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运动系统解剖

运动系统解剖

时间:2023-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运动系统由骨、关节(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骨干与垢相邻的部位称干垢端。骨松质呈蜂窝状,由相互交叉的骨小梁构成,配布于骨的内部。第6颈椎横突末端前方有特别明显的结节,因颈总动脉行于前方,称颈动脉结节。上缘近外侧角处有一向前弯曲的指状突起,称喙突,喙突根部的内侧有一肩胛切迹。头周围的环形窄沟称解剖颈,其外侧和前方各有一隆起,在外侧的称大结节,前方的称小结节,两结节间称结节间沟。

运动系统由骨、关节(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全身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形成人体的基本轮廓,起着保护、支持和运动的作用。骨骼肌附于骨上,有收缩、舒张的功能,可牵引骨。以关节为支点产生位置的变化,并维持人体的各种姿势。

一、骨的解剖学特性

骨主要由骨组织构成,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结构。成人骨共206块,约占体重的1/5。按其所在部位,分为颅骨、躯干骨和附肢骨,前二者统称中轴骨。

(一)骨的形态

骨按外形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1.长骨 呈管状,分为一体两端。体为中间部分,又名骨干,内为空腔,称髓腔。两端膨大称垢。具有光滑的关节面,活体时被关节软骨覆盖。骨干与垢相邻的部位称干垢端。幼年时此处有一片垢软骨,随年龄增长,垢软骨随软骨骨化,成年后,骨干与垢愈合成一体,则垢软骨形成垢线。长骨主要分布于四肢。

2.短骨 形似立方体,多成群连结在牢固并有一定灵活性的部位,如手的腕骨和足的跗骨。

3.扁骨 呈板状,主要构成体腔的壁,如颅的顶骨。

4.不规则骨 形状不规则,如椎骨。有些不规则骨具有含气的空腔,称含气骨,如上颌骨。

5.其他 骨的表面常有一些因功能和邻近器官影响而形成的特殊形态,如表面的突起,分别称为粗隆、结节、棘和脊;凹陷称窝、凹、沟、压迹;有的骨还有孔、管等。

(二)骨的结构

骨由骨质、骨膜、骨髓构成,并有丰富的血管、神经。

1.骨质 由骨组织构成,分密质和松质。骨密质致密结实,配布于骨的外层。骨松质呈蜂窝状,由相互交叉的骨小梁构成,配布于骨的内部。骨小梁的排列,与骨所承受的压力及张力方向相一致。使骨承受较大重量。

2.骨膜 即骨外膜,是一层致密的结缔组织膜,贴附于骨的表面(关节面除外),骨膜富含神经和血管,对骨的营养、感觉和新生有重要的作用。

3.骨髓 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骨髓有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胎儿和幼儿的骨髓都是红骨髓,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随年龄的增长(5~7岁),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为脂肪组织所代替,成为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但在严重失血时,黄骨髓可转化成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长骨的骺、短骨和扁骨的松质内,终身都是红骨髓。

(三)骨的理化特性

骨质由1/3的有机质(如胶原蛋白)和2/3的无机质(如磷酸钙和碳酸钙)组成。有机质和无机质的结合,使骨既有弹性又很坚硬。小儿的骨有机质较多,因此弹性大而硬度小,容易发生变形,老年人的骨则与此相反,含有机质较少,因此较易发生骨折。

二、躯 干 骨

(一)椎骨

幼儿时期,椎骨总数共33~34块,可分5部分,颈椎7块、胸椎13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4~5块,成年期,5块骶椎愈合成1块骶骨,4~5块尾椎愈合成1块尾骨,故总数为26块。

1.椎骨的一般形态(图2-1) 每块游离的椎骨由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椎弓组成。椎体呈短圆柱形,它与后面的椎弓围成椎孔。全部椎骨的椎孔连接成椎管,内容脊髓。椎弓前部与椎体相连处为椎弓根,根的上、下缘称椎上、下切迹,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椎弓的后部称椎弓板,两侧椎弓板在正中线相互会合,在椎弓上发出7对突起,即椎弓向后的1个棘突,向两侧伸出的1对横突,向上、下方各发出1对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关节突上都有关节面。

图2-1 胸椎

2.颈椎(图2-2) 第3~7颈椎的椎体较小,椎孔呈三角形,在横突上有横突孔。第6颈椎横突末端前方有特别明显的结节,因颈总动脉行于前方,称颈动脉结节。第2~6颈椎棘突末端分叉。第7颈椎棘突特长,在活体体表可触知,故又名隆椎。

