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节镜下半月板修复术后康复

关节镜下半月板修复术后康复

时间:2023-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膝关节半月板是保障膝关节生理运动的重要结构。由于膝关节半月板缝合修复后存在膝关节半月板愈合的问题,通常术后需待膝关节半月板愈合,并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进行正常的关节活动与负荷。半月板全切除术后对膝关节的应力改变影响最明显。膝关节半月板外周的血液供应分别来自膝关节内外侧血管,呈放射状向膝关节半月板体部扩散。

(一)概述

关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修复与半月板功能重建的康复治疗问题,在过去20年中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过程。随着关节镜下半月板的缝合与修复手术、半月板移植手术的开展,人们关注半月板在修复时所涉及到半月板缝合技术、其修复术后的愈合能力,以及运动力学对局部的影响,尤其是半月板在术后的康复治疗期间,其修复部位的负荷受力点与负荷强度对局部愈合的影响等。体外与临床研究只是提供了反复循环负重导致缝合区修复失败的信息,对导致缝合失败的受应力情况并不清楚。康复训练中须注意与半月板结构愈合相关的力学因素,以避免负荷训练导致局部的再损伤。科学地掌握手术后康复时机,以及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负荷方式,都关系到半月板的最终愈合。因此,推荐更加安全有效的康复治疗计划,是对康复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这里将介绍与膝关节半月板康复治疗相关的内容:膝关节半月板的功能解剖与生物力学特点,膝关节半月板功能评定,关节镜下膝关节半月板缝合修复术后的康复,镜下膝关节半月板切除术后的康复,以及膝关节半月板移植术后的康复等。

(二)膝关节半月板的功能解剖与生物力学

膝关节半月板是保障膝关节生理运动的重要结构。切除膝关节半月板将改变膝关节的负荷,影响关节软骨的营养,并导致膝关节OA的发生。随着对人体膝关节半月板解剖、生理功能、生物力学研究的发展,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后的解剖修复以及术后功能康复的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膝关节半月板缝合修复后存在膝关节半月板愈合的问题,通常术后需待膝关节半月板愈合,并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进行正常的关节活动与负荷。因此必须科学地掌握手术后关节的“动静结合”,静:即避免缝合的膝关节半月板负荷,以及避免牵拉、挤压吻合部,影响愈合;动:促进滑液循环,提供膝关节半月板营养,避免肌肉萎缩,关节僵直、挛缩的关系、时机和方法。

从膝关节半月板的解剖学特点,临床更加强调半月板与股骨髁与胫骨髁之间的稳定关系,以及其血液供应分配与半月板创伤愈合的关系。膝关节半月板位于股骨髁与胫骨髁之间,呈新月形。半月板的外侧厚而内侧薄,股骨面凹陷,胫骨面平坦。内、外两侧膝关节半月板约覆盖胫骨平台关节面的2/3。内侧膝关节半月板较大,前角薄而尖,附着于髁间前区;后角较厚,附着于髁间后区。外侧半月板较内侧小,体部较厚,前、后角附着点距离较近。膝关节半月板的稳定除前、后角附着部固定,侧方与关节囊滑膜相连续外,还有韧带、肌腱加强。此外,膝关节半月板的楔形结构,充填于完全不吻合曲面的膝关节中间,大大增加股胫关节的接触面,从而加强其稳定性。半月板具有少细胞、富有水分和致密弹性I型胶原的组织结构特点。也缓冲或降低了胫骨髁压力,因而保护关节软骨。半月板前、后角由半月板韧带附着于胫骨髁,附着的结构为韧带纤维,非钙化的纤维软骨。这种由软至硬的附着结构是半月板附着区别于其他韧带附着的特征,使这两种生物力学性能完全不同的组织承受巨大的人体负荷,而不受损害。部分切除半月板,只有在保留前、后角的附着部才能使其具有部分生理功能。正常膝关节的应力分布外侧较内侧均匀,内侧关节面较外侧承受更大的应力。有文献报道膝关节总负荷的84%通过半月板传导,如果切除内、外侧半月板的前角,关节面的应力增加最明显,其次是半月板的其他部分切除术后。半月板次全切除术后,内、外侧关节面峰值应力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切除侧也有应力集中于关节面内侧缘和胫骨髁间棘处的倾向。双侧半月板全切除后,关节面应力增加最明显,其次为外侧半月板全切术后,再其次为内侧半月板全切术后。半月板全切除后,其传导载荷能力降低40%~60%。此外,术后下肢力线的改变是受膝关节内载荷重新分布的结果。半月板全切和次全切后下肢力线会有明显改变,然而部分切除半月板后下肢力线改变不如全切明显。当股胫面积减少75%时,膝关节面的接触应力大于200%,导致下肢应力负荷增加,下肢力线改变。半月板全切除术后对膝关节的应力改变影响最明显。人们越来越强调任何治疗过程,都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和重现这些重要的生理功能。

