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时间:2023-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代针灸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了许多针刺补泻的手法。今将临床较为常用的单式针刺补泻方法介绍如下。徐疾补法可致针下热感,徐疾泻法可致针下凉感。提插补泻,主要是根据针体在穴位内提、插手法轻重来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可见提插补泻法是调和阴阳之法。在运用捻转补泻手法时,须注意针体的还原。说明经络脏腑病症均可配合呼吸补泻法。

历代针灸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了许多针刺补泻的手法。从《黄帝内经》时期至后世各家,针刺补泻手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现存的古代补泻方法名目繁多,内容也较为繁杂。一般根据其手法操作术式的简、繁不同等特点,可将针刺补泻手法分为单式补泻手法和复式补泻手法两大类。今将临床较为常用的单式针刺补泻方法介绍如下。

(一)徐疾补泻法

徐,是缓慢之意;疾,是快速之意。徐疾补泻,是指针体在穴位内,依据穴位的深浅进内与退外动作的快慢,和出针与按穴动作的快慢,以区别补泻的针刺手法。《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意思是补虚而气实,泻实而邪去。关于操作的术式和要求,缓慢地进入,快速地退出,令经气充实于针下为补法;反之,快速地进入,缓慢地退出,引气随针外泄则为泻法。

1.操作方法

(1)补法:将针刺入皮肤后,先在浅层得气,随之将针徐徐地向内推进到一定的深度,疾速退针至皮下;出针时,快速出针并疾按其穴。重在徐入(图3-29)。

图3-29 徐疾补法

(2)泻法:将针快速刺入皮肤后,再疾速插入深层得气,随之徐徐地向外退针至皮下;出针时,缓缓出针并且不按其穴或缓按其穴。重在徐出(图3-30)。

2.临床应用 徐疾补泻的作用,主要是调和阴阳,用于治疗各种虚寒证或实热证。徐疾补法可致针下热感,徐疾泻法可致针下凉感。

图3-30 徐疾泻法

3.注意事项

(1)徐疾补泻手法的徐与疾只是相对而言,但必须明确区分。

(2)行针手法以提插为主,有人主张提插与捻转相结合。如需要分层操作时,可按照天、人、地三部进行。补法以三进一退,泻法以一进三退。

(二)提插补泻法

提插补泻,主要是根据针体在穴位内提、插手法轻重来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难经·七十八难》提出具体操作方法为:“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后世医家根据此说,将提插补泻法发展、演变出多种操作方法。《针灸大成》:“凡补,针先浅而后深;泻,针先深而后浅。凡提插,急提慢按如冰冷,泻也;慢提急按火烧身,补也。”可见提插补泻法是调和阴阳之法。

1.操作方法

(1)补法: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上下提插,重插轻提(即慢提急按)。针上提时速度宜慢,用力宜轻;针下插时速度宜快,用力宜重(图3-31,图3-32)。

图3-31 提插补法(1)

图3-32 提插补法(2)

(2)泻法: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上下提插,轻插重提(即急提慢按),针上提时速度宜快,用力宜重;针下插时速度宜慢,用力宜轻(图3-33,图3-34)。

2.临床应用 提插补泻法,能补虚泻实,调和阴阳。补法,以重插轻提为主,引导阳气入内,阳气充实,故有温补作用,可治疗经气不足,表现为虚寒证候者。泻法,以重提轻插为主,引导阴气外出,邪气得泄,故有凉泻的作用,可治疗经气有余,表现为实热证候者。

临床报道,反复上下提插可以有助于增强针感,尤其是向下重插时,不但容易获得针感,而且反应较强,易产生热感。

图3-33 提插泻法(1)

图3-34 提插泻法(2)

3.注意事项

(1)提插补泻法应与提插手法区别开来,在针刺基本手法中的提插法,是要求上提与下插呈均匀的(幅度、频率、用力大小)动作。提插补泻法,其操作的要点强调重插轻提(急按慢提、紧按慢提),或者轻插重提(慢按急提、慢按紧提)。

(2)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的区别点在于,徐疾补泻是以进、退针的速度为标准,指导思想是纳气入内与引气外出;提插补泻则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上下提插,以提或插的手法轻重为标准,指导思想是调理阴阳之气,增强针刺感应,为热补凉泻打下坚固的基础。