(1)第1颈椎(图2-3):又名寰椎,呈环形,由前弓、后弓和侧块组成。前弓短,其后面正中有小的关节面称齿突凹;后弓较长,上面有横行的椎动脉沟;侧块连结前、后弓,其上面各有一椭圆的上关节面;下面各有一圆形稍平的下关节面。

图2-2 颈椎

(2)第2颈椎:又名枢椎(图2-4),自椎体向上伸出1个齿突。

3.胸椎 12块胸椎由上而下依次增大,在椎体的侧面近上、下缘处及横突末端前面均有小的关节面,分别称上肋凹、下肋凹和横突肋凹。关节突的关节面呈冠状位。棘突较长,斜向后下。

4.腰椎(图2-5) 椎体粗大;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呈矢状位;棘突呈垂直的板状,伸向后方。

5.骶骨(图2-6) 成人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楔形,底朝上,尖朝向下。底的前缘向前凸出称岬,骶骨前面平滑凹陷,有4对骶前孔;后面粗糙隆凸,有4对骶后孔,骶椎的椎孔长合成骶管,骶前、后孔与骶管相连通。骶管上端续接椎管,下端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的结节称骶角,可在体表扪到。骶骨外侧面上份有耳状面。

6.尾骨(图2-6) 由3~4块退化的尾骨融合而成。

图2-3 寰椎

图2-4 枢椎

图2-5 腰椎

图2-6 骶骨和尾骨

(二)胸骨

位于胸前部正中,自上而下由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组成。胸骨柄上缘有颈静脉切迹、两侧有锁骨切迹。柄和体结合处向前突出,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骨性标志。体的侧缘有接第2、7肋软骨的肋切迹(图2-7)。

(三)肋骨

图2-7 胸骨

图2-8 肋骨

由肋骨和肋软骨构成(图2-8)。肋骨左、右各12条,每条呈细长的弓形;后端稍膨大,称肋头。肋头外侧稍细部称肋颈,再转向前方为肋体,颈、体交界处后外侧有突出的肋结节。肋结节与肋头均有关节面与相应胸椎肋凹相关节。肋体内面近下缘处有一浅沟称肋沟,为肋间神经、血管的压迹。肋骨前端接肋软骨。第1肋骨扁宽而短,近水平位,其上面中部有一结节称前斜角肌结节,结节前方和后方分别有锁骨下静脉沟和锁骨下动脉沟。

三、附 肢 骨

附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它们都由与躯干骨相连的肢带骨和自由肢骨组成。

(一)上肢骨

1.上肢带骨

(1)锁骨:呈“~”字形,内侧2/3凸向前,外侧1/3凸向后。内侧端肥大为胸骨端,外侧端扁平为肩峰端,分别与胸骨柄和肩峰相关节。锁骨上面光滑,下面粗糙(图2-9)。

图2-9 锁骨

(2)肩胛骨:为三角形扁骨,有3个角、3个缘和2个面。上角对第2肋骨,下角平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是计数肋的标志。外侧角肥厚,有稍向内陷的关节盂,盂的上、下方各有一小的隆起,分别称盂上结节和盂下结节。上缘近外侧角处有一向前弯曲的指状突起,称喙突,喙突根部的内侧有一肩胛切迹。内侧缘又称脊柱缘;外侧缘又称腋缘,肩胛骨的腹侧面(前面)微凹,称肩胛下窝;背侧面(后面)被一横位的骨脊——肩胛冈分为上、下二窝,称冈上窝和冈下窝。肩胛冈的外端游离,为高耸的肩峰(图2-10)。

2.自由上肢骨

(1)肱骨:为长骨,分为上、下两端和肱骨体。上端有半球形的肱骨头,朝向后上内侧。头周围的环形窄沟称解剖颈,其外侧和前方各有一隆起,在外侧的称大结节,前方的称小结节,两结节间称结节间沟。肱骨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外科颈,肱骨体中部的外侧有三角肌粗隆,粗隆的后方,有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肱骨下端有两个关节面,内侧的称肱骨滑车,外侧的称肱骨小头;在关节面的两侧各有一突起,内侧的称内上髁,外侧的称外上髁。内上髁的后下方有一浅沟,称尺神经沟(图2-11)。

