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断】
1.从基因水平证实,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不同源,它是一个独立的间质性肿瘤。
2.可发生于身体各个部位。
3.血管外皮细胞瘤较为罕见,占脑肿瘤的1%。
4.平均发病年龄42岁,男性略高于女性。
5.主要依靠影像学提示诊断。
【影像学检查目的与方案】
1.影像学检查目的 确定肿瘤位置以及累及范围,明确肿瘤性质包括定性及定级。
2.影像学检查方案 CT和MRI均可清楚显示病变。增强CT和增强MRI对鉴别诊断很有帮助。
【影像诊断】
1.一般特点
(1)肿瘤好发于大脑凸面,小脑幕,硬脑膜静脉窦及颅底。
(2)肿瘤呈分叶状。
(3)内见丰富的血管流空。
(4)肿瘤可见大片坏死且与脑组织分界不清。
(5)无肿瘤内钙化,无骨质增生。
(6)局部颅骨呈溶骨性破坏。
2.CT表现
(1)多呈低等混合密度。
(2)其内常见囊变或坏死。
(3)骨窗显示病灶局部侵蚀性骨质破坏。
(4)增强CT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强化。
3.MRI表现
(1)T1加权像呈等信号。
(2)T2加权像呈略高信号。
(3)信号不均匀,与肿瘤坏死、囊变及肿瘤血管流空有关。
(4)增强MRI扫描明显强化,但不均匀。
4.其他表现 DSA:肿瘤染色较浓密,有典型的“corkscrew”的血管结构。
5.鉴别诊断
(1)发生于颅底者应与脑膜瘤、纤维肉瘤及血管肉瘤相鉴别。
(2)发生于大脑凸面者应与脑膜瘤、胶质瘤、转移瘤和淋巴瘤相鉴别。
(3)发生于桥小脑角者应与脑膜瘤及听神经瘤鉴别。
【治疗原则】
手术切除,常规放疗。
【临床演变与复查】
成人血管外皮细胞瘤预后不良,儿童患者预后良好。肿瘤容易复发和转移,平均生存时间7年。是少数可转移至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颅内肿瘤之一,尤其是肺、骨骼和后腹膜。首次手术后应行胸部CT扫描,骨痛者行骨扫描。
【病例】
男,62岁。右侧肢体麻木无力1年余,加重1周。CT平扫横断面(图7-16A)显示右侧额顶叶可见类圆形等密度肿块,周围片状低密度水肿。MR T1WI(图7-16B)显示额顶区矢状窦旁可见形态不规则肿块,呈等信号,累及颅骨向上生长。增强MRI扫描(图7-16C,图7-16D)显示肿瘤明显强化,呈分叶状,邻近脑膜亦见明显强化,并侵犯颅骨。手术病理诊断:血管外皮细胞瘤。
图7-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