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月国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月国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时间:2023-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尽管两股HT移植物的初始强度可能高于正常ACL,但是在其韧带化后强度会降低,可能影响临床结果。重建ACL的目的在于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为日常生活和运动提供基础,避免半月板和关节软骨的进一步损伤。ACL损伤后是否要重建不仅取决于膝关节不稳定的程度,还取决于患者的生活方式和运动水平。

(一)月国绳肌相关研究

虽然1934年Riccardo Galeazzi就报道了利用半腱肌肌腱(semitendinosus tendon, ST)重建ACL,该工作的真正开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是将关节切开重建。关节镜技术的应用是ACL重建史上的一个里程碑,Friedman在1988年最早描述关节镜下采用ST重建ACL。

1.移植物股数变化 由于单股HT无足够强度,在早期曾有人尝试采用两股HT重建ACL。 Lipscomb等1981年报道了利用一股ST和一股股薄肌肌腱(gracilis tendon, GT)重建ACL342例,平均随访22个月,84%的患者结果良好,但无术后膝关节松弛度的量化结果。Aglietti等1998年报道采用一股ST和一股GT重建ACL,10%的患者膝关节松弛度差异>5mm。国内王予彬等在2001年报道80例采用两股ST重建ACL,取得较好的效果。总之,尽管两股HT移植物的初始强度可能高于正常ACL,但是在其韧带化后强度会降低,可能影响临床结果。

Goradia等对120例急性或者陈旧性ACL损伤的患者,在关节镜下采用三股HT重建,平均随访44个月,94.1%的急性病人和92.9%陈旧性病人IKDC评分为正常或接近正常。Zysk等采用三股ST重建ACL35例,平均随访28个月,28.6%(10/35)的患者膝关节松弛度差异超过5mm,认为采用三股HT重建ACL的临床结果不令人满意。

目前,四股HT的应用最为普遍,一般采用四股ST,或者两股ST加两股GT。Cooley等采用四股ST重建ACL,对其中20例5年以上的随访发现,所有患者膝关节松弛度差异<3mm,17(85%)例患者IKDC评分为正常或者接近正常。Colombet采用四股ST/GT重建ACL 200例,1年以上随访发现157例(78.5%)膝关节松弛度差异<3mm,IKDC评分94%为正常或者接近正常。William等采用四股ST/GT重建ACL,对其中85例2年以上的随访发现,76例膝关节松弛度差异(89%)<3mm。

Yasuda K.等报道采用六股HT双束重建ACL57例,所有患者膝关节松弛度差异都不超过5mm,其中49例(86%)膝关节松弛度<3mm。Zhao J等采用八股HT重建ACL,对43例1年以上随访发现,41例(95.3%)膝关节松弛度差异<3mm,42例(97.7%)IKDC评分为正常或者接近正常。提示更多股HT重建ACL能够改善最终结果。

