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复式补泻手法

复式补泻手法

时间:2023-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复式补泻手法,是将多种单式补泻法手法配合应用,操作较为繁复的针刺补泻法。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复式补泻手法是烧山火、透天凉,现介绍如下。烧山火与透天凉两种复式手法,用徐疾、提插、呼吸、开阖等单式补泻手法复合而成,术后病人针下或其他部位产生温热或寒凉的感觉,以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

复式补泻手法,是将多种单式补泻法手法配合应用,操作较为繁复的针刺补泻法。这类手法多由金元时期以后的针灸医家所创立。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复式补泻手法是烧山火、透天凉,现介绍如下。

(一)烧山火

此法源于《内经素问·针解篇》“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但缺如操作方法和名称。元·窦汉卿著《针经指南》中载有“寒热补泻法”,其后泉石心在《金针赋》中明确提出:“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明确提出“烧山火”的操作方法和针感要求。其操作顺序由浅而深地分层进入,三进一退,具体手法由呼吸、徐疾、提插、开阖等单式补法组成,以针下产生热感为效应标准。通过施用一系列的手法,使机体阳气渐隆,热感渐生,阴寒自除,起到补虚的作用(图3-37)。

图3-37 烧山火

1.操作方法

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才)。

(1)进针时,医者重用指切押手。

(2)令病人自然地鼻吸口呼,随其呼气时,将针刺入浅层(天部)得气。

(3)得气后,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

(4)再将针刺入中层(人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

(5)其后将针刺入深层(地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此时,如果针下产生热感,少待片刻。

(6)随病人吸气时将针1次提到浅层,此为一度。如针下未产生热感可随病人呼气时,再施前法,一般不超过三度。

(7)手法操作完毕后,留针15~20min,待针下松弛时,候病人吸气时将针快速拔出,疾按针孔。

2.临床应用 临床适用于脾肾阳虚、沉寒痼结、阳气衰微等所致的中风脱症、瘫痪、痿症、寒湿痹证、腹痛、腹泻、阳痿、遗精、内脏下陷等虚寒证。《金针赋》载:“烧山火,治顽麻冷痹。”

3.注意事项

(1)在手法操作中,为了动作的规范化,定出了一定的行针次数,即以九或六分别作为补泻的基数,补法用九阳数,泻法用六阴数,可称为九六补泻。烧山火可用三九二十七,或七七四十九,或九九八十一数。透天凉可用三六一十八,或六六三十六,或八八六十四数。

(2)根据穴位的针刺深度,一般分天、人、地三部,也可分浅、深两层。(3)押手要重,以指切押手为主。

(4)热感是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产生,烧山火的基础针感为酸胀感,且以胀感为轻、酸感为重者佳。如针感是麻胀感则不易成功。如重复施行手法三度以上仍无热感,必要时可将针放置浅部候气3~5min后再行手法;当热感出现后欲使之扩散,可用押手推按穴处或用循法等。

(5)烧山火手法一般用于肌肉丰满处的穴位,四肢末梢或肌肉浅薄处,或有重要脏器、器官、血管、肌腱部位的腧穴则不宜采用此手法。

(6)手法刺激强度、进退针的层次、提插的幅度,是否配合呼吸和九阳数,应视病人的体质和感应情况灵活掌握,不必拘泥。

(7)烧山火的热感,如果在天部或者人部出现(病人自感皮肤发热或出汗),即不必做完全程,应结束操作。施术适可而止,不可强求热感。一般情况下,操作三度即可停止。

(8)施术时,病人应当入静,注意力集中,细心体会针感,但医者不宜暗示。

(9)分层手法操作,可用捻转补法代替提插补法。

(二)透天凉

此法源于《内经素问·针解篇》“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元·窦汉卿著《针经指南》中载“寒热补泻法”,其后泉石心《金针赋》中明确提出:“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明确提出“透天凉”的操作方法和针感要求。采用一针贯地后,按深、中、浅三层顺序由深而浅地分层退出,一进三退,具体手法由呼吸、徐疾、提插、开阖等单式泻法组成,以针下产生凉感为效应标准。通过施行手法,使体内阴气渐隆,凉感渐生,邪热得消,而起到泻实的作用(图3-38)。