(3)提插补泻法由于操作方便,容易掌握,作用明显,为历代补泻手法研究的中心内容。在“烧山火”、“透天凉”等手法中,均以提插补泻和徐疾补泻为操作主体,结合其他操作方法复合而成。

(三)捻转补泻法

捻转补泻,主要是根据针体在穴位内捻转的方向、用力的轻重来区分补泻的手法。将捻转法从针刺的基本动作发展为独立的补泻手法,大约肇始于金元时代,元·窦汉卿《针经指南·气血问答》说:“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大指往下退,谓之右。”指出以拇指捻针为标准,其作用力向前进令针左转,或者向后退令针右转,用以区分针刺补泻。《针灸大成》认为:“左转从阳,能行诸阳;右转从阴,能行诸阴。”是其作用原理。

1.操作方法

针刺后在针下得气的基础上,以大拇指和示指末节的指腹部来回转针,有进有退,从用力轻重、左捻或右捻为主的不同手法而区分补泻。也可配合捻转针的次数多少,即九六补泻等法。

(1)补法: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沉重向下;拇指向后右转还原时用力轻,反复操作(图3-35)。

图3-35 捻转补法

(2)泻法: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前左转还原时用力轻,反复操作(图3-36)。

图3-36 捻转泻法

2.临床应用 捻转补法用于虚证,捻转泻法用于实证。临床上常用于四肢部腧穴,尤其在欲使针感沿一定方向传导时,具有较好的行气、催气作用。守气时运用之,也可使针感保持连续不断。

3.注意事项

(1)在运用捻转补泻手法时,须注意针体的还原。如将针一味地向一个方向捻动,有进无退,或捻转角度过大,速度、频率过大等,均易使针体为肌肉纤维缠绕,引起滞针或疼痛等,增加病人的痛苦,故无论补与泻都需注意指力的大小适宜,速度的缓急均匀,做到一补一还原,一泻一还原,使针始终保持捻转的自如。

(2)捻转补泻应与捻转法区分开来。捻转法,要求针体在穴位内转动,其角度、频率在捻转的往返过程中是一致的。捻转补泻法则不同,在捻转的往返过程中,补法时左转用力重;泻法时右转用力重。

(四)呼吸补泻法

呼吸补泻法,是指在用针刺手法时,配合患者的呼吸以区分补泻的方法。此法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而《针灸大成》说:“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入针出;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指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1.操作方法

(1)补法:病人呼气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病人呼气时行针,吸气时出针。

(2)泻法:病人吸气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病人吸气时行针,呼气时出针。

2.临床应用 呼吸配合各种补泻手法,能调和阴阳、升清降浊,促使营卫气血运行通畅。《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曰:“诸阳浅在经络,诸阴深在脏腑,补泻皆取呼吸,出内其针。”说明经络脏腑病症均可配合呼吸补泻法。

3.注意事项

(1)单纯的呼吸补泻只能起到加强补泻疗效的辅助作用,如《难经·七十八难》载:“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标幽赋》说:“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通过临床观察可以看到,只凭呼吸而不配合诸如提插、徐疾等法,往往收效甚微。

(2)呼吸补泻法应令病人做深而徐缓的呼吸调息法,最好是医者与病人在施行手法时能同时进行呼吸调息,既可促进得气与针刺感应作用,又可提高冷、热感应的成功率,对提高针刺疗效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医者在施术中,必须心无内慕,手如握虎,全神贯注地操作。

(五)开阖补泻法

开阖补泻,是指针刺补泻过程中,在出针时是否按闭针孔以区分补泻的方法。出针后速按针孔者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针孔者为泻法。《内经素问·刺志论》说:“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王冰注云:“实者左手开针空以泻之,虚者左手闭针空以补之也。”后世针灸家依此说发展为开阖补泻法。本法亦属于辅助、从属的方法,不能独立存在。

1.操作方法

补法:缓慢(轻轻)出针,疾按针孔,用押手按揉针孔片刻。

泻法:疾速出针,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压针孔或缓按针孔。

2.临床应用 开阖补泻,即在出针时按闭针孔或摇大针孔,以区分补泻的手法。临床上很少单独使用,多将开阖补泻法与徐疾补泻法等配合使用。

3.注意事项

(1)开阖补泻的原本之意出自《黄帝内经》,但该书并无此名称。

(2)开阖补泻可作为徐疾补泻法的施术组成部分,用以补虚泻实取热取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