图2-10 肩胛骨

图2-11 肱骨

(2)桡骨:位于前臂二骨中的外侧,分为一体两端。上端称桡骨头,头的上面有关节凹,头的周围有环状关节面。头与体相接处略细,称桡骨颈,颈下方有朝前内侧突出的桡骨粗隆。桡骨下端膨大,其内侧有凹陷的关节面,称尺切迹。下端的外侧缘向下突出,称桡骨茎突。下端的下面为腕关节面(图2-12)。

(3)尺骨:位于前臂二骨的内侧,分为一体两端:上端较粗大,前面有深陷的滑车(半月)切迹,切迹的前下和后上各有一突起,分别称冠突和鹰嘴。冠突的外侧面有一小关节面,称桡切迹,冠突的前下方为尺骨粗隆。尺骨下端称尺骨头,头内侧向后下的突起称尺骨茎突。正常人尺骨茎突比桡骨茎突高约1cm。

(4)手骨: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

①腕骨:为8块短骨,排成两列。由桡侧向尺侧,近侧列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8块腕骨构成一个掌面纵行凹陷的腕骨沟。

②掌骨:共5块,由拇指侧向小指侧名为第1~5掌骨,它的近端为掌骨底,中部为掌骨体,远端为掌骨头。

③指骨:除拇指为2节外,其余4指均为3节;由近侧向远侧依次命名为掌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

图2-12 桡骨和尺骨

(二)下肢骨

1.下肢带骨 髋骨(图2-13)由髂骨、坐骨和耻骨愈合而成,16岁以前,三骨之间借软骨相连,16岁后,三骨在髋臼处相愈合,髋臼为一深窝,朝向外侧。约位于髋骨外侧的中央,口内有半月形的关节面称月状面。臼缘下部的缺口称髋臼切迹。

髂骨居髋骨的上方,分为体和翼两部,髂骨体肥厚。构成髋臼的上2/5。髂骨翼在体的下方,为宽阔的骨板,上缘肥厚成弓形的髂嵴,嵴的前端突出为髂前上棘,后端突出为髂后上棘。在髂后上棘的下方有一深陷的坐骨大切迹。髂嵴的前、中1/3交界处向外侧突出称髂结节,髂骨翼内面凹陷称髂窝,窝的下界是钝圆的骨嵴,称弓状线,髋骨翼的后下方有粗糙的耳状面。

坐骨位于髋骨的后下部,分为坐骨体和坐骨支,坐骨体构成髋臼的后下部。体向后下延为坐骨支。其后下为粗大的坐骨结节。体的下后缘有一尖锐突起,称坐骨棘,棘的下方为坐骨小切迹。

耻骨位于髋骨前下部,分为体和上、下支,耻骨体构成髋臼的前下部,它与髂骨融合处形成稍凸的髂耻隆起。从体向前下延伸为耻骨上支,再转向后下为耻骨下支,两支转弯处的内侧有椭圆形的粗糙面,称耻骨联合面;耻骨上支的前端有一突起称耻骨结节,自结节向后上延伸到髂耻隆起为一锐利骨嵴,称耻骨梳。自耻骨结节向内侧到中线的粗钝上缘为耻骨嵴。耻骨下支向后下与坐骨支结合;耻骨与坐骨共同围成的大孔称闭孔。

图2-13 髋骨

2.自由下肢骨

(1)股骨(图2-14):分为一体两端,上端有朝向内上方的半球状股骨头,头的顶端中部稍下有一小窝,称股骨头凹。头下缩细部称股骨颈,它与体部相交呈120°~130°的颈干角、颈与体交界处有两个隆起,外上方的是大转子。后内侧的是小转子。股骨体上段呈圆柱形,中段呈三棱柱形、下段前后略扁。体后面有纵行骨嵴称粗线,粗线向上外延为臀肌粗隆,股骨下端向两侧膨大并向后弯曲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之间的深窝称髁间窝。

两深前面相连形成髌面。两髁侧面上方分别有突出的内上髁与外上髁。

图2-14 股骨

(2)髌骨:是身体最大的籽骨,位于股四头肌腱内,上宽下尖。前面粗糙,后面为光滑的关节面。

(3)胫骨(图2-15):位于小腿两骨的内侧,分为一体两端。上端肥大,向两侧突出为内侧髁和外侧髁,髁的上面有微凹的关节面,两关节面间有向上突出的髁间隆起。在外侧髁的后下方有一小而平坦的腓关节面。在两髁的前下方有一大的隆起,称胫骨粗隆。体部呈三棱柱状,前缘锐利。下端稍膨大,向内下方突出的部分称内踝,下端的下面和内踝的外侧面均有关节面。下端的外侧面有一沟形凹陷称腓切迹。