2.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 采用多股HT重建ACL有一个理论优势,就是可以通过双束重建尽可能模仿ACL原有的解剖结构。其中包括股骨双隧道、胫骨单隧道的双束重建,以及股骨双隧道、胫骨双隧道的双束重建。1999年Muneta等采用四股HT双束重建ACL,随访2年,认为比单束重建效果要好。2001年Mae等在尸体上利用四股HT分别进行单束和双束ACL重建,发现在整个膝关节活动度范围内,双束重建更能发挥稳定膝关节的作用。但是,2001年Hamada等采用四~五股HT分别进行单束和双束ACL重建,对其中106(57单束,49双束)例病人进行了2年的随访,发现无论IKDC评分还是KT-1000检查均未发现双束重建有明显优势。同样,2004年Adachi等对108例患者随机进行单束和双束重建,平均随访32个月,发现在膝关节稳定性和本体感觉方面双束重建无明显优势。在实验研究中,移植物的强度和弹性模量始终维持于初始状态;而在临床研究中,移植物的强度和弹性模量有一个下降变化。所以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结果差异的原因可能为采用四~五股HT重建ACL后,由于最终整体强度和弹性模量的欠缺,无论单束重建还是双束重建都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因而体现不出双束重建的优势。2004年,Yasuda等报道采用四股HT重建AM,采用两股HT重建PL,效果比传统四股HT单束重建ACL有明显提高,可能取决于移植物总体股数的增加。Zhao J等采用四股ST重建浅束(即解剖上的PL),四股GT重建深束(即解剖上的AM),取得了更好的临床结果。所以是ACL双束重建的效果可能需要更多股数的HT来保证。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重建ACL的目的在于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为日常生活和运动提供基础,避免半月板和关节软骨的进一步损伤。因此,不管患者年龄如何,所有希望恢复运动功能且有指征进行韧带重建的患者都可以采用HT重建。但采用HT重建ACL还有一些特殊的适应证:已采用自体BTB重建ACL但失败者、有髌股关节疾病而欲避免加重症状者、对术后的美观要求较高者、因经常跪地工作(如地毯工、木匠等)而要避免膝前痛和跪地痛者,以及髌腱短、有损伤或有病变者,不适合采用BTB重建ACL,而更适合采用HT重建ACL。

排除HT已被切除的患者,采用HT重建ACL没有绝对的禁忌证。全身性韧带松弛的患者为采用HT重建ACL的相对禁忌证,这些患者可能更适合采用最终刚度较大的自体或者异体BTB。对于合并有膝关节后内侧韧带结构损伤的患者(单纯内侧副韧带损伤者除外),可能也不适合采用HT重建ACL,因为此方法有进一步损伤膝关节后内侧稳定性的可能。如果术前通过MRI检查,或者术中取HT时发现肌腱直径过小,则四股HT也难以保证强度,应当改用其他材料。

ACL损伤后是否要重建不仅取决于膝关节不稳定的程度,还取决于患者的生活方式和运动水平。虽然年龄也是一个衡量标准,但是总体运动水平才是更为重要的判断因素。通常认为较年轻的个体的运动水平也较高,更要依靠膝关节的正常功能。然而,目前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正参与长时间、高运动量的娱乐活动,所以年龄不应成为ACL重建术的禁忌证。

(三)术前检查

1.病史 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是准确诊断ACL损伤的关键。损伤多由运动或车祸造成,当创伤发生时,患者可听到响亮的破裂声,随后出现膝关节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以及明显的肿胀。急性期过后,患者症状可明显减轻,部分患者偶尔会出现“打软腿”现象。但是,一般来说患者跑步等运动功能会受到明显影响,此时应注意膝关节制动,避免剧烈运动。

2.体格检查 ACL损伤与否的临床体检主要包括3项特殊检查: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每种方法都需要和健侧膝关节对比进行。在这3项检查中,大部分骨科医生都会前抽屉试验,但是该检查方法敏感性低,而且,部分急性损伤的患者,膝关节无法屈曲至90°,故该方法并非ACL的首选体检方法。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敏感性较高,但往往只有关节镜科或者运动医学科的专科医生才比较熟悉,因此ACL损伤有相当的漏诊率。

(1)前抽屉试验(anterior drawer test):患者平卧位,将患膝屈曲至90°,助手固定患者足部,如单人检查则检查者可坐于患者足背,双手拇指置于小腿近端前方,另外四指置于小腿近段的后方,膝关节前向用力(图4-7-6)。ACL损伤患者可有明显前向松弛感。其中内旋位前抽屉试验可检查ACL、外侧韧带结构,中立位前抽屉试验检查ACL,外旋位前抽屉试验可检查ACL和内侧韧带结构。前抽屉试验虽然是检查ACL损伤的经典方法,但是,存在很多缺点,如对于急性损伤患者因关节内血肿而不能屈膝检查,由于半月板后角于股骨髁后的阻挡而易出现假阴性,由于阻滞结构较多,无法分辨软性和硬性终止点。

