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病变部位与疾病性质,拔罐法尚有不同的应用方法。
1.单罐法 即一罐独拔。
2.多罐法 即多罐并用。适宜于病变范围广泛或选穴较多的病症。常根据病情与解剖特点,于多部位或多个穴位处拔数罐至数十罐。如沿某一经脉或某一肌束的体表位置顺序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罐具,又称排罐法。
3.留罐法 又名坐罐法,拔罐后将罐留置5~15min,使浅层皮肤和肌肉吸入罐内,轻者皮肤潮红,重者皮下瘀血紫黑。留罐时间久暂视拔罐反应与体质而定,肌肤反应明显、皮肤薄弱、年老与儿童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留罐中,据病情需要,可于皮肤垂直方向有节奏地轻提轻按(一提一按)罐体,或频频震颤罐具或摇晃罐体,或缓缓于水平方向顺时针与逆时针交替转动罐体。以增强刺激,提高治疗效果,但手法宜轻柔,以免肌肤疼痛或罐具脱落。
4.闪罐法 用闪火法将玻璃罐吸拔于应拔部位,随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反复吸拔至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为度。本法要求动作要快而准确。
5.走罐法 亦名推罐法、拉罐法(图4-18,图4-19)。
图4-18 走罐(1)
图4-19 走罐(2)
操作方法是先于施罐部位涂上润滑剂,以凡士林、润肤霜、食油最佳,亦可用水或药液,同时将玻璃罐口涂上油脂。用闪火法吸拔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稍用力将罐沿着肌肉、骨骼、经络循行路线推拉(罐具前进方向略提起,后方着力),反复运作至走罐区皮肤紫红色为度。
应根据病情与患者体质而调节负压及走罐快慢与轻重;吸拔后应立即走罐,否则吸牢后则难以走罐;走罐动作宜轻柔,用力均匀、平稳、缓慢。罐内负压大小以推拉顺利为宜,若负压过大或用力过重、速度过快,患者易疼痛难忍,且易拉伤皮肤;负压过小,吸拔力不足,罐又易脱落,治疗效果差。
6.针罐法 指针刺与拔罐相配合的治疗方法。常用针罐法有以下几种:
(1)留针罐法:于相关腧穴上针刺得气后留针,再以针为中心拔留罐5~10min后启罐、出针。此法宜用于治疗风湿痹症。但不宜用于胸背部,因罐内负压易加深针刺深度,从而引起气胸。
(2)出针罐法:于有关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或持续快速行针后,出针,立即于该部拔留罐,吸出少许血液或组织液后起罐,用消毒药棉擦净。
(3)刺络罐法:即拔罐与刺血疗法配合应用的治法。于施术穴位或患处常规消毒后,用皮肤针或三棱针、注射针、粗毫针点刺皮肤渗血,或挑刺皮下血络或纤维数根,然后拔留罐,至拔出少量恶血为度。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挑刺部用创可贴1~2d伤口即愈。此法适用热证、实证、实寒证、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等。
7.药罐法 是指拔罐配合药物的罐药并用法。常用方法有药煮罐法、药蒸汽罐法、贮药罐法等。此外,尚有将备用药液(水)、药乳、药油、药膏、药糊涂于应拔部位或罐内壁而拔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