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脑与经络的关系

脑与经络的关系

时间:2023-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经》中记载了脑与经络联系的一些认识,在当时的认识程度上,与脑直接联系的经络有4条:其中正经2条,分别是足阳明经和足太阳经;奇经2条,分别是督脉和跷脉。另外,头面部的其他器官,也有不同的经络终止或起始。而这些经络与脑的联系可以认为是间接的过程。脑与“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都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也可以通过全身经络和腧穴,对人体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都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内经》中记载了脑与经络联系的一些认识,在当时的认识程度上,与脑直接联系的经络有4条:其中正经2条,分别是足阳明经和足太阳经;奇经2条,分别是督脉和跷脉。进一步分析知道,督脉与脑的联系是与足太阳膀胱经一致。

足阳明脉:“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灵枢·动输》)

足太阳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灵枢·经脉》)“足阳明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灵枢·寒热病》)

督脉:“督脉者……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素问·骨空论》)“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灵枢·营气》)这里督脉与脑的联系是借助于足阳明脉的。而明确提出督脉与脑的直接联系是在《难经》。《难经·二十八难》有:“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跷脉:“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灵枢·寒热病》)提示了经脉从颈项部经大脑到眼的一段路径。

《内经》中还记述了其他一些经络理论,虽然没有具体的经络循行路线,但是都与脑存在明确的相关。

1.气街理论中,有“气在头者,止之于脑”(《灵枢·卫气》)的论述。原文提示了头面五官的功能活动,最终都与脑相关。从经络循行联系来说,联系到头面部的经络,最终都要汇聚到脑。因此,《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根据经别的联系,我们可以明确知道,所有的阴经都与向表里的阳经相合,而手足六阳经都在眼周围相交接。其次,许多经脉通过本经或经别等联系到目系而入脑。另外,头面部的其他器官,也有不同的经络终止或起始。而这些经络与脑的联系可以认为是间接的过程。

因此说,气街中的这段文字,既是对于头面五官功能的概括,也是从经络理论的角度对于脑的功能进一步阐述。脑与“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都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也可以通过全身经络和腧穴,对人体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都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所以,也就很难说是某条脉是脑的经络。

2.四海理论中,《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四海理论中,除了指出脑组织的性质外,并且还认识到脑的气血输注于体表有一定的部位——上抵颅骨顶盖,下至风府穴(正当枕骨大孔与第1颈椎之间)。脑与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一样,其气血状态也要在体表的一些部位体现出来。四海理论中记载了两处:一是颅骨顶部,一般注解为百会,因为该穴为足太阳穴与督脉的交会穴,而此二经在头顶部有“入络脑”的经络循行。而另一个部位是风府。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来,四海理论的作者,在这里试图表达脑与体表的一定部位和腧穴的联系。当然,这些腧穴与脑之间存在一定的经络联系。

四海理论中,还有一段关于病候的文字。“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海论》)原文直接描写了一些脑(髓海)病的病候,并且还有虚(“不足”)实(“有余”)的区分。而在前面论述的与脑相关的腧穴又具有治疗这些病候的功能。“审守其输而调其虚实,无犯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灵枢·海论》)

《内经》中还有一些文献,叙述了经络与头的联系,但是从描述的内容和列举的病候分析,实际上应该是与大脑的关系。例如:“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瘁瘖,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灵枢·经脉》)。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灵枢·经脉》)。

“足少阳之筋……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灵枢·经筋》)

十五络脉中,足阳明与督脉之别都联系到头,而记载的病候中,主要体现了大脑的病变。而经筋理论中关于“维筋相交”的讨论,直接体现在脑外伤后的一些肢体症状上,在经络原理中与跷脉也存在直接的关系。

另外,在针刺禁忌方面,《素问·刺禁论》中有:“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脑户”为穴位名,属督脉,风府穴上1.5寸,枕骨上,通于脑中。因脑为髓之海,真气之所聚,针入脑则真气泄,故立死。

正如孙思邈曾指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知药知针,固是良医。”可见古时就非常重视综合治疗,这对当今治疗中风有指导与启发,实践证明针药并用是有效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