(2)Lachman试验:患者平卧位,检查者用自己的膝关节将患膝垫高屈曲15°~30°,左手压住大腿远端,右手握住小腿近端,进行前后方向推拉(图4-7-7)。如患膝较细,也可左手直接握住大腿远端,右手握住小腿近端,将患膝屈曲15°~30°进行前后向推拉(图4-7-8)。与健侧比较,胫骨髁出现异常的向前移动,或者明显的髁部撞击感为(+)。该试验具有以下优点:ACL急性损伤时可以检查,由于无半月板的干扰,敏感性明显提高,可以检查韧带的终止点。

图4-7-6 前抽屉试验

(3)轴移试验(pivot shift test):ACL损伤后会导致膝关节不稳定,该试验就是利用手法检查再现关节不稳的一种检查方法(图4-7-9)。进行轴移试验时,患者仰卧位,屈髋45°,伸膝,下肢外展。轴移试验共有三度。①轴移试验一度:内旋小腿并施以膝外翻应力,从伸直位逐渐屈膝,在近20°和40°时有胫骨外髁旋前的弹跳。②轴移试验二度:小腿中立并施以膝外翻应力,从伸直位逐渐屈膝,在近20°和40°时有胫骨外髁旋前的弹跳。③轴移试验三度:外旋小腿并施以膝外翻应力,从伸直位逐渐屈膝,在近20°和40°时有胫骨外髁旋前的弹跳。

图4-7-7 Lachman试验

检查者用膝关节将患膝垫高屈曲15°~30°,左手压住大腿远端,右手握住小腿近端,进行前后方向推拉

图4-7-8 Lachman试验

检查者左手直接握住大腿远端,右手握住小腿近端,将患膝屈曲15°~30°进行前后方向推拉

图4-7-9 轴移试验

3.影像学检查 膝关节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常规X线片,以排除骨折,评估已存在的退行性改变并记录下肢的总体力线。为了明确胫骨前移程度,还可以拍膝关节应力位片(图4-7-10)。但是X线检查的缺点是仅能观察骨的损伤情况,无法检查关节内的软组织变化。MRI检查对诊断ACL损伤最有帮助,敏感性较高,还能显示其他合并损伤及病理改变,有助于医师决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但MRI检查亦有发生漏诊或误诊的可能,故其检查结果应当与体格检查或KT-1000检查结果相结合来进行判断。MRI检查漏诊ACL损伤多见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未按照ACL走行取像,或者取像层次间隔较大,无论ACL正常与否都无法显像;二是陈旧性ACL损伤的患者,ACL纤维已经吸收,在MRI上无法显示正常图像和损伤图像,因此无法做出诊断。在ACL损伤的诊治中,骨扫描显像也很有价值,但其检查目的不是用来诊断ACL损伤与否,而是用来了解膝关节内环境的紊乱程度、ACL损伤对关节完整性造成的影响,以及ACL重建的效果。ACL损伤后,胫骨和股骨髁出现代谢旺盛现象,急性创伤反应消退后代谢又趋于正常;但如果不及时进行ACL重建,导致附加损伤后代谢活动又会增加。ACL重建后,如果膝关节稳定性得到恢复,骨代谢一般逐渐趋于正常,但是每个患者恢复正常速度并不一致;如果有较严重的合并伤,或者膝关节稳定性恢复不佳,会出现骨代谢持续异常,患者痛感较重。

图4-7-10 膝关节应力位片显示胫骨向前方移位

4.其他检查 X线片、MRI等影像学检查能够提供ACL解剖形态的信息,但根据ACL生物力学功能,临床还需要了解其对膝部稳定作用的信息,以确定治疗方案。膝关节韧带检查仪(KT-1000,KT-2000)是在标准作用力下,判定胫骨髁前移、后移的仪器,可以定量判断膝部前后方向的稳定性,即膝关节前后方向松弛度(图4-7-11)。检查时需要双侧对照,一般来说,患侧与健侧相比,前向松弛度差异>2.5mm,可初步诊断为ACL损伤。值得注意的是,尽管KT-2000测量精确度很高,但测量膝部稳定性时,应熟悉其测量原理,并根据临床经验,排除影响测量的因素,才能真正提高检查水平。

