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蛛网膜下腔出血恢复后ct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恢复后ct表现

时间:2023-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某些部位的病灶因CT伪影等因素的影响,可行MRI检查,但发病1周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在MRI很难查出,MRI结合MRA可作为了解出血原因的筛选手段。DSA是确定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必需的重要手段。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应该作为常规检查。治疗1周后CT复查示原蛛网膜下腔出血基本吸收。

【临床诊断】

1.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出现以下症状:发病前有情绪诱因,发病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可存在精神症状;一过性意识障碍多见;脑膜刺激征明显;脑神经损伤,以动眼神经麻痹常见;偏瘫;视力、视野障碍。少数血管病变者可闻及颅内杂音。

2.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有外伤史,常合并其他外伤表现。

3.诊断主要靠各种影像学检查,影像未能确诊的需要行腰椎穿刺。

【影像学检查目的与方案】

1.影像学检查目的 发现并诊断是否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寻找出血的病因。

2.影像学检查方案 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需要行头颅CT检查。某些部位的病灶因CT伪影等因素的影响,可行MRI检查,但发病1周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在MRI很难查出,MRI结合MRA可作为了解出血原因的筛选手段。DSA是确定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必需的重要手段。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应该作为常规检查。

对CT已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不需要做腰穿,不能确诊时,在颅内压不高的情况下,行腰穿确诊。

【影像诊断】

1.一般特点 出血常位于基底池、侧裂池和脑沟。

2.CT表现

(1)CT平扫表现为脑沟、脑池内密度增高。

(2)边缘欠清晰。

(3)出血1周内CT显示清晰,1~2周出血逐渐吸收。

3.MRI表现 可见脑沟、脑池内各序列上出现出血信号影,根据出血时期不同,各序列上有不同的信号改变。

【治疗原则】

1.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可用止血药、镇静、止痛、可用脱水药。尽早对病因治疗。

2.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治疗严重的各种颅脑外伤。

【临床演变与复查】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在1~2周逐渐吸收,但未治疗的血管因素引起的出血常反复,需行CT再次检查。

【病例】

男,38岁。因车祸外伤就诊。临床检查患者神志不清,右侧额颞区头皮软组织肿胀。CT平扫(图5-6A,图5-6B,图5-6C)示双侧侧裂池、双侧顶额区脑沟内及大脑纵裂池前部形成高密度线状高密度灶,边缘欠清晰。影像学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保守治疗。治疗1周后CT复查(图5-6D,图5-6E,图5-6F)示原蛛网膜下腔出血基本吸收。

图5-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