(4)腓骨(图2-15):位于小腿两骨的外侧,细长,分一体两端。上端为腓骨头,其内侧面有腓骨头关节面,头下方缩细称腓骨颈,体的内侧缘锐利,下端稍膨大称外踝,其内侧面有外踝关节面。

(5)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图2-16)

①跗骨:共7块,分前、中、后3列。后列包括位于前上的距骨和后下方的跟骨,中列为偏内侧的足舟骨,位于距骨的前方。前列由内至外依次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和外侧楔骨,跟骨是跗骨中最大的一块,其前部有一向内侧突出的载距突。跟骨后部的向下隆起称跟骨结节。

②跖骨:共5块,由内向外侧依次命名为第1~5跖骨,每块跖骨可分为近端的底、中间的体和远端的头3部。第5跖骨底有向后外侧突出的结节,称第5跖骨粗隆。

③趾骨:除趾为2节外,其余均为3节。

图2-15 胫骨和腓骨

图2-16 足骨

四、附肢骨连结

附肢骨连结包括上、下肢骨的连结。

(一)上肢骨的连结

上肢骨的连结包括上肢带连结和自由上肢骨连结。

1.上肢带连结 包括胸锁关节、肩锁关节和喙肩韧带。

(1)胸锁关节(图2-17):由锁骨的胸骨端和胸骨的锁骨切迹及第1肋软骨的上面构成。关节囊周围有韧带加强,关节囊内有一关节盘,将关节腔分为内下和外上两部分,上肢带骨仅借胸锁关节与躯干骨相连,故运动灵活,锁骨外侧端可做升、降和前、后运动,整个锁骨还可做轻微的旋转运动。

图2-17 胸锁关节

(2)肩锁关节:由锁骨肩峰端和肩峰关节面构成。关节上、下方都有韧带加强,如喙锁韧带连于锁骨下面和喙突之间。此关节作为肩胛骨活动的支点,关节活动度较小。

(3)喙肩韧带:为连于喙突外侧缘与肩峰尖部的前缘之间三角形韧带。它与喙突、肩峰共同构成喙肩弓,架于肩关节上方,可防止肱骨头向上脱位。

2.自由上肢骨连结

(1)肩关节(图2-18):由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关节盂周缘有纤维软骨构成的盂唇加深关节盂。关节囊松弛,囊的上壁有喙肱韧带加强,关节囊的前、后壁有肌腱纤维加入,但囊的下壁却无此类的韧带和腱纤维加强,成为薄弱处。关节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腱外包有滑膜,肌腱经结节间沟走出关节囊。肩关节可做屈、伸、收、展、旋内和旋外运动,也可做环转运动。外展超过40°~60°,继续抬高至180°时,则伴有胸锁关节、肩锁关节的运动及肩胛骨的旋转运动。

(2)肘关节(图2-19):包括3个关节。①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②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和桡骨头关节凹构成。③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环状关节面和尺骨桡切迹构成。上述3个关节包在一个关节囊内。关节囊前、后壁薄而松弛,两侧有桡侧副韧带和尺侧副韧带加强。在桡骨环状关节面周围还有桡骨环状韧带附于尺骨桡切迹的前、后缘,与尺骨共同构成一个骨纤维环,容纳桡骨头在环内。肘关节的运动以肱尺关节为主,主要是屈、伸运至尺骨茎突根部的关节盘共同构成,关节盘为三角形纤维软骨板,将尺骨头与腕骨隔开;桡尺远侧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为联合关节。运动时,桡骨做旋转运动,即桡骨头原地自转,桡骨下端连同关节盘围绕尺骨头旋转,当二骨交叉、手背向前时称旋前,与此相反,称为旋后。

图2-18 肩关节

动,肱桡关节因受肱尺关节限制,虽为球窝关节,只能做屈伸、旋转运动;桡尺近侧关节和桡尺远侧关节的联合运动为前臂的旋前和旋后。

图2-19 肘关节和前臂骨间膜

(3)前臂骨的连结(图2-19):桡、尺骨借桡尺近侧关节、桡尺远侧关节和前臂骨间膜相连。①桡尺近侧关节:(见肘关节)。②前臂骨间膜:为连于尺桡二骨间的强韧纤维膜,纤维从桡骨斜向下内达尺骨。③桡尺远侧关节:由尺骨头的环状关节面与桡骨的尺切迹以及此切迹下缘