图4-7-11 膝关节韧带检查仪KT-2000

(四)手术方法

1.四股HT单束重建ACL

(1)移植物取材及其处理:目前采用较多的是两股ST加两股GT重建ACL或者四股ST重建,前者的强度相当于正常ACL强度的2.5倍,理论上能够满足ACL重建的要求;而后者的强度相当于正常ACL的3倍,优于前者,理论上也能够满足ACL重建的需要。为叙述方便,本节以四股ST为例介绍四股HT单束重建ACL。

常规消毒铺巾后,自胫骨结节内侧、近端胫骨前内侧面中央做一2cm长的纵行切口(图4-7-12)。切开皮肤和浅筋膜,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显露鹅足止点。用血管钳在浅深筋膜层之间进行分离,将示指伸入切口,沿着胫骨后内侧嵴进行触摸,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探及缝匠肌腱膜下的GT。ST在跨过胫骨后内侧嵴处呈扁平状态,较难触及。紧贴GT近侧缘,沿着缝匠肌腱膜走向,从胫骨后内侧嵴部位至胫骨前嵴部位切开缝匠肌腱膜。用Kocher钳将远侧腱膜缘连同GT提起,在其深面可以看到ST(图4-7-13)。将ST止点端连同2~4cm长的骨膜条分别切下,以延长肌腱的总长度(图4-7-14)。用直角钳将ST钩出并套上一根缝线以做牵拉。随后向近侧牵拉ST,沿着GT下缘将缝匠肌筋膜切开,注意切开时不要过深以免伤及其深面的ST,随后用肌腱剥离器切取肌腱(图4-7-15)。在用肌腱剥离器分离前,触探肌腱全程,确定无纤维分支。如果有很大阻力,可用骨膜剥离器重新分离肌腱周围,将肌腱周围的小分支用组织剪剪断。将牵引线从缝匠肌筋膜的下位切口通过肌腱剥离器将ST拉出。如ST长度不够,则加取GT,取材方法同ST。

图4-7-12 自胫骨结节内侧、近端胫骨前内侧面中央做一2 cm长的纵行切口

图4-7-13 用Kocher钳将远侧腱膜缘连同GT提起,在其深面可见ST

图4-7-14 将ST止点端连同2~4 cm长的骨膜条分别切下,以延长肌腱的总长度

图4-7-15 使用肌腱剥离器剥取ST

ST切取以后,将其在肌腱操作台(图4-7-16)上摊开,用宽骨刀刮除肌腱上连带的肌肉组织(图4-7-17),切除近端须状部分,测量肌腱总长度后,在滑轨上安置肌腱固定夹,夹持肌腱,用2号不可吸收聚乙烯缝线将肌腱两端编织缝合。对折肌腱成两股,在反折处穿入两根2号聚乙烯线做牵引,随后将肌腱再对折成四股。用套筒测量移植物的直径(图4-7-18),然后用一根聚乙烯带穿过第2次折返部。移植物系聚乙烯带的一端作为近端或股骨端,另一端作为远端或胫骨端。聚乙烯带穿过一个微型钢板,组成初步的移植物复合体。然后把移植物复合体安装在肌腱操作台上进行预牵张,牵张力60~80N,持续5min以上。移植物近端用有色可吸收缝线缝织多股韧带做标记。

(2)髁间窝成形及钻骨隧道:如果遇到髁间窝狭窄的患者,应做髁间窝成形。髁间窝成形可采用骨刀或者打磨头,一般约去除上方和外侧骨2mm,主要目的在于避免侧壁或顶部卡压(图4-7-19)。髁间窝成形应从后向前,避免改变后方结构。