对半月板功能的认识,促使临床医生研究半月板损伤的修复,即是非血运区的半月板损伤。研究证实如果半月板损伤部位有一血供良好的边缘,半月板就能愈合。在半月板外侧有10%~30%的组织有血管供应,半月板血管区的撕裂可以修复。目前软骨的修复与愈合仍显示某些缺陷,修复的细胞很难进入纤维板,产生胶原瘢痕,而此期间半月板过度活动或损伤带承受过大的负荷将影响损伤部位愈合或导致不愈合。如果通过半月板周围隆突摩擦刺激血管或纤维凝块的移植,并且延伸至非血管区中,那么其中的撕裂也可以修复。然而这些改变最初由纤维凝固至纤维软骨痂的过程,需要经过6个月或更长时间才能完成。此期间局部结痂的软骨质量和强度均低于正常透明软骨。12周时纤维蛋白胶充填的瘢痕强度才与其周围组织强度基本相同。半月板损伤部纤维蛋白胶充填愈合后瘢痕的生物力学强度较大,可用于非血运区半月板损伤的修复。 膝关节半月板外周的血液供应分别来自膝关节内外侧血管,呈放射状向膝关节半月板体部扩散。毛细血管分支分布的范围是内侧膝关节半月板宽度的10%~30%,外侧膝关节半月板宽度的10%~25%。研究证实,有血供良好的半月板边缘部分的损伤,可以自行愈合。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的关节内3/4(体部)部分无血管供应,营养完全由滑液供应,缝合后愈合能力差,但通过其他改善血液供应的技术可以促进愈合。膝关节半月板横断面为三角形,I区最厚,由内向外缝合容易获得稳定,Ⅱ区较薄,缝合后不稳定。

根据膝关节解剖特点,在屈曲、冲击和压缩外力的作用下,膝关节屈曲度数不同传导的负荷量也有所不同。弯曲试验显示受力点在膝部侧方关节面上,在外侧的关节囊和韧带主要受到张应力,而内侧胫骨关节面主要受到压应力。张应力的破坏性大于压应力。

文献报道膝关节压迫形变的检测结构表明,两侧半月板在正常情况下受力达到700N则关节面形变为1mm。然而在内侧半月板全切后,载荷500N就产生形变1mm。全切除半月板后,股骨髁和胫骨平台受力最大,分布不均匀,各关节面的平衡被破坏。

半月板缝合早期康复训练强度负荷与局部的关系、运动中半月板与关节的稳定功能及ACL稳定功能的关系,都是康复治疗中要考虑的问题。膝关节半月板在膝关节伸直位传递膝关节压力的50%~60%。在膝关节屈曲90°时,半月板承受的压力增至85%。半月板边缘比中央部分承受更多的压力。人体负载时,半月板与其周围的胶原组织起到重要的关节软骨的保护作用,其原理与半月板和周围组织的黏弹性相关。半月板中的胶原纤维具有抗拉伸性能,半月板组织中的蛋白多糖具有抗压力作用。当负载时半月板受到来自股骨髁和胫骨关节面向外的挤压,半月板的胶原纤维即有一定变形能力和抗压张力,以保护膝关节面免除压力损伤。在半月板缝合后的早期康复训练中,运动有助于滑液分布于关节软骨的各个部位,提供营养成分,润滑关节,减少摩擦力。切除半月板将减少膝关节20%吸收震荡的能力,负荷传导作用减少50%~70%,同时也增加膝关节摩擦系数和关节表面的压力。