图3-38 透天凉

1.操作方法

将所刺腧穴分作浅、中、深三层(又称天、人、地三部)。

(1)在进针时,医者轻用押手。

(2)令病人自然地鼻呼口吸,随其吸气将针刺入深层(地部)得气。

(3)得气后,轻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阴数)。

(4)再针提至中层(人部),轻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阴数)。

(5)再将针提至浅层(天部),轻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阴数)。此时,针下产生凉感,称为1度。如果针下未出现凉感,可将针一次下插至深部,再施前法。但一般不超过三度。凉感不论在地部、人部或天部出现,可停止手法操作。

(6)手法操作结束后,可随病人呼气将针缓慢拔出,不按针孔或者缓按针孔。

2.临床应用 临床适用于实热火邪、痰热内盛所致的中风闭症、癫狂、热痹、痈肿、丹毒、咽喉肿痛、齿痛、口臭、耳亭耳,腹痛、痢疾、高热等实热证。《金针赋》载:“透天凉,治肌热骨蒸。”

3.注意事项

(1)押手宜轻,用舒张押手为宜,或可不用押手。

(2)产生针下凉感的基础针感是麻感,在得气基础上产生麻感后,方能引出针下凉感。但电麻感为不适宜的针感,如反复施行手法三度以上仍无凉感,必要时可将针留置深部候气3~5min后再行手法。

(3)根据穴位的针刺深度,一般分天、人、地三部,也可分浅、深两层。

(4)透天凉手法一般用于肌肉丰满处的穴位,四肢末梢或肌肉浅薄处,或有重要脏器、器官、血管、肌腱部位的腧穴则不宜采用此手法。

(5)手法刺激强度、进退针的层次、提插的幅度,是否配合呼吸和六阴数,应视病人的体质和感应情况灵活掌握,不必拘泥。

(6)透天凉的凉感,如果在地部或者人部出现(病人自感皮肤发凉或全身凉爽),即不必做完全程,应结束操作。

(7)施术适可而止,不可强求凉感。一般情况下,操作三度即可停止。

(8)施术时,病人应当入静,注意力集中,细心体会针感,但医者不宜暗示。

(9)分层手法操作,可用捻转泻法代替提插泻法。

烧山火与透天凉两种复式手法,用徐疾、提插、呼吸、开阖等单式补泻手法复合而成,术后病人针下或其他部位产生温热或寒凉的感觉,以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

在临床上,烧山火、透天凉两法,应以徐疾补泻为技术核心,三进一退或一进三退;以分层的提插手法为基本动作,应注重提插用力轻重,重插轻提或重提轻插,再结合九六数,在出针时结合开阖,在进针、出针时结合呼吸补泻,由此组合而成。

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虽有悠久的历史,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因其操作复杂,初学者不易掌握,且欲达到产生热感或凉感的较高指标的成功率更不容易,因此,必须熟练掌握烧山火、透天凉的操作手法外,同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要认真辨证,明确诊断,分清病人的寒热虚实后采用相应的手法,不可寒热倒置,误施补泻。病人体质的强弱、阴阳气血盛衰的不同,对针下热或凉感的产生有着一定的影响。一般在人体功能较为旺盛时施用手法,针下易产生热感或凉感;如在人体经气沉伏、气行较难时施以手法,则往往不易产生热、凉感,或经反复施术,病情好转后,才能产生反应。针刺得气与手法操作是产生热感、凉感的主要条件,故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运用补泻的手法,才能获得较好的针感。

(三)飞经走气四法

飞经走气四法,首载于《金针赋》:“若夫过关过节催运气,以飞经走气,其法有四。”具有行气和补泻作用,即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法。