(4)手关节(图2-20):包括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骨间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骨间关节。

①桡腕关节:又称腕关节,由桡骨下端的腕关节面和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下面作关节窝,以手舟骨、月骨和三角骨的上面作关节头。关节囊松弛,前、后有韧带加强,以掌侧韧带较坚固,桡腕关节可做屈、伸、收、展和环转运动。

②腕骨间关节:位于各腕骨的毗邻面之间,可分为近侧列腕骨间关节,远侧列腕骨间关节,近侧列与远侧列之间的腕中关节腕骨间关节常伴随桡腕关节共同运动。

图2-20 手关节

③腕掌关节:由远侧列腕骨与5个掌骨的基底构成。其中拇指腕掌关节成自大多角骨与第1掌骨底,为典型鞍状关节、关节囊松弛、可做屈、伸、收、展、环转和对掌运动,由于第1掌骨的位置向内侧旋转了90°,拇指的屈、伸运动发生在冠状面上;拇指的收、展运动发生在矢状面上,拇指在手掌平面向示指靠拢为屈,反之为伸,拇指在与手掌面垂直的平面上离开示指为展,反之为收,对掌运动为拇指远节掌面与其他4指远节掌面相接触的运动,实为第1掌骨的屈伴有展并稍旋内的运动。

④掌骨间关节:为第2~5掌骨底相互之间的关节。

⑤掌指关节:由掌骨头与近节指骨底构成,共5个。其前后侧方有韧带加强。关节可做屈、伸、收、展和环转运动:手指的收为向中指中线靠拢,展为远离中线。

⑥指骨间关节:共9个,由各指相邻两节指骨底与滑车构成,只能做屈、伸运动。

(二)下肢骨的连结

下肢骨的连结包括下肢带的连结和自由下肢骨的连结。

1.下肢带连结

(1)耻骨联合(图2-21):两侧耻骨联合面借耻骨间盘连结而成。耻骨间盘为纤维软骨,其内部正中常有一小裂隙,呈矢状位,女性较男性大。耻骨联合的上、下方分别有耻骨上韧带和耻骨弓状韧带加强。耻骨联合活动甚微。

图2-21 耻骨联合

(2)髋骨和脊柱间的韧带连结(图2-22)。

①髂腰韧带:由第5腰椎横突横行放散至髂嵴的后上部,较强韧肥厚。

②骶结节韧带:起于骶、尾骨侧缘,集中附着于坐骨结节内侧缘。

③骶棘韧带:位于骶结节韧带前方,起于骶、尾骨侧缘,止于坐骨棘。上述两韧带与坐骨大、小切迹分别围成坐骨大孔和坐骨小孔,二孔有肌、神经和血管通过。

(3)骶髂关节(图2-22):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面构成,关节囊紧张前、后有韧带加强。此关节运动范围极小,主要为适应支持体重的功能。

(4)髋骨的固有韧带:闭孔膜,为封闭闭孔的结缔组织膜,其上部与闭孔沟围成闭膜管,有神经、血管通过。

(5)骨盆:由左右髋骨、骶骨、尾骨以及所属的韧带构成。骨盆以界线为界,分为前上方的大骨盆和后下部的小骨盆。界线为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嵴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线。小骨盆有上、下两口:骨盆上口即由界线围成: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下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上、下口之间的腔称骨盆腔,它是个前壁短、侧壁及后壁较长的弯曲管道,在女性是胎儿娩出的通道。两侧坐骨支与耻骨下支连成耻骨弓,它们之间的夹角称耻骨下角。

图2-22 骨盆的韧带

2.自由下肢骨连结

图2-23 髋关节

(1)髋关节(图2-23):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髋臼的周缘附有纤维软骨构成的髋臼唇,增加了髋臼的深度,髋臼切迹被髋臼横韧带横架封闭。关节囊坚韧,上附于髋臼的边缘,向下附于股骨颈,前面达转子间线,后面仅包裹股骨颈内2/3。故股骨颈骨折有囊内、囊外骨折之区分。关节囊周围有韧带加强,其中髂股韧带位于前方,最为坚韧,起自髂前上棘,呈“人”字形向下附于转子间线。关节囊后下壁较为薄弱。关节囊内有股骨头韧带连于股骨头和髋臼横韧带之间。内含营养股骨头的血管。髋关节能做屈、伸、收、展、旋转和环转运动,但运动幅度远较肩关节小。