图4-7-16 肌腱操作台

图4-7-17 用宽骨刀刮除肌腱上连带的肌肉组织

图4-7-18 用套筒测量移植物的直径

图4-7-19 髁间窝成形

(3)钻胫骨隧道:从前内侧入路进胫骨隧道定位器,在关节线远端至少4cm和胫骨棘内侧1.5cm处钻入一枚克氏针(图4-7-20)。导针应从内侧髁间棘顶点前方约2mm、ACL足印形状止点区中心的后方,即PCL前方约7mm处进入关节。导针进入关节时,应仔细检查通路的方向,紧邻PCL的外侧。然后可进行膝关节的全范围活动,在活动中,导针不应碰撞到髁间窝的顶或壁。

(4)钻股骨隧道:股骨隧道内口的定位非常重要,一般定位于过顶点前远方7mm(图4-7-21)。如果采用界面螺钉来固定移植物,隧道内口应当再靠前、远侧一些,以免隧道后壁破裂。如果把整个髁间凹看作是一个钟表盘,隧道内口应当位于11点钟(右膝)或1点钟(左膝)的位置。因为难以确定钟表盘的中心,钟点定位方法有一定的偏差,同一个位置,随着中心的移动,可能表现为不同的时间点。另外,在屈膝位,髁间凹向后逐渐变低,在股骨外侧壁上的同一点,以髁间凹前开口作为钟表盘定位与以髁间凹后开口作为钟表盘定位会得出不同的指针方向。一般来说以髁间凹后开口定位。原则上要保证重建韧带不与PCL或者后纵隔有明显摩擦,亦即不要太接近12点钟位置;隧道内口又不要太低,亦即接近3点钟位置,否则可能对前后方向的稳定性有影响。一般股骨隧道定位在10~11点钟(右膝)或者1~2点钟(左膝)。

(5)移植物复合体的置入及其固定:胫骨隧道和股骨隧道打好后,将移植物复合体通过带微孔导针牵拉进入骨隧道。通过牵引将微型钢板拉出股骨隧道,并翻转横跨于股骨隧道口,再回拉移植物复合体(图4-7-22)。胫骨端固定可采用微型纽扣或者挤压螺钉等。

2.双束重建

(1)移植物取材及其处理见四股HT单束重建ACL部分。

(2)钻胫骨隧道:从前内侧入路进胫骨隧道定位器,先建立容纳后束(浅束)的内侧胫骨隧道。隧道内口位于内侧胫骨髁间嵴顶点前方7mm,内侧胫骨髁间嵴的外侧斜面上,隧道与矢状面和胫骨纵轴分别成45°。

图4-7-20 在ACL导向器引导下钻入克氏针

图4-7-21 经胫骨隧道插入股骨隧道定位器

图4-7-22 重建ACL的股骨隧道的建立

A.移植物在股骨隧道内部分;B.A+微型钢板的长度;C.剩余隧道长度(即聚乙烯线的长度)

然后钻容纳前束(深束)的外侧胫骨隧道。隧道内口位于外侧胫骨髁间嵴前方7mm,隧道与矢状面成5°~10°,与胫骨纵轴成45°。尽管两隧道定位都采用有7mm偏移量的定位器,外侧胫骨隧道内口总是位于内侧胫骨隧道内口前方1~2mm,这是因为外侧胫骨隧道的方向更接近前后向。

(3)钻股骨隧道:通过外侧胫骨隧道进偏移量5mm的股骨隧道定位器,建立前股骨隧道(容纳深束),其内口位于髁间凹后缘前方5mm,在1点或11点钟方向。

通过内侧胫骨隧道进桶状定位器建立后股骨隧道(容纳浅束),其内口位于前股骨隧道内口远侧8~10mm,并稍偏后方。在前、后两个股骨隧道建立完成后,两个内口之间有一条宽度1~2mm的骨桥。如果通过内侧胫骨隧道定位后股骨隧道时有困难,可极度屈曲膝关节,自内侧关节镜入路建立后股骨隧道。

