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皮肤干燥:由于患肢缺血、营养障碍,皮肤松薄,弹性消失,干燥、脱屑,甚至皲裂,在寒冷季节更为明显。患肢皮肤皲裂后,容易继发感染,发生溃疡或坏疽。到冬季时,每日用温水浸泡患足30分钟,马上擦干,外搽蛤蜊油、甘油、护肤脂或凡士林,也可外贴橡皮膏等。
(2)皮肤瘀斑: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过程中,趾(指)端皮肤常发生瘀血点或瘀血斑,这是由于局部毛细血管缺氧,使毛细血管壁渗透性增加,或者由于小血管被栓塞而损坏血管壁使血液外渗到组织间隙所致。说明肢体缺血(血淤)现象比较重。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瘀斑一般都能自行消散吸收,可不进行处理。有个别患者,瘀血斑不能吸收逐渐发生皮肤坏死,出现皮下积液或积脓。应严格消毒,剪除坏死皮肤,引流出脓液,用玉红膏油纱布或大黄油纱布换药,多能顺利愈合。若患肢出现大片瘀血斑,多表示肢体严重缺血(血淤重),血液循环明显障碍,往往可发生溃疡或坏疽。
(3)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肢体出现痛性红斑结节或硬性索状物。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上,可用解毒洗药煎汤趁热洗患处,洗后外敷大青膏或茅菇膏,或外擦黄马酊、丹参酊。内服四虫片、散结片,用硝矾洗药热洗患处,也有效果。
(4)嵌甲:由于患肢营养障碍,趾甲增厚变形,呈嵌甲样生长,容易发生甲沟炎或甲下脓肿,感染和疼痛不易消除。甲沟炎一侧有积脓时,可沿甲沟做一纵行切开,剪去趾甲,排出脓液。趾甲前端局限性小脓肿,可剪去脓肿区趾甲,暴露脓腔,使引流通畅,创口逐渐愈合。如甲下脓肿较大,或甲下全部积脓时,则应及时拔除趾甲,以免感染扩展加重,发生趾骨骨髓炎。但应在肢体血液循环改善情况下施行拔甲,否则拔甲可能引起足趾坏疽。
(5)足癣:多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同时存有足癣。可用硝矾洗药开水冲后,趁热洗泡患足,每日1次。或用止痒洗药、燥湿洗药煎汤趁热熏洗患足。洗后外搽癣药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