(2)膝关节(图2-24):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髌骨的后面与股骨的髌面相接,股骨的内、外侧髁与胫骨的内、外侧髁相接。关节囊松弛而广阔,囊的前壁有髌韧带加强,它起于髌骨下缘,止于胫骨粗隆。髌韧带上续接股四头肌腱,关节囊两侧有胫侧副韧带和腓侧副韧带,前者宽扁,与关节囊紧密结合,后者呈条索状,与关节囊不直接相连,囊的后壁有腘斜韧带,自胫骨内侧髁,斜向下外,融入关节囊。在关节囊内有膝交叉韧带,前、后两条呈“X”形,前交叉韧带起自股骨外侧髁的内侧面,止于胫骨髁间隆起的前方;后交叉韧带起于股骨内侧髁的外侧面,止于胫骨髁间隆起的后方。二韧带可限制股骨前、后移动,膝关节内有两个纤维软骨板,分别称内侧半月板和外侧半月板。内侧半月板较大,呈C形,前端窄后份宽,外缘中份与胫侧副韧带相连。外侧半月板较小,近似O形,外缘与关节囊相连,膝关节的滑膜层在髌骨下方中线的两侧,部分突向关节腔内,形成一对翼状壁,壁内含脂肪组织,充填于关节腔内的空隙。此外,滑膜层还突向关节腔外,形成滑膜囊,其中最大的髌上囊位于股四头肌的深面向上突至髌骨上缘以上。有些滑膜囊不与关节腔相连通,如髌韧带与胫骨上端之间的髌下深囊。膝关节主要能做屈、伸运动,当半屈膝时,因侧副韧带松弛,还可做轻度的旋内、旋外运动。

(3)小腿骨间的连结:胫、腓二骨连结紧密,上端为微动的胫腓关节、下端为韧带连结,骨干间为小腿骨间膜相连。

图2-24 膝关节

(4)足关节(图2-25):包括距小腿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

①距小腿关节:又称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和距骨滑车构成。关节囊两侧有韧带加强,内侧为内侧韧带(又名三角韧带)自内踝向下,呈扇形止于足舟骨、距骨和跟骨。外侧有3条韧带,自前向后为: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均起自外踝,向前、向下和向后内,止于距骨和跟骨。踝关节可做背屈(伸)和跖屈(屈)运动。

②跗骨间关节:为各跗骨之间的关节。主要有距跟关节(距下关节)、距跟舟关节和跟骰关节。后两关节合称为跗横关节,它的关节线呈横位的S形,内侧部凸向前,外侧部凸向后。跗骨间关节的运动为跟骨与舟骨连同其余足骨对距骨做内翻或外翻运动。内翻为足的内侧缘提起,足底转向内侧;外翻为足的外侧缘提起,足底转向外侧,内翻时常伴有足的跖屈,外翻时常伴有足的背屈。

跗骨之间借许多韧带相连结,主要的韧带有:跟舟足底韧带(又名跳跃韧带),连于载距突和舟骨之间;分歧韧带,呈V形,由跟骨背面起,向前分别附于舟骨与骰骨;足底长韧带(跖长韧带)由跟骨结节前方的跟骨下面向前连至骰骨和2~5跖骨底;跟骰足底韧带(跖短韧带)位于足底长韧带的深面,连于跟骨和骰骨的下面:上述各韧带在维持足弓上起着重要作用。

③跗跖关节:由3块楔骨和骰骨的前端与第1~4跖骨底构成。

④跖骨间关节:位于各跖骨底之间。

图2-25 足关节

⑤跖趾关节:由跖骨头与近节趾骨底构成,可做轻微的屈、伸、收和展的运动。

⑥趾骨间关节:由各趾相邻的趾骨底与滑车构成,可做屈、伸运动。

(5)足弓(图2-26):跗骨与跖骨间借韧带和肌腱维持一凸向上的弓形,称足弓,足弓分为前后方向的纵弓和内外方向的横弓。纵弓又分为内侧和外侧两个弓。内侧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3块楔骨以及内侧3块跖骨构成,弓的最高点为距骨头,弓的承重点前端在第1跖骨头,后端在跟骨的跟结节。外侧纵弓由跟骨、骰骨和外侧2块跖骨构成,弓的最高点在骰骨、弓的前端承重点在第4跖骨头。横弓由骰骨、3块楔骨和跖骨构成,最高点在中间楔骨。足弓具有保护足底的血管、神经、增强足的弹性的作用,如足弓异常低下,则为扁平足,不适于跳跃和长途行走。