股骨隧道分为靠关节的粗隧道和靠外侧的细隧道两部分。粗隧道部分直径与移植物近端直径相同,隧道深度为肌腱应当内置的长度加7mm;细隧道部分直径4.5mm。

(4)移植物的置入及其固定:用ST重建前束(深束),用GT重建后束(浅束)。测量移植物直径。移植物近端ST直径6~11mm,平均8mm;近端GT直径5~8mm,平均6mm。移植物远端直径比近端大0.5~2mm。

先将前束(深束)移植物自胫骨隧道通过关节腔拉入股骨隧道,翻转微型钢板使其横跨于股骨隧道外口。再用同样的方法拉入后束(浅束)移植物,并用翻转的微型钢板固定其近端。将移植物远端编织线穿入微型纽扣,于屈膝45°位将移植物远端固定。

缓慢完全屈伸膝关节数次。于屈膝45°位测试移植物紧张度,如有任何松弛,旋转纽扣增加移植物的紧张度。再次行关节内全面检查清理后,修复缝匠肌腱膜,关闭切口。

需要说明的是,双束重建由于隧道之间的壁很薄,而挤压螺钉很容易把隧道之间的壁挤破,所以无法利用挤压螺钉固定。

髁间窝成形的问题:对膝关节ACL重建术中的髁间窝成形术操作,存在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不需要做髁间窝成形,也有作者认为行髁间窝成形后易致出血、血膝,出现膝部症状,影响康复。膝关节ACL重建术中股骨髁间窝成形术的目的是:髁间窝成形术后充分显露ACL股骨侧抵止部,便于清创、准确定位和ACL重建后的固定操作;关节内股、胫侧ACL抵止部和髁间窝外上方可能对重建的ACL形成剪切应力或嵌压。髁间窝成形后,在早期康复训练中,可以避免髁间窝嵌压重建的ACL。此外,髁间窝变异并不少见,临床观察到狭窄型髁间窝、角型髁间窝、髁间窝增生等都不利于康复训练。近年采用较激进的术后康复训练计划,甚至术后不戴支具,即刻正常负重行走,都值得注意。日常见到的ACL重建术后失效,以及近年采用激进的康复训练后出现重建ACL松动的病例,是否与髁间窝的反复嵌压有关,还需要临床与基础研究的进一步观察。总之,进行规范的髁间窝成形术操作,成形后微型钻打磨,为新建的ACL建成宽敞光滑的拱形“屋顶”,创造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基本条件,有益于膝部的康复训练,从而改善重建效果。

ENDO-BUTTON固定技术:ENDO-BUTTON固定是近年来比较新的一种悬吊固定技术。它由微型4孔钛合金钢板和高强度的聚乙烯线构成。重建ACL时,准备好移植物和骨隧道后,测量股骨隧道长度,调整聚乙烯线的长度,标记移植物,使微型钢板和聚乙烯线的长度加上移植物进入股骨隧道长度的总和等于股骨隧道的长度,将移植物复合体通过带微孔导针牵引入骨隧道,当移植物标记线平股骨隧道入口时,翻转微型钢板,回拉移植物复合体,使微型钢板横跨于股骨隧道近端入口处(图4-7-23)。

交叉钉固定技术:交叉钉固定为目前固定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一般交叉钉的包装内包括:2根可吸收交叉钉,2根袖套,1根内锁套管针。重建ACL时,准备好移植物和骨隧道后,在移植物的30mm处做一标记,将适当尺寸的股骨导引杆安装在导向器上,然后沿着导针将导引器插入股骨隧道内,将导针取出,然后将袖套和1根互锁套管针装配起来后,将其从股骨外侧通过导引器的下方孔钻入股骨,直至袖套的帽檐部接触到导引器。拔出套管针,将另一根袖套-套管针按照相同方法通过导引器上方孔钻入。取出导引器部件,仅保留股骨外侧的2根袖套以及横贯膝关节的导针。用交叉钉置入杆和叩击锤打入2枚交叉钉(图4-7-24)。

