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为摆脱腰腿痛的困扰,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受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科学认识,直到20世纪初才刚刚开始,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在20世纪30年代才真正出现。
祖国医学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归属于痹病,早在公元前2700年,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已开始应用原始的推拿术(汉代以前称按跷、跷摩,明代以后称按摩)治疗疾病,其中包括痹病。殷商时代推拿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黄帝时代(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的名医愈跗已将跷行(推拿术)用于临床,秦汉时代的中医名著《黄帝内经》对痹病有多处论述:“腰为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并指出用推拿、针灸治疗痹病。太素中记述:“内里三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急。”《素问·痹论》《灵枢·周痹篇》对以肢节疼痛为特征的痹病,有较深入的研究,提出“风寒湿三杂至,合而为痹也。”《医宗金鉴·正骨心法》用攀索叠砖法治疗腰痛。汉代仓公“诊籍”记载:“天雨,黄氏诸倩见健(患者之名)家京(仓库)下方有石,即弄之,建于效之,效之不能起(未能举起),旋即腰脊痛,不可俯卧,又不得小溲(小便)。”仓公定名为“肾痹”。因肾主腰脚(小腿),司二便,病位在肾,病机在于不通,为痹,故谓“肾痹”。上述论述与表现,与当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特点、临床表现极其相似,可谓是祖国医学对本症的一些最早记载。有的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在西方,第1例外伤性坐骨神经痛的患者为Jacob,据《圣经·旧约全书》记载,公元前1800年,Jacob与一位天使格斗,伤及髋部,引起了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公元前460-357年,古希腊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疾病论述》(Treaties of disease)中应用了坐骨神经痛一词,提出疼痛部位在坐骨、臀部、大腿和小腿;并提出用推拿术、牵引术治疗腰骶痛。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国家人类博物馆内,藏有一公元前200年的异形陶瓷花瓶,状如脊柱,高50cm,花瓶的形态准确地显示了“腰椎”,以及“椎体”、“椎板”、“关节突”。椎体间有较宽的间隙代表椎间盘。这可能是人类对脊柱最古老的描绘。
公元980——1037年,阿拉伯医生Avicenna描述了坐骨神经痛的表现,疼痛始于髋部、向下至大腿后侧,有时累及全膝,到足跟甚至趾。公元986——1106年阿拉伯人Albucosis介绍了治疗神经痛的3种方法:①髋部和(或)下肢痛点烧灼;②髋部痛点用三点状铁环熔解;③有腐蚀性的钾和生石灰液痛点喷涂。1764年,意大利医生Dominio cotunio论述坐骨神经痛的专著《坐骨神经痛识治》(De lschide Nervosa commentarias)出版,故当时曾将坐骨神经痛称之为cotunio病。1764年,conluguo论及腰椎间盘突出的综合症状。公元1857年,Virchow报道1例因外伤致死者,尸检时发现了腰椎间盘突出。因此将椎间盘突出称为Virchow瘤。但当时尚不清楚其与腰腿痛的关系。1864年,Laseque的专著《坐骨神经痛的观察》(considerations surla sciatique)出版,阐述了脊柱畸形与坐骨神经痛有关,提出了坐骨神经痛的检查方法即Laseque征。1895年,Ribber用兔子进行腰椎间穿刺,结果引发了腰椎间盘突出。1896年Kocher发现因外伤致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1909年Oppenheim和Krause成功完成了首例腰椎间盘突出的摘除术,但手术取出的椎间盘组织仍被误认为“内生软骨瘤”。1911年Middleton和Teacher报道,外伤性弛缓性截瘫2例,尸检发现截瘫的原因为L1和L5椎间盘突出所致。同年,Goldthwait报道,因按摩引起下肢麻痹,括约肌功能障碍,由Cushing行手术治疗,发现是椎间盘突出并有严重椎管狭窄。1916年,美国Elsberg报道了“椎管内硬膜外软骨瘤”手术切除结果,发现此种软骨瘤可压迫马尾神经根,并可引起坐骨神经痛。此后的16年有很多“内生软骨瘤”的报道现世。1927-1932年,德国病理学家Schmorl及其同事检查了1万例脊柱标本,对脊柱和椎间盘的发育、正常结构和病理形态进行了研究,发表了19篇论文,Schmorl结节就是这时的研究成果,可惜他本人未能见到那些临床上的“内生软骨瘤”。