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物是结核病化学治疗(简称化疗)的基础,而结核病的化学治疗是人类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结核病化疗的出现使结核病的控制有了划时代的改变,全球结核病疫情由此得以迅速减缓。最早出现的有效抗结核药物是链霉素(SM)。它发现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单用SM治疗肺结核2~3个月后就可使临床症状和X线影像得以改善,并可暂获痰菌阴转。对氨水杨酸(PAS)被应用于临床后发现,SM加PAS的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用药,而且可以防止结核分枝杆菌产生耐药性。发明异烟肼(INH)后,有人单用INH和INH+PAS或SM进行对比治疗试验,再一次证明了联合用药的优势。于是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著名的结核病“标准”化疗方案,即SM+INH+PAS,疗程18个月~2年,并可根据药源和患者的耐受性将PAS替换为乙胺丁醇(EMB)或氨硫脲(TB1),俗称“老三化”。20世纪70年代,随着利福平(RFP)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对吡嗪酰胺(PZA)的重新认识,在经过大量的试验后,短程化疗成为结核病治疗的最大热点,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当今抗结核药物的研究已经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主要是利福霉素和氟喹诺酮这两大类药物,尤以后者更为突出。
现代结核病的五项基本治疗原则是“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和全程用药”,并采用不住院条件下的家庭督导治疗,能使95%以上的肺结核病人获得治愈。早期是指:结核病一旦诊断就应及时、早期给予抗结核药物的治疗。联合是指:结核病的治疗应采取几种抗结核药物的联合用药。规律是指:结核病的治疗要坚持规律用药,结核病的治疗一旦开始,就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抗结核治疗方案,包括药品种类、剂量、服药方法、服药时间等有规律地服用,不能随意更改化疗方案或间断服药甚至中断治疗。适量是指:在制定个体的抗结核药物的化疗方案时,对每一种抗结核药物的剂量选择适当。全程是指:在制定了有效的抗结核病化疗方案后,就应按照化疗方案连续不间断地治疗,直至完成所规定的疗程。因此,必须早期发现和治疗,必须坚持规律用药。如果治疗的药物组合不当、或药物服用的剂量不当、或服用的方法不当、或治疗的疗程不当,都将影响结核病的治疗效果,特别在一个有效的抗结核病的化疗方案下,如果不坚持规律用药,不完成疗程,将导致治疗失败。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感染了耐药的结核菌或由于不规则治疗产生了耐药的结核菌,也将大大降低治疗的成功率。
目前人类发现和拥有的抗结核药品种十分有限,仅有二三十余种。为此,抗结核药中疗效高、不良反应少、患者较易接受的如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链霉素等,列为“一线药”。其余为“二线药”,如对氨水杨酸、丙硫异烟胺等。一些比较新的品种,如利福喷丁、卷曲霉素、乙硫异烟胺、喹诺酮类药物等也属于“二线药”。
33.异烟肼(雷米封) Isoniazid
【药理作用】 对各种生长状态的结核杆菌均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是最重要的抗结核药物之一。
【用途】 用于治疗各系统、各类型的结核病。
【制剂及规格】 片剂,0.05g,0.1g,0.3g。注射剂,0.1g。
【用法及用量】 口服,①预防,成人每次0.3g,每日1次,顿服。儿童每日10mg/kg(体重),一日总量不超过0.3g,顿服。②治疗,成人与其他抗结核药联用,每日5mg/kg(体重),或每日0.3~0.4g,顿服;小儿每日10~20mg/kg(体重),一日不超过0.3g,顿服。肌注剂量同口服。
【不良反应】 偶见末梢神经炎及记忆力减退、头痛、失眠、嗜睡,严重者可诱发精神失常,癫发作。大剂量或长期服用引起肝损害,亦可有皮疹、药疹、药物热等过敏反应;罕见粒细胞减少、心动过速、男性乳房发育、甲状腺功能障碍。
【注意事项】 一般剂量无须加用维生素B6。肝肾功能不佳者、孕妇、酗酒者慎用。有精神病、癫者禁用。
34.链霉素 Streptomycin
【药理作用】 有良好的抗结核杆菌作用,对其他革兰阴性杆菌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用途】 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结核病;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合用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肺炎、败血症、尿路感染等;对鼠疫、布氏杆菌病也有良好疗效。
