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断】
1.发病高峰30~40岁,平均年龄约34岁。
2.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
3.癫,颅内压增高为常见临床症状。
4.主要依靠影像学提示诊断。
【影像学检查目的与方案】
1.影像学检查目的 确定肿瘤位置以及累及范围,明确肿瘤性质包括定性及定级。
2.影像学检查方案 CT和MRI均可显示病变,但应首选头颅MRI常规检查。增强MRI扫描对定性诊断至关重要,必要时MRA以及bold-fMR对显示病变与大血管以及功能区位置关系有很大价值。
【影像诊断】
1.一般特点
(1)均质性肿块,伴受侵脑组织的肿胀和扭曲。
(2)有时表现为局灶性或弥漫性的血供缺乏的皮质下肿块。
2.CT表现
(1)平扫显示境界不清的均匀的低/等密度肿块。
(2)20%有钙化,囊变罕见。
(3)肿瘤周围无明显水肿。
(4)增强CT扫描肿块多无强化,若有强化则提示局部恶性变。
3.MRI表现
(1)最常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及FLAIR高信号。
(2)钙化和囊变少见。
(3)出血和瘤周水肿罕见。
(4)可扩散到邻近脑组织。
(5)可表现为局限性浸润邻近脑组织。
(6)增强MRI扫描通常无强化,或周边斑点状强化。强化则提示向高度恶性进展。
(7)DWI通常缺乏限制性弥散。
(8)1H-MRS表现为高Cho,低NAA,高MI/Cr。
4.鉴别诊断
(1)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大脑半球白质病变,通常无强化,没有活检可能无法鉴别。
(2)脑缺血性病变(急性和亚急性):急性期DWI上弥散受限。
(3)脑炎水肿:特征性表现为斑片状强化,通常弥散受限。
【治疗原则】
首选手术切除,部分切除者可辅助化疗和(或)放疗。
【临床演变与复查】
生存率:中期生存率为6~10年。年轻患者,手术全部切除者可提高生存率。临床预后较好,但2年之内复发率较高。其中发生在脑桥的预后更差。建议2年之内密切随访,以增强MRI扫描复查为首选方案。
【病例】
男,32岁。以头痛就诊。MR T1WI(图7-1A)可见右侧额叶皮质下圆形肿块影,呈稍低信号,边界清晰。T2FLAIR(图7-1B)肿瘤呈等信号,周围环绕少许水肿,占位效应不明显。增强MRI扫描(图7-1C)示肿瘤未见明显强化。影像学诊断:胶质瘤。手术病理诊断:星形细胞瘤。
图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