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断】
1.放射性脑病(REP)是头颈部肿瘤、颅内肿瘤及脑血管畸形等放射治疗后出现的最严重后遗症之一。
2.有头颈部放射治疗病史。
3.有下述各种临床表现,颅内高压征象,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视盘水肿,甚至抽搐、昏迷;神经系统定位症状与体征,颞叶受损者有精神症状、性格改变或颞叶癫发作等;脑干受损者有头晕、复视、构音障碍、交叉性瘫痪及锥体束征等;小脑受损者有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构音障碍等;垂体受损者有垂体功能低下的表现。
4.影像学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影像学检查目的与方案】
1.影像学检查目的 显示脑内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提示放射性脑病的诊断。
2.影像学检查方案 常规CT和MRI均能较好显示病变,但很难与肿瘤复发及转移鉴别,可行MRS、脑灌注或PET检查,必要时行立体定向脑组织活检确定其病变性质。
【影像诊断】
1.CT表现
(1)局限性脑损伤主要累及白质,重者波及灰质,多位于大脑颞叶。早期无阳性表现,典型者白质呈“指状”分布的低密度灶,为血管周围性水肿,边界欠清晰,有不同程度占位效应,增强扫描无强化或有轻微的不规则散在斑状或环状的增强;垂体型者可见垂体萎缩或空泡蝶鞍。随着时间的推移,病变区演化为软化灶,成为囊性低密度区,边界变清,占位不明显。少数有钙化斑。由于伪影干扰,探测颞叶最下部、脑干及小脑的损伤受到一定限制。
(2)弥漫性脑损伤特征为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呈弥漫性低密度灶,占位效应无或较轻,增强扫描无强化。晚期可见脑萎缩,脑沟扩大,脑室扩张。
2.MRI表现 局限性脑损伤病变多位于颞叶、脑干或小脑。由于辐射损伤效应是水肿和脱髓鞘,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可有或无占位效应。晚期出现脑液化坏死,故T1加权像信号更低,T2加权像信号更高,与脑脊液相仿。MRI不受骨伪影的影响,检出颞叶底部小病灶、脑干和小脑的敏感性较高。弥漫性脑损伤双侧脑白质内弥漫性异常信号,脑室周围深部病变在T2加权像时呈高信号,无占位效应,增强扫描无强化。晚期可出现脑萎缩。
3.MRS 对检测放射损伤早期改变及鉴别脑坏死与肿瘤复发或残留很有意义,获得的代谢参数能区别正常脑组织、活动性肿瘤和辐射诱发的坏死:正常脑组织显示一定水平和一定比例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和肌酸(Cr);活动性肿瘤显示Cho水平上升,NAA减少或消失;坏死显示Cho、Cr肌酐和NAA均下降。
【治疗原则】
目前放射性脑病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治疗手段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切除病灶2种,前者给予激素、脱水、扩血管等措施可改善神经功能。此外,高压氧对REP有效,其作用为提高脑组织氧含量,促进细胞和血管的修复。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将坏死组织做适当的切除,非功能区及较局限的病灶可予以全切。
【临床演变与复查】
MRS通过连续的追踪观察,对放疗后的脑组织代谢改变和治疗后进行比较,可作为疗效的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