图2-26 足弓

五、四 肢 肌

(一)上肢肌

包括肩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1.肩肌 配布在肩关节周围,主要是三角肌。

三角肌:起自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及肩胛冈,止于三角肌粗隆。其作用主要使肩关节外展。

2.臂肌 位于肱骨前、后面,分前、后两群,主要作用于肘关节。

(1)前群(图2-27):为屈肌群,主要是肱二头肌。

肱二头肌长头起自肩关节盂上方,短头起自喙突,两头合成一肌腹止于桡骨粗隆。主要作用是屈肘关节,长头可协助屈肩关节。

图2-27 臂肌前群

(2)后群:肱三头肌。肱三头肌长头起自关节盂的下方;外侧头起于桡神经沟的外上方骨面;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的内下方骨面。三头合为一肌腹,以扁腱止于鹰嘴,主要作用是伸肘关节。

3.前臂肌(图2-28) 是围绕桡、尺骨配布的肌群,按其位置可分前、后两群。

(1)前群:为屈肌群,共9块。

(2)后群:为伸肌群,共10块。

4.手肌 手部肌都位于手掌,分外侧群、内侧群、中间群三部分。外侧群形成鱼际,内侧群形成小鱼际。

(二)下肢肌

包括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1.髋肌 可分前、后两群。

图2-28 前臂肌

(1)前群:主要有髂腰肌。

髂腰肌 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腰大肌主要起自腰椎体侧面;髂肌起自髂窝。两肌向下互相会合,止于股骨小转子。作用:使髋关节前屈和旋外,下肢固定,可使躯干和骨盆前屈。

(2)后群:主要位于臀部,有臀大肌、梨状肌等。

①臀大肌:位于臀部皮下,起自髂骨外面和骶、尾骨后面,止于臀肌粗隆。作用:使大腿后伸并旋外。

②梨状肌:起自骶骨前面,止于大转子。梨状肌在坐骨大孔上、下缘留有空隙,分别称为梨状肌上孔、下孔。均有神经和血管通过。作用:使股骨旋外。

2.大腿肌 可分前群、后群及内侧群。

(1)前群(图2-29):包括股四头肌和缝匠肌。

①股四头肌:由四个头组成,即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除股直肌起自髂骨外,三肌均起于股骨,四肌合成一个肌腱,包绕髌骨延续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作用:伸膝关节,股直肌可屈髋关节。

②缝匠肌:起自髂前上棘,止于胫骨上端内侧面。作用:屈髋关节、屈膝关节。

(2)后群(图2-30):位于大腿后面。由外向内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除股二头肌短头起自股骨外,均起自坐骨结节,其中股二头肌止于腓骨头,半腱肌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半膜肌止于胫骨内侧髁的后面。作用:屈膝关节、伸髋关节。

图2-29 大腿肌前群

图2-30 大腿肌后群

(3)内侧群:有5块,位于大腿内侧,即耻骨肌、股薄肌、长收肌、短收肌和大收肌。均起于耻骨和坐骨,除股薄肌止于股骨上端内侧面外,其他各肌均止于股骨粗线。作用:内收大腿。

图2-31 小腿肌

3.小腿肌 分前群、外侧群和后群(图2-31)。

(1)前群:位于小腿前面,由胫侧向腓侧排列有胫骨前肌、长伸肌和趾长伸肌。作用是伸距小腿关节、伸趾。其中胫骨前肌还可使足内翻。

(2)外侧群:位于腓骨外侧,有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作用是使足外翻。

(3)后群:位于小腿后面,可分浅、深两层。

浅层有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腓肠肌的两个头,起自股骨内、外侧髁,比目鱼肌一个头起自胫、腓骨后面,两肌三头合称小腿三头肌,向下延续为跟腱,止于跟骨。作用是屈小腿和上提足跟。

深层有3块,由胫侧向腓侧排列有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和长屈肌。作用是屈跖,屈趾。其中胫骨后肌可使足内翻。

4.足肌 均短小,作用似手肌。

(李湘奇 吴海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