医如何防治心肌炎

中西医如何防治心肌炎

时间:2023-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医治疗主要是应用改善心肌细胞营养与代谢药物,如辅酶A、肌苷、细胞色素C、三磷腺苷、辅酶Q10、广谱抗生素、抗病毒药物,以及调节细胞免疫功能的人白细胞干扰素、基因工程制成的干扰素等,纠正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用胺碘酮、普洛帕酮等。中医治疗需根据病毒性心肌炎病程的长短、临床表现不同的急性期、恢复期、慢性期及后遗症期的脉证及病机特点进行辨证施治。心肌炎发病多为青少年,危害较大,应以预防为主。

西医治疗主要是应用改善心肌细胞营养与代谢药物,如辅酶A、肌苷、细胞色素C、三磷腺苷、辅酶Q10、广谱抗生素、抗病毒药物,以及调节细胞免疫功能的人白细胞干扰素、基因工程制成的干扰素等,纠正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用胺碘酮、普洛帕酮等。

中医治疗需根据病毒性心肌炎病程的长短、临床表现不同的急性期、恢复期、慢性期及后遗症期的脉证及病机特点进行辨证施治。

急性期的热毒侵心见发热身痛、鼻塞流涕、咽痒喉痛、咳嗽咳痰或腹痛泄泻、肌痛肢楚、继之心悸、胸闷气短、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细数或结代。治宜清热解毒、滋养心阴,用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贯众、太子参、麦冬、生地黄、炙甘草等加减。

阳虚气脱表现起病急骤、气喘心悸、倚息不得卧、口唇发绀、烦躁不安、自汗不止、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舌质淡白。急以回阳救逆、益气固脱,用参附龙牡汤加减:人参、制附子、炙甘草、生牡蛎、丹参、茯苓等。血压下降者可配合应用参脉注射液,每次用10~20毫升加入葡萄糖溶液20~30毫升缓慢静脉注射,或配合西药。该证见于病毒性心肌炎重型急性期,起病急、变化快,严重者很快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需争取时间抢救,汤药未备时先以中药静脉注射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恢复期或慢性期,病毒性心肌炎日久迁延不愈或病情反复,临床表现兼夹证颇多,病机较为复杂,但总以正虚为主,治则当以扶正为主,或标本兼顾。

气虚兼表证可见反复感冒、气短乏力、胸闷憋气、自汗、恶风、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虚浮无力。治宜益气解表、解肌化痰,用参苏饮加味:太子参、苏叶、半夏、葛根、木香、陈皮、茯苓、枳壳、前胡、桔梗、甘草。

气阴两虚证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动则自汗、失眠多梦、舌质淡红少津、苔薄白、脉细数或结代。治宜益气养阴、安神定悸,用炙甘草汤和生脉散加减:太子参(或西洋参)、麦冬、黄芪、丹参、生地黄、五味子、阿胶、炙甘草、大枣。

心脾两虚见心悸怔忡、肢体倦怠、纳呆腹胀、自汗气短、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脉细或结代。治宜健脾益气、养心安神,用归脾汤加减:党参、白术、黄芪、龙眼肉、茯苓、酸枣仁、远志、木香、甘草。

阴虚火旺见心悸不宁、五心烦热、头目眩晕、潮热盗汗、失眠多梦、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结代。治宜滋阴降火,养心安神,用天王补心丹加减:生地黄、当归、丹参、玄参、炒枣仁、柏子仁、麦冬、沙参、茯苓、五味子、远志。

痰湿内阻见胸闷气憋、胸痛、心悸、头晕目眩、脘痞纳呆、舌体淡胖、舌苔白腻、脉濡滑或结代。治宜祛湿化痰、温通心阳,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瓜蒌、半夏、陈皮、枳壳、茯苓、薤白、甘草、桂枝、胆南星、石菖蒲。

气虚血瘀见心前区隐痛或刺痛,痛有定处,胸闷心悸、气短乏力、动则尤甚、唇色暗淡、舌质淡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结代。治宜益气通阳、活血化瘀,用补阳还五汤合生脉散加减:党参、黄芪、丹参、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五味子、炙甘草。

阴阳两虚见心悸怔忡、气短乏力、面色白、四肢清冷、大便溏泄、腰酸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或结代。宜温阳益气、滋阴通脉,用参附养营汤加减:人参、附片、桂枝、干姜、五味子、生地黄、当归、白芍、麦冬、沙参、黄芪。

中成药配合治疗可用金银花露,每次10~15毫升,每日3次;或银黄口服液,每次10毫升,每日3次;或双黄连口服液,每次2支,每日3次;或板蓝根颗粒,每次1~2袋,每日3次;或玉屏风散,每次12克,每日2次,益气固表,用于病毒性心肌炎易于外感者;或生脉注射液,20~4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0~12天为1个疗程。此外,黄芪注射液、醋柳黄酮片、银杏叶(白果)注射液及片剂均可根据需要配合应用。

心肌炎发病多为青少年,危害较大,应以预防为主。当感冒及发热后出现心脏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作出明确诊断,选择有效和适合自身特点的治疗方案及药物以取得最好的疗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