虽提出了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退变有关,但尚未认识到腰椎间盘突出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Jason Mixter和Josephs Barr开创了对腰椎间盘突出正确认识的里程碑,并率先提出:腰椎间盘突出是腰腿痛可能的原因,起因是1932年6月美国年轻的实习医师Barr遇到1例症状典型的腰腿痛病人,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故将此病例介绍给神经外科医生Mixter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椎管内“软骨瘤”压迫了S1神经,“肿瘤”摘除后,症状消失。病理医生Kubik报告为脊柱软骨瘤。Barr复习此例的病理切片和哈佛医学院19例脊柱软骨瘤的病理切片,并与正常椎间盘组织切片进行对比,发现所谓“软骨瘤”实似正常的椎间盘组织。此后,他又复核了麻省总医院(Massachusettst General Hospital)的全部椎管内肿瘤病例,发现其中大部分是椎间盘突出,而不是肿瘤。因而确信腰椎间盘突出是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的原因。1934年,Mixter和Barr积累了手术治疗腰腿痛病例20例,以《累及椎管的椎间盘破裂》为题,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阐述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实质及其与坐骨神经痛的关系,首次揭示了腰痛的真正原因,是人类对腰椎间盘病变引起腰腿痛在认识上的突破。相继,有关腰椎间盘手术的报道渐多,有一些医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进行了创新和改进,如Glove J(1934)提出,椎间盘有限暴露的手术方法;Semmes(1939)用次全椎板切除术摘除破裂的椎间盘;美国Lane和Moore (1948)首创经腹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Lindblom(1950)发现髓核组织突出后,逐渐失去水分和营养,突出组织表面有新生血管包绕、侵入,产生炎症,最终导致突出组织纤维化和钙化,少部分患者可临床自愈。这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后自然吸收的最早记载。
1946年,骨科先辈方先之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1952年在外科学报发表了题为《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附47例报告》,对本病的原因、检查、诊断、治疗、手术和随访都进行了详细论述。骨科前辈杨克勤、段国升、寇用礼、徐印坎等和山东大学医学院(青岛大学医学院前身),相继报道了本病诊断和手术治疗的经验。吴祖尧(1979)综述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腰腿痛的3种机制:①机械压迫学说;②化学神经根炎学说;③自体免疫学说。周秉文(1988)根据Spengler和宋献文的分类方法,结合病理和临床观察,提出了新的分型:凸起型、破裂型、游离型。使病理分型和临床分型得到统一。
1975年William用显微外科技术行腰椎间盘摘除术,是微创手术的开始。同年,Hijikata等应用经皮髓核切除术治疗本病,1986年刘加林在国内率先引进此项技术。Smith(1964)首先应用木瓜凝乳酶治疗本病取得成功,并称之为“髓核化学溶解术”;Sussman(1969)在髓核化学溶解术中,应用胶原酶取得了较木瓜凝乳酶更好的效果。1989年汤华丰在国内首先应用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
在非手术治疗中,卧硬板床休息、腰椎牵引、推拿、脊柱松动术、理疗、中医中药及其他药物等都出现一些新的治疗成果;尤其是腰椎牵引术的治疗作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
在历史的长河中,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认识的进步和发展,给人们以有益的启迪,这就是人们在认识和了解本病的过程中,紧紧依靠当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腰腿痛的困扰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特别是Mixter和Barr对“软骨瘤”的病理诊断提出了质疑,对临床症状、体征、病理进行了反复、认真的核查和分析,开创了20世纪30~40年代所谓“椎间盘时代”。这种师生合作、锲而不舍的精神,至今仍为人们所称赞!
回顾历史,成果瞩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