(五)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治疗

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ACL损伤的一种特殊情况,较ACL实质部断裂的发生率为低,常由于较小应力引起,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可造成ACL的连续性中断。并且,如果撕脱骨块较大,可能累及胫骨关节面的承重区或附近骨质。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患者由于难以屈曲膝关节,故前抽屉试验常常无法检查,而通过Lachman试验可以查出明显的膝关节前向不稳。X线片和MRI检查均有助于诊断。关节镜检查是最佳的确诊手段,在关节镜下能够清楚地看到连同ACL撕脱的骨块(图4-7-25)。

根据Meyers-McKeever(1959年)分类,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分为3型。Ⅰ型:无移位;Ⅱ型:部分移位(前缘上翘,后缘在位);Ⅲ型:完全移位(悬空、翻转)。I型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无移位或者稍微移位,一般主张保守治疗。Ⅱ型骨折的治疗有一定争议。一般建议在关节积血抽吸后,在完全伸膝位进行石膏固定。然后通过影像学检查了解骨折复位的情况。如果骨折复位位置不佳,部分学者建议继续保守治疗,也有学者建议进行手术复位内固定。对于Ⅲ型骨折,一般闭合复位效果较差,建议行手术复位内固定。对于手术的方法,很多骨科医生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但是近年来,随着关节镜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关节镜下复位内固定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图4-7-23 ENDO-BUTTON固定

图4-7-24 交叉钉固定

图4-7-25 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关节镜下观

钢丝由于其软硬适中,强度较大,故很多医生选择使用。但是由于普通钢丝脆性较大,容易断裂,而且,在关节镜下操作时,钢丝不利于弯转牵拉,因此,钢丝主要用在切开复位内固定中。

有学者采用克氏针固定,但是使用者较少;较多的学者采用螺钉固定(图4-7-26),但是螺钉无法固定较小的撕脱骨块,且固定时容易将较大骨块打碎。目前越来越多学者采用关节镜下缝线固定,但是缝线固定有一定局限性。因为一般的缝线固定采用横跨(图4-7-27)或者斜跨撕脱骨块的方法,如果过于靠前,则容易松脱;过于靠后则骨折块容易翘起,骨块较小则难以固定。

图4-7-26 螺钉固定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图4-7-27 缝线横行固定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赵金忠教授所设计的采用“8”字法缝线固定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方法(图4-7-28)解决了其他方法不能固定小骨块的缺点,临床报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王予彬教授所设计的最新方法,在关节镜下采用带线锚钉固定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不仅解决了以往锚钉容易打碎撕脱骨折块的缺点,而且能够方便地固定小骨块,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六)术后处理及康复

病人术后予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以减轻术后膝关节肿胀,数字卡盘支具固定膝关节。回病房后,通常在24h内给予肌注止痛药,静滴抗生素3d。注意检查神经、血管情况。

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应告知病人开始股四头肌紧张收缩、直腿抬高和踝关节活动。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行不负重的活动练习。

(七)HT重建ACL后的影像学特点

术后X线检查可以了解骨隧道和金属内固定物的情况(图4-7-29,图4-7-30),采用HT重建ACL更易出现骨隧道扩大。Buelow等发现在术后6个月骨隧道扩大达到高峰,之后趋于稳定,但是未发现骨隧道的扩大与临床疗效有明确关联。

MRI能够精确显示出整个移植物和骨隧道,以及关节内软骨。在MRI上如果见到移植物明显增粗或者见不到移植物,则提示重建失败。但由于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术后水肿、移植物再血管化、滑液侵入等,导致移植物内部或其周围出现信号增高区,MRI的诊断也会受到干扰。Murakami等对55例采用HT重建ACL的患者进行随访,发现术后1~3个月整个移植物呈现高信号,术后12个月后移植物呈现低信号。Nakayama等在HT重建ACL术后12个月,对52例患者对比进行MRI和关节镜检查,结果在术后移植物情况的诊断上MRI的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86%,准确性为86.5%。

图4-7-28 “8”字法缝线固定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图4-7-29 ACL重建术后正位片

图4-7-30 ACL重建术后侧位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