半月板加深了胫侧的关节腔,增加了膝关节的稳定性。并且有助于控制轴向旋转和外翻。膝关节运动时,半月板在胫骨关节面上与股骨髁一起运动,以保持关节运动的一致性。在直立与行走时,股骨和半月板一起压在胫骨关节面上。当膝关节伸展时,半月板向前滑动,当屈曲时,又向后方滑动。膝关节屈曲时半月板矢状面前后脚缩短,冠状面侧方移位。外侧膝关节半月板的前、后角十分接近,其侧方月国肌腱附着处不像内侧膝关节半月板与内侧关节囊韧带那样有紧密的附着,因此外侧半月板前后移动的活动幅度大于内侧膝关节半月板。Thompson 等人证明半月板在膝关节120°的运动中,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半月板体部是5.1mm,半月板边缘是11.2mm。这种移动使股骨髁和胫骨平台在膝关节不同伸、屈活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适应和楔形填充,防止股骨髁过度前移或后移。盘状半月板为一种先天畸形。中国人膝关节盘状半月板的发生率达16%~46.4%。盘状半月板的卷曲和收缩变形的能力差,不能正常地在运动中随关节运动而变形,容易使应力较集中,故容易被损伤。而且盘状半月板在面积大小和厚度都大于正常半月板,手术摘除盘状半月板后,无论在膝关节腔遗留的空间、作为充填物的稳定作用丧失,以及下肢力线改变的程度都会大于普通半月板摘除术者。

半月板损伤常常存在膝关节的复合损伤,其生物力学的影响也非单因素。通常对半月板损伤的关节疾病与ACL的相互关系联系不足。当ACL缺失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半月板撕裂(83%),也有报道认为ACL受到损伤后,关节内其他结构也会相继发生损害。其中内侧半月板损伤发生率可以高达90%~98%,尤其内侧半月板后角容易损伤。Jomha报道153例ACL损伤中就有103例伴有半月板损伤,其中73例为外侧垂直撕裂。Eriksson等将164例ACL损伤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在镜下行髌腱和半腱肌ACL重建手术,术后实施相同的康复计划。随访31个月(24~59个月),最终结果均与半月板损伤相关,即发现伴有半月板损伤膝的各项评分值均低于无半月板损伤的膝关节。此外,已经证明单独的ACL重建能够减轻膝关节的疼痛,其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减少关节面的剪切负荷相关,而临床报道中大多数半月板移植的病例同时也做ACL重建术。McConville和Allen等研究认为ACL是限制股骨在胫骨髁上前后向运动的主要结构,当ACL功能健全时,半月板对膝关节前稳定功能并不明显。但是,当ACL缺失时,半月板后角通过楔入股骨髁和胫骨平台之间,从而限制胫骨的前后移动。在对ACL重建术后的近期与远期随访观察中也发现,缺少半月板将增加ACL的负荷,加重软骨的损伤。有完整半月板的患者,治疗效果均优于半月板切除者。半月板移植在ACL重建期间可以帮助保护ACL的移植件。

Aagaard和Rangger等指出,全切和部分切除半月板将导致X线上的OA表现,持续剧烈活动则进一步加重临床症状。半月板血运缺乏区和非血运区的修复目前仍存在某些问题。修复细胞较难进入胶原纤维板,产生胶原瘢痕。如果通过刺激半月板损伤部周围的滑膜血管,或者缝合处植入纤维血凝块,非血管区中的撕裂也可以修复。半月板的愈合由纤维性愈合至纤维软骨性愈合的过程,需要经过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在此期间,半月板愈合的组织及其周围组织强度均低于正常纤维软骨,过度活动或承受过大的负荷都将影响损伤部位的愈合,甚至导致不愈合。Roeddecker等研究了半月板愈合后瘢痕及其周围组织的生物力学强度:在近后角部Ⅱ区纵行切开,分别采用:①不处理;②缝合;③纤维蛋白胶充填。术后6周、12周取切口瘢痕及其周围组织进行测试。结果术后6周,切口瘢痕及其周围组织的强度分别为健侧的:19%;26%;42.5%。术后12周切口瘢痕的强度基本相同,但周围组织的强度仍低于正常组织。压力负荷实验结果表明半月板缝合治疗失败多在反复负重下发生。

(三)康复评定

对于膝关节半月板的功能评定主要是依据损伤的部位、临床体征、自觉症状和心理状态等综合分析与评价。术后注意观察皮肤切口的颜色、局部皮肤温度,并应注意有无感染、渗血、下肢肿胀、感觉与运动功能障碍等。

1.临床体征 关节间隙压痛,可及局部凹陷或张力减低,并随着关节的屈曲活动,感觉到膝关节半月板的边缘突出、缩进,并有疼痛再现,股四头肌萎缩,麦氏征(旋转挤压试验)、单腿下蹲试验、过伸和极屈试验(+)。

