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穿刺术是神经科常用临床检查方法之一,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简便易行,亦比较安全;但如适应证掌握不当,轻者可加重原有病情,重者甚至危及病员安全。
【适应证】
1.诊断性穿刺 用于测定脑脊液压力(必要时进行脑脊液动力学检查),进行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免疫学和细菌学等检查,或蛛网膜下腔注入造影剂,进行空气或碘水脊髓造影等。
2.治疗性穿刺 用于引流血性脑脊液、炎性分泌物或造影剂等,或向蛛网膜下腔注入各种药物。在某些脑膜炎、脑蛛网膜炎、正压性脑积水和脑炎时,也可放取适量脑脊液以降低颅内压和改善临床症状。
【禁忌证】
(1)病情垂危、严重败血症或有明显出血倾向患者。
(2)穿刺部位的皮肤、皮下软组织或脊柱感染。
(3)颅内占位性病变,特别是有严重颅内压增高或已出现脑疝迹象者。
(4)高颈段脊髓肿物或脊髓外伤的急性期。
【操作步骤】
(1)患者侧卧于床上,背部与床面垂直,头向胸前弯曲,腰向背后弓起,双膝向腹部屈曲。标记出穿刺进针点(常选用第3、4腰椎间隙为穿刺点,如穿刺困难,也可以选用第2、3或第4、5腰椎间隙)。
(2)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戴无菌橡皮手套,行穿刺点局部浸润麻醉。
(3)用9号腰椎穿刺针(小儿用7号)沿棘突方向缓慢刺入,垂直进针,如进针过程中针尖遇到骨质时,应将针退至皮下待纠正角度后再进行穿刺。
(4)成人进针4~6cm(小儿3~4cm)时,有明显落空感,即表明已穿破硬脊膜到达蛛膜网下腔,拔出针芯流出脑脊液,测压和缓慢放液后(每分钟不超过2~3ml),若初压超过300mmH2O)时则不宜放液,仅取测压管内的脑脊液送细胞计数及蛋白定量检查即可。
(5)放入针芯后拔出穿刺针,穿刺点稍加压止血,敷以消毒纱布并用胶布固定。
(6)术后平卧4~6h。
【并发症】
1.低颅压综合征 指侧卧位脑脊液压力在60~80mmH2O以下,较为常见。多因穿刺针过粗,穿刺技术不熟练或术后起床过早,使脑脊液自脊膜穿刺孔不断外流所致。患者于坐起后头痛明显加剧,严重者伴有恶心呕吐或眩晕、昏厥,平卧或头低位时头痛等症状即可减轻或缓解。少数尚可出现意识障碍、精神症状、脑膜刺激征等,约持续一至数日。故应使用细针穿刺,术后去枕平卧(最好俯卧)4~6h,并多饮开水(忌饮浓茶、糖水)常可预防之,如已发生,除嘱病员继续平卧和多饮开水外,还可酌情静注蒸馏水10~15ml或静滴5%葡萄盐水500~1 000ml,1~2次/d,数日,常可治愈。也可再次腰穿在椎管内或硬脊膜外注入生理盐水20~30ml,消除硬脊膜外间隙的负压以阻止脑脊液继续漏出。
2.脑疝形成 在颅内压增高(特别是后颅凹和颞叶占位性病变)时,当腰穿放液过多过快时,可在穿刺当时或术后数小时内发生脑疝,故应严加注意和预防,严格把握适应证。必要时,可在术前先快速静脉输入20%甘露醇液250ml等脱水药后,以细针穿刺,缓慢滴出数滴脑脊液进行化验检查。如不幸一旦出现,应立即采取相应抢救措施,如静脉注射20%甘露醇200~400ml和高渗利尿脱水药等,必要时还可自脑室穿刺放液和自椎管内快速推注生理盐水40~80ml,但一般较难奏效。
3.原有脊髓、脊神经根症状的突然加重 多见于脊髓压迫症,因腰穿放液后由于压力的改变,导致椎管内脊髓、神经根、脑脊液和病变之间的压力平衡改变所致。可使根性疼痛、截瘫、大小便障碍等症状加重,在高颈段脊髓压迫症则可发生呼吸困难与骤停,上述症状一旦出现,可先向椎管注入生理盐水30~50ml,疗效不佳时应急请外科考虑手术处理。
4.其他 尚可发生颅内感染和马尾部的神经根损伤等,较少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