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穿刺术是用穿刺针穿刺脑室的技术,通常用于诊断、治疗及抢救。
【适应证】
(1)幕下或中线占位性病变须做脑室造影明确诊断者。
(2)当患者因颅内高压而威胁生命时,如昏迷、出现脑疝、呼吸障碍等。
(3)颅内感染需经脑室内注药或伴颅内压增高须做脑室引流以缓解颅内高压者。
(4)对婴儿先天性脑积水,通过脑室穿刺可抽取脑脊液或注入染料以测试脑积水为阻塞性或交通性。
(5)开颅手术时,为降低颅内压,以利于手术操作或后颅窝手术后为解除脑积水所致的颅内压增高等。
【禁忌证】
(1)穿刺点头皮感染、硬脑膜下积脓、脑脓肿等疾病,行穿刺术有使感染向脑内扩散,或促使脓肿破溃等危险。
(2)大脑半球占位性疾病患者,其患侧脑室受压移位或变形,若行健侧脑室穿刺,有引起或加重脑移位的可能。
(3)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出血原因没有确诊之前,切勿草率决定行脑室穿刺术,以防误伤可能存在的畸形血管而导致大出血。
【操作步骤】 成人有前入法、后入法、侧入法、经眶法等。婴儿因囟门未闭合,可直接经囟门穿刺。穿刺点尽可能选在右侧,以减少失语等并发症。
1.前入法(前角穿刺法) 穿刺点在发际后2~2.5cm,中线旁2.5cm。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平行,指向外耳道连线。正常深度为4~6cm。
2.后入法(枕角穿刺法) 穿刺点在枕外粗隆上6~7cm,中线旁3cm。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平行,指向眶上缘中点。正常深度为4.5~5.5cm。
3.侧入法(颞角后部或三角区穿刺法) 穿刺点在耳轮顶点上1cm,后1cm或中耳道上4cm,后6cm处做垂直方向刺入。正常深度为4~5cm。
以上三种方法,均需先找准穿刺点做颅骨钻孔术,钻孔后,再用穿刺针按上述方法和指向穿刺脑室。
4.囟门穿刺法 在前囟侧角距中线1.5~2.0cm处,用7号腰穿针穿刺,刺入方向是穿刺针与穿刺点皮肤垂直刺入。正常深度为3~4cm。
5.紧急脑室穿刺术 当患者已出现枕骨大孔疝呼吸停止时,按切开法行脑室穿刺已来不及,可进行紧急脑室穿刺术,常用方法有以下两种:
(1)经眶顶部脑室前角穿刺术:所用器械有特制钢锥(骨髓穿刺针亦可)1把,20号钝头长腰椎穿刺针1个,消毒钳1把,纱布数块,孔巾1块。病员取仰卧位,用1%硫汞酊消毒眼眶及面部皮肤,于右眶上缘中点下后0.5cm,用钢锥穿通额骨眶板,再换用腰椎穿刺针循骨孔穿入。针尖应指向上后方并略向内,前角扩大者刺入4~5cm可进入脑室,拔出针芯进行引流。需行短时持续引流者,应将穿刺针妥善固定。
(2)经前额部脑室前角穿刺术 穿刺点位于鼻根上方5~6cm与中线旁3cm的交点为钻孔点,用钢锥穿透颅骨。钻颅时,方向应指向枕外粗隆中点上方3cm处。颅骨钻穿后改用腰椎穿刺针,按上述方向刺入脑室,如脑室不扩大则进针6~7cm即入脑室。
上述两种方法的共同优点是不需剃发及特殊器械,可在床旁或X线床台上进行,皮肤不留较大瘢痕,且操作简易,特别利于抢救病员。
【并发症】
1.脑室内出血 这与反复穿刺或刺入过深有关。大量脑室出血可造成患者昏迷、脑疝,甚至死亡。
2.硬脑膜外或硬膜下急性血肿 这与穿刺放液速度过快,颅内压急剧下降,脑皮质塌陷而产生负压,吸引硬脑膜使之与颅骨分离而出血或桥静脉撕裂出血形成血肿。确诊后应立即手术清除血肿并止血。预防此种并发症的方法是在放液时速度放慢。
3.脑室感染 大多数因操作时消毒不严格而引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