2.超声检查 均匀的膝关节半月板回声区内出现强回声区和强回声带间有暗区。

3.膝关节气碘双对比造影 膝关节半月板内或边缘有造影剂存留;膝关节半月板变短,变钝或者形态异常。

4.MRI诊断 依据Lotysch-Crues分级的Ⅲ度标准,即低信号的半月板内线状或复杂形状的高信度贯穿于半月板表面。MRI检查膝关节半月板内出现异常高信号区。异常高信号分为局限性(线性)异常高信号和普遍性异常高信号。普遍性异常高信号提示膝关节半月板变性,局限性(线性)异常高信号提示膝关节半月板黏液样变性、膝关节半月板的破碎和分离、以及膝关节半月板的撕裂。

5.关节镜术 关节镜是诊断与修复半月板的最理想方法,并有助于确定临床体征不典型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和膝关节内其他疑难病损。但不应该仅仅成为半月板撕裂的常规检查手段。

6.其他项目 关节活动度、下肢周径、下肢肌力、步态等。

(四)膝关节半月板修复术后的康复训练计划

Scott(1986年)等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修复术后的患者最早采用膝关节屈曲30°固定的方法,术肢避免负重2个月。作者认为负重增加膝关节半月板的剪切应力,影响膝关节半月板的愈合。Scott的康复计划中,术后3个月骑自行车,6个月跑步,9~12个月参加运动。

Morgan and Casscells(1986年)将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修复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固定在伸直位置4个月。患者允许负重,但术后1个月开始训练股四头肌、月国绳肌和关节活动度。4个月参加运动。

DeHaven(1988年)应用可调节膝关节支具制动关节。术后只要患者能够耐受,即开始阶梯负荷。在膝关节支具的控制、保护下,早期开始训练股四头肌、月国绳肌和关节活动度。明显缩短康复治疗时间,提高康复效果。

王惠芳等(1997年)结合国内医院的实际情况,设计、应用一套膝关节半月板缝合术后康复计划,临床应用取得十分满意的效果,有效地促进膝关节半月板愈合,改善关节功能。该康复计划包括:

1.支具的设定 患者手术结束后在手术室即配戴支具。支具设定为伸/屈:30°/30°。在治疗师指导下康复训练关节屈曲活动时,屈曲调至90°,术后4周可以去除支具睡觉。术后6周戴支具关节屈曲可达120°,并逐渐达到正常关节伸屈动度。

2.关节活动的康复 被动关节活动度,在4周内伸/屈:0°/90°,以后每周增加10°,8周达正常伸屈度。主动非负重关节活动,术后4周内伸/屈:10°/10°,至第6周伸/屈:0°/80°,以后每周增加10°~20°,8周以后逐渐达正常伸、屈活动度。术后3个月内术肢负重下蹲时膝关节屈曲不应大于90°。

3.行走负荷的康复 术后2周内不负重,第3周行走负荷25%体重(足尖点地),第4周负荷50%体重(前足踏地),第5周负荷75%体重(足跟离地),第6周负荷100%体重(全足踩地),术后6~8周去支具100%体重负荷行走。肥胖病人上述负荷计划分别推迟1周左右。

4.床旁训练计划 治疗师术后第1天就开始给病人做床旁康复训练。床旁训练计划包括:①活动髌骨。治疗师用拇指、示指固定髌骨,上、下、左、右推动,使髌骨活动度尽可能达到正常范围。②踝泵运动。鼓励病人做足跖屈与背屈动作,每次30下,每日3次,主动收缩和被动牵拉小腿屈侧肌肉,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③压膝运动。术肢踝后垫圆枕,使膝关节后侧关节囊绷紧,膝关节主动下压,进一步牵拉后关节囊,防止后侧关节囊粘连、挛缩。④滑板运动(保护性主动屈膝训练)。滑板由特制光滑面硬质木板制成。主动屈膝训练时,由治疗师扶持滑板,置于病人足侧床头。患者屈髋、伸膝,足底与滑板平行,主要靠肢体重量,辅以肌力收缩,使足底顺滑板下滑,带动膝关节屈曲,重复15~30次。逐步加大关节的屈曲度数。⑤直腿抬高运动。每次10~30下,每天3次,根据个体情况,如果术肢无症状,可以适当增加直腿抬高的次数。