【制剂及规格】 注射剂,0.75g(75万U),1g(100万U),2g(200万U),5g(500万U)(硫酸盐)。
【用法及用量】 成人,①治疗结核病,每次0.75g,每日1次,肌内注射,疗程2个月;>60岁者,每次0.5~0.75g,每日1次,肌内注射;②治疗一般感染每次0.5g,每日2次或每次1.0g,每日1次,肌内注射。儿童,①其他感染,按体重每日15~25mg/kg,分2次肌内注射;②结核病,与其他抗结核药联用,每次20mg/kg,每日1次,一日最大剂量不超过1g。
【不良反应】 常见前庭蜗神经损害,出现眩晕、头痛、平衡障碍、耳鸣,严重者耳聋。剂量过大,用药持续时间过长可造成肾功能损害。偶有面部、口唇、四肢麻木和过敏反应。
【注意事项】 肾功能不全、老人及儿童慎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避免应用。对本品或其他氨基糖苷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35.对氨水杨酸钠(对氨柳酸钠) Sodium Aminosalicylate(PAS Na)
【药理作用】 对结核杆菌有良好的抑菌作用。
【用途】 与异烟肼、链霉素等抗结核药并用,治疗各类型结核病。
【制剂及规格】 注射剂,2g,4g,6g。肠溶片,0.5g(钠盐)。
【用法及用量】 成人静脉滴注每日4~12g,用5%葡萄糖溶液稀释后,避光下2~3小时滴完。口服每次2~3g,每日4次。
【不良反应】 偶见皮疹、药物热、白细胞减少等,用药时间较长者可引起肝肾损害。
【注意事项】 肝、肾功能减退者慎用。注意药物应新鲜配制,避光下应用,变色后禁止使用。
36.利福平 Rifampicin
【药理作用】 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对结核杆菌及其他分枝杆菌、麻风杆菌、革兰阳性或阴性菌均有抗菌作用。
【用途】 主要用于各类型初治与复治结核病的治疗,常与异烟肼、吡嗪酰胺等药物联合应用,是结核病治疗的必选药。
【制剂及规格】 胶囊剂,0.15g。片剂,0.1g,0.15g。
【用法及用量】 成人口服,体重≥50kg为0.6g;体重<50kg为0.45g,空腹顿服,每日1次。
【不良反应】 多见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偶见恶心、呕吐、药物热、皮疹、血小板减少、哮喘,严重时可引起黄疸、肾功能改变。
【注意事项】 必须空腹服用,肝功能障碍、胆道梗塞和妊娠3个月以内者禁用本品,并用对氨水杨酸钠时宜相隔8小时。
37.乙胺丁醇 Ethambutol
【药理作用】 对结核杆菌和其他分枝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
【用途】 与其他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治疗各系统、各类型结核病。
【制剂及规格】 片剂,0.25g(盐酸盐)。
【用法及用量】 成人结核初治,按体重15mg/kg,每日1次顿服。复治,按体重25mg/kg,每日1次顿服,连续2~3个月,继以15mg/kg,每日1次顿服。
13岁以上小儿剂量同成人,按体重进行折算。
【不良反应】 视力障碍,视野缩小,视神经炎,偶有肝功能障碍和末梢神经炎。
【注意事项】 老年及糖尿病患者慎用,糖尿病有眼底病变者禁用。
38.吡嗪酰胺 Pyrazinamide
【药理作用】 本品对人型结核杆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在pH 5~5.5时,杀菌作用最强,尤其对处于酸性环境中缓慢生长的吞噬细胞内的结核菌是目前最佳杀菌药物,在中性、碱性环境中几无抑菌作用。本品作用机制可能与吡嗪酸有关,吡嗪酰胺被结核菌体内的酰胺酶脱去酰胺基,转化为吡嗪酸而发挥抗菌作用。另因吡嗪酰胺在化学结构上与烟酰胺相似,通过取代烟酰胺而干扰脱氢酶,阻止脱氢作用,妨碍结核杆菌对氧的利用,从而影响细菌的正常代谢,造成细菌死亡。
【用途】 本品仅对分枝杆菌有效,与其他抗结核药(如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及乙胺丁醇)联合用于治疗结核病。
【制剂及规格】 片剂,0.25g,0.5g。
【用法及用量】 成人常用量,与其他抗结核药联合,每日15~30mg/kg,顿服或每日1.5g;间歇疗法,每日2g,顿服或分2~3次服。小儿除非必须,通常不宜应用。
【不良反应】 胃肠功能紊乱,关节痛(由高尿酸血症引起,常为轻度,有自限性)发生率较高,其他如发热、乏力或软弱、眼或皮肤黄染(肝毒性),畏寒少见。
【注意事项】 ①交叉过敏,对乙硫异烟胺、异烟肼、烟酸或其他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过敏患者可能对本品也过敏;②糖尿病、痛风或严重肝功能减退者慎用,肾功能减退者应用时不需减量;③应用本品疗程中血尿酸常增高,可引起急性痛风发作,须进行血清尿酸测定;④本品属妊娠C类药,孕妇应先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治疗9个月,如对上述药物出现耐药而对本品敏感时才考虑使用本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