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脑缺血性损伤的病理生理研究显示:缺血性损伤的结局与血流减少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关。正常成人脑血流量为50~55毫升/[100克(脑组 织)·分钟],完全阻断血流,5分钟后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开始死亡;大脑半球血流量减少到25~30毫升/(100克·分钟)时,可发生精神错乱、意识障碍。一般认为神经功能衰减的临界血流是18毫升/(100克·分钟),脑血流减少到正常的10%以下时,组织损伤不可逆转;如果血流虽明显减少却仍在临界水平之上时,不加干预任其发展,不可逆的组织损伤在所难免。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缺血核心部位的脑血流严重减少,在60~90分钟后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伤。但是,在缺血核心的周围环绕着一个区域——缺血半暗带,这是一个血流相对减少、代谢异常增高的区域。在缺血发生后的数小时内,缺血区域内的异常电活动和代谢失调形成一个链式反应,称之“缺血瀑布”,瀑布效应的结局是缺血核心不断扩展、半暗带逐渐消失,这个过程是脑卒中治疗的时间窗,而缺血半暗带正是我们治疗脑卒中的突破点。研究证明此期内给予溶栓治疗及神经保护药物治疗将会明显地改善预后。尽管因个体差异、脑缺血程度、代偿能力不同,时间窗不可能千篇一律,但目前多数研究提示:人类的脑卒中治疗时间窗在6小时内。
对于短暂脑缺血发作(习惯上称作小脑卒中),局部脑血流的减少可因颅内血管网的有效代偿而恢复。但反复发作或症状持续在1小时以上不缓解是一个危险的信息,需要及时进行干预。
对于出血性脑卒中,由于起病急、症状重,人们多视为急症,但部分患者或早期症状不典型,或出血量小、症状轻而被忽视,这些患者需及时与缺血性脑卒中鉴别,以得到正确的诊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