1.青龙摆尾法 又称苍龙摆尾法,是在穴位浅层以针向行气,并摇摆针柄组成的复式手法,在《金针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一法。即“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

(1)操作方法:是进针得气以后,提针至穴位浅层(天部),按倒针身,以针尖指向病所,执住针柄不进不退,向左右(在45°以内)慢慢摆动,往返摆针如扶船舵之状。摇摆九阳之数,使针刺感应逐渐扩散。手法用毕后,缓缓将针拔出,急闭针孔(图3-39)。

图3-39 青龙摆尾法

(2)临床应用:此法以行气为主,兼能补虚,有温通气血推动经气运行的作用。本法也可配合呼吸,也有配合捻转操作的。如进针时即向病所斜向浅刺,得气后再行摇针行气等法亦可。本法必须在穴位浅层操作,动作均匀自然,左右对称,幅度不可忽大忽小,速度不可忽快忽慢,针体不可上下运行。

2.白虎摇头法 又称赤凤摇头法,是在深层得气而向外退针时,结合直立针身左右摇针的手法。在《金针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二法,即“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

(1)操作方法:进针至穴位深层(地部),得气后两指扶针尾向外退针,随病人呼吸,摇动针体,左转一呼一摇,呈半圆形,由右下方摇着进至左上方(进圆);右转一吸一摇,呈半方形,由左上方退至右下方(退方)。左右摇动,有如摇铃,其间要有停顿,以使针体振动(图3-40)。

图3-40 白虎摇头法

(2)临床应用:此法以行气为主,兼能泻实,有清热泻火、祛风化痰等作用。本法必须掌握在穴位深层得气,针体保持直立,在向外退针时左右摇动针体,并配合呼吸。具体操作次数,可根据病症轻重和感应放散的实际情况决定。左右摇针的动作必须用力均匀自然,幅度不可忽大忽小,速度不可忽快忽慢。

用龙虎龟凤大段之法时,必须如《金针赋》所言:“仍以循摄爪切,无不应矣,此通仙之妙。”青龙摆尾法和白虎摇头法,在操作时应分两步,一步是摇,一步是循摄爪切。单用摇是收不到效果的。

3.苍龟探穴法 是徐疾补法和搜法行气的结合。在《金针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三法,即“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因其操作如乌龟入土探穴,钻剔四方之状而名。

(1)操作方法:在直刺进针得气后,自腧穴深层一次退至腧穴浅层皮下,依先上后下、自左而右的次序斜刺进针,更换针向。向每一方针刺,都必须由浅入深,分三部徐徐而行,待针刺得到新的针感时,则一次退至腧穴浅层皮下,然后改变针向,依上法行针(图3-41)。

图3-41 苍龟探穴法

(2)临床应用:此法以行气为主,兼能补虚,有推动经气运行的作用。可使针感由浅入深,扩散四周。临床可用于各种疼痛病症。本法应用以四肢肌肉丰厚处为宜。

4.赤凤迎源法 是徐疾泻法和飞法行气的结合。在《金针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四法,“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原,上下左右,四围飞旋”。因其操作如飞鸟展翅之状而名。

(1)操作方法:先直刺进针至腧穴深层,再退针至腧穴浅层,待针下得气,针体自摇,插针至腧穴中层,然后边提插,边捻转。再用右手拇、示两指呈交互状,要拇指头向前,示指头向后,将两指弯曲,由针根部用拇指腹及示指第一节桡侧由下而上呈螺旋式搓摩。两指一搓一放,力度要均匀一致,使指感有如转针,但针体不能上提(图3-42)。

图3-42 赤凤迎源法

(2)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行气,加强针感,通过一搓一放,使针感连续而不离去,以留气针下,促进气达患病之处。临床可用于各种疼痛、痿、痹病症。本法应用以四肢肌肉丰厚处为宜。飞法宜缓宜均,不宜过猛,过猛易引起滞针疼痛。飞法手技要熟练,要提之不出,转之不动。飞法成功关键在经气充盈于穴中,其表现为针体自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