5.肌力强化训练 关节活动达一定范围后,即可开始股四头肌和月国绳肌的强化训练。术后2周起,做踝泵、直腿抬高训练时,加用弹力带,增加训练阻力。以后再逐渐加沙袋,增加负荷。术后4周开始平地骑自行车。6周后不扶拐上下木制楼梯。2个月后采用开链法在综合康复训练器上抗阻伸屈关节,抗阻重量根据个体情况设定,适时调整,强化训练膝周肌肉。膝关节半月板缝合术后康复训练的早期,病人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肿胀,影响康复的进程。术后除采用全下肢加压包扎,或者穿全下肢加压弹力袜,减轻出血和肿胀外,还可以在康复训练前,给予膝关节部超短波理疗,避免或者减轻膝关节肿胀。如果已出现膝关节肿胀,则每次训练后,膝部予以冰敷。还可根据患者术后肢体的症状,加用磁疗、电刺激等。

膝关节半月板缝合修复术后康复训练的临床意义与注意事项:膝关节半月板缝合修复术后康复训练的早期,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膝关节小范围的活动和髌骨滑动训练,可以促进滑液循环,有益于膝关节半月板的愈合。同时,膝关节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地防止关节内粘连和膝周组织挛缩,有助于膝关节伸、屈活动度的恢复。治疗师指导滑板活动时,病人平卧位屈髋、屈膝,膝关节半月板不承受压负荷,主要靠肢体重量,辅以肌力收缩,带动膝关节屈曲,不会牵拉缝合的膝关节半月板。康复训练的早期,数字卡盘调节式膝关节支具调节在伸、屈0°/90°的范围,负荷训练时关节活动控制在0°~10°的范围,有效地保证术肢在安全的关节活动范围内活动。膝关节半月板缝合修复6周后才能基本愈合。一般病人术后2周滑板时,关节屈曲可达90°,关节无肿胀和疼痛,病人往往认为手术恢复良好,急于增加关节活动度,甚至自行拆除膝关节支具,此时应向患者解释膝关节半月板裂伤缝合修复愈合的时间,严格控制膝关节屈膝的度数,不能大于90°。术后阶梯负荷(25%、50%、75%、100%),既不影响膝关节半月板的愈合,又可以避免关节软骨去应力退变。同时,逐渐建立术后膝关节适应性本体感觉,协调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的收缩。膝关节半月板裂伤缝合基本愈合后,进行膝周肌力的强化训练,有助于进一步加强膝关节周动、静力性稳定结构的稳定作用,保护膝关节半月板和关节软骨,并使之恢复到适合相应运动要求的强度。根据术后不同时期术肢的情况,以及膝关节康复训练时有关节肿痛者,给予超短波治疗和磁疗,改善局部循环,减轻炎症反应,消肿、止痛;小腿、足部胀麻时,给予电刺激;每次训练后局部冰敷;怀疑有下肢血栓形成时,加用超声波治疗仪局部治疗,既消除局部症状,减轻病人痛苦,又保证了康复计划的正常进行。

半月板缝合修复术后常用的康复治疗计划详见表4-2-1。

表4-2-1 半月板缝合术后的康复

(续 表)

关节镜下由内向外缝合修复术后康复:20世纪80年代早期Henning首先在关节镜下由内向外缝合修复术。该方法不仅可用于膝关节半月板周缘血运区的垂直纵向撕裂,而且用于非血管区的某些撕裂伤,包括某些放射状撕裂和斜向、瓣状撕裂,尤其靠近后角起点的损伤。此外,合并ACL撕裂伤,在行ACL重建术中,用此法同时缝合修复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更易获得成功。术后3周内膝关节置于屈曲20°~40°,可以减少半月板纤维血凝块被破坏的可能性。术后4周内免负重,6周逐渐恢复至完全负重。术后6个月内应避免下蹲及屈膝超过90°,以避免对后角修复部位的压力,9个月后可进行运动训练。

关节镜下由外向内缝合修复术后的康复:由外向内缝合由 Warren提出,适用于膝关节半月板外侧1/3的垂直纵向,瓣状撕裂或延伸到膝关节半月板内侧2/3无血运区的纵裂伤。4个月内避免单脚旋转和冲撞运动,固定于伸直位2周,允许马上负重。术后2周内,主动进行0°~90°范围屈膝活动,每日2次,每次20min。

关节镜下完全关节内缝合修复术后的康复:完全关节内缝合修复术由 Morgan提出,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对膝关节半月板前、后角裂伤的缝合,操作方便。完全关节内修复术后的康复问题,对于单独的半月板损伤,固定膝关节于完全伸直位,允许立即负重,术后可以立即进行0°~90°范围的屈膝主动运动。

半月板缝合术后康复训练的早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肿胀,影响康复进程。术后除采用全下肢加压包扎,或者穿全下肢加压弹力袜,给以膝部冰敷外,有人主张术后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3~6周,可以提高痊愈率。物理疗法有利于控制疼痛,加速愈合,恢复肌力,根据患者术后肢体的症状,给予超短波无热量治疗,消炎消肿。加用磁疗、电刺激等改善循环,减轻疼痛。

(五)半月板切除术后的康复

在关节镜下部分或全部切除半月板后康复治疗与缝合术有所不同。切除术可采取更积极的康复训练方式。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或全部切除术后当天即开始标准的膝关节功能训练。

1.基础训练 包括:①踝泵训练,踝关节交替屈曲与背屈运动,防止下肢肢体并发症;②膝关节伸展训练;③髌骨滑动训练;④膝关节屈曲训练等。

2.负荷训练 术后第1天下地负荷25%体重,于第1~3周过渡到完全负重,也有的在术后第1周即达到完全负重。如果行走没有疼痛,术后1周后进行步态训练;如有疼痛,推迟步态训练时间,3周内避免完全负重。

3.关节活动度训练 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主动运动和膝关节最大范围的伸屈练习,可以根据患肢情况确定增加关节活动度。术后第1、2周即可满关节活动度,增加关节的角度掌握在不引起疼痛为度,要避免过度屈曲患侧膝关节。

4.肌力训练 术后逐渐增加抗阻直腿抬高,强化肌力训练。不同角度做伸屈肌等长收缩训练。伸直训练的抗阻重量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酌定,每天2~3次。

(六)半月板移植术后的康复

膝关节半月板移植术最早是由Milachowski等在临床应用。移植物大小应该尽可能与受者半月板相同。可以通过受者膝关节MRI或X线片,测量胫骨关节面前后方向的长度,从而得出移植物的尺寸。临床初步应用表明,85%~95%病人可以取得满意或较好的效果。移植6~44个月或以后的关节镜随访显示,移植的半月板可以在关节腔内愈合,外观接近正常。De Boer等报道了25例中的3例失败病例,病人膝部有持续性疼痛,要求取出移植物。关节镜发现关节腔隙改变,移植的半月板缺乏血供。

关于半月板移植术后康复的报道,Rodeo强调以往的报道提示了缝合重建术后因负重而导致手术失败,较高压力对新移植半月板有影响,应该推荐更加安全的康复计划。术后使用膝关节支具保护膝部,控制关节的负荷和剪切力。在移植半月板固定可靠的情况下,可以允许承受一定负荷。术后早期关节活动度训练应立即开始,包括完全伸展。术后前6周将屈曲范围限制在90°,运动时小于60°,加大膝屈曲也就加大半月板的压力。6周后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闭链训练在术后3周以内限制屈曲范围,以后逐渐增加。避免早期开链膝屈曲训练,因为半腱肌在中半月板即胫骨近端内侧,月国肌在后半月板即胫骨近端后面。6周后除去支具,开始步态训练。

Julie认为动物和人的实验表明:术后4~6周,半月板移植物在关节腔内初步愈合;移植后6~12个月,血运完全重建,移植物基本稳定。应给予病人大约9个月的功能训练指导。

半月板移植术后的康复治疗计划详见表4-2-2。

由于在半月板移植的研究结果中清楚地显示了在稳定关节方面的高治愈率,从而普遍认同在不稳定膝的半月板修复中,韧带的稳定也应该被同时完成,因此康复训练中,要同时考虑韧带的康复问题。

半月板移植后长期随访结果有待观察。Julie对6名患者半月板移植术后进行了1年的随访,结果患者剧烈活动后出现疼痛。作者认为跑与跳是对半月板剪切力最大的运动,跪位和蹲位对半月板压力最大。因此,在半月板移植后康复时,应该强调避免高冲击和高剪切力的运动。有人对某些病例采用保守治疗。虽然保守治疗的康复治疗计划可以通过训练使膝关节恢复到高水平的运动状态,但是需要比较长的训练周期来维持功能状态。

总之,膝关节半月板术后的康复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随着手术方式的更新而不断改进。

表4-2-2 膝半月板移植术后的康复计划

(王予彬 朱文辉 王惠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