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对策略初探
牛建茹
(麦积区图书馆 甘肃天水 741020)
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或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为现实,更多的人走出国门、家门去谋求新的发展,寻找新的机遇,发达的交通方便了现代人的生活,也让病菌搭上了“顺风车”,成了“周游世界”的幽灵。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而且都是全球性爆发,公共事件愈来愈引起中央及全社会的关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部门的公共图书馆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如何发挥宣传教育职能,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读者及馆员的生命健康,保障公众阅读权利,是本文探讨的课题。
1公共图书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主要社会责任
公共图书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主要责任为资料收集、情报通告职能,这是公共图书馆最传统且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是传播科学知识职能的延伸。如“非典”、“甲流”等疾病在流行初期,图书馆就应积极注意流行动向,随时收集有关资讯,并在最短时间内整理成册,向当地群众反复宣传,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使群众了解科普卫生知识,增强防护意识,有效地防护病菌,消除恐慌心理,让公共图书馆这一社会职能在特殊时期发挥特殊作用,这种社会职能也提升了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彰显了其社会价值。
2 2003年以来重大疾病传播情况分析及公共图书馆存在的卫生安全隐患分析
2.1 2003年以来重大传染疾病传播情况
为了方便读者了解,现将2003以来的重大传染疾病传播情况介绍如下(见表1)。
表1 2003年以来重大传染疾病传播情况
注:后2种是儿童易患疾病。
以上4种病例,传播都以呼吸道分泌物及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为主要传播方式。而公共图书馆是一个人来人往公众密集的公共场所,病菌传播在所难免,根据笔者观察,公共图书馆存在的主要卫生安全隐患有。
2.1.1空气环境污染。测试表明,在人群较密集的场所开门后1小时,空气的细菌含量就高于室外45%以上,空气中的悬浮物颗粒物浓度则高于室外60%以上;开门超过9小时后,两者超出室外的9倍,而CO2的浓度,最高的可达室外的4倍。人的肺中可排出25种以上的有毒物质,呼出的气体中则包含16种以上的挥发性的毒物,以及众多细菌和病毒。又有研究表明,每人平均每小时因新陈代谢作用,有60万粒皮屑脱落,这些附有大量细菌和病毒的粉尘可较长时间在室内飘浮或积累,会对人的呼吸系统产生刺激作用,并传播疾病。县区图书馆阅览室面积相对比较狭窄,读者及图书馆员在狭小的空间里,空气质量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空气质量下,各种经呼吸道传染的疾病更容易滋生蔓延、迅速传播。如在流感流行时期,公共图书馆就很有可能被病菌“利用”,成为流行病的集散地。老人、儿童免疫力较弱,是易受感染的群体,就我馆而言,服务对象中老人和儿童就占半数以上,所以图书馆更应加强对空气质量的严格把关,做到防患于未然。
2.1.2报刊等纸质文献上的致病菌。央视国际2004年4月13日题目为“图书馆中幽灵”的报道:天津市一位中学生高珲,从天津市最大的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抽取了40本借阅次数为5次、10次、15次、20次的图书回去检验,结果触目惊心,在这40本图书中竟隐藏着10多种对人体有极大危害的细菌和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引起各种炎症,又能引起食物中毒;黄曲霉菌能产生黄曲菌素,这些毒素可损害肝、肾及大脑神经系统甚至致癌;乙肝表面抗原的平均检出率为15%……可怕的病毒就在我们的身边出没,而读者在不停地借借还还,图书馆员也在查验、登书、上架的过程中不断地翻拣沾满致病菌的图书,所以普及科普卫生知识刻不容缓。
2.1.3书库中的鼠虫害污染。书库中藏书量很大,但常年借阅的只是一部分,另一部分由于温度、湿度、光线等因素,为病虫害提供了生长,繁殖的条件,又通过啃咬,排便等方式传染病原体,使书刊受到污染。如蟑螂能自然感染并携带40多种致病菌,能携带线虫、蛲虫等7种致病性寄生虫卵和痢疾,变形虫、钩形虫等4种原虫。老鼠在书库中流窜过程中,也会将这些病菌散播更广,这些都应该引起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极大重视。
2.1.4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大规模搞城市建设,公共图书馆的周边环境对公共图书馆影响很大。公共图书馆不仅需要交通便利,而且要周边环境安静优雅,并且污染少,但现实往往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以天水市麦积区图书馆为例,与市级医院仅一墙之隔,住院病人在病情稳定期间,或前来陪护的人员在闲暇时间也会来图书馆进行阅读,成为我们的流动读者,这些读者中也不乏传染病患者,这就又形成了一个隐性的传染源。
2.1.5公共设施上的污染。如以上所说的污染源,通过工作人员或读者的手,会在门把手、阅览桌椅、期刊架、报架、计算机按键等公用设施上留下大量的致病菌,所以公共设施的卫生清洁非常重要,工作人员一定要用流动水及时洗手。
3公共图书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对措施
公共图书馆是面向大众的,也是面向每一位图书馆员的。古人说:“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及现代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都说明“人”是第一位的,只有为“人”的服务做好了,我们的工作才能算是做好。所以我们要做好随时准备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思想准备,将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3.1建筑空间的设计要合理
公共图书馆的建筑空间设计,应最大限度考虑到通风性、采光性。采光性,是为保护读者视力健康,通风性是有效阻断传染源的手段之一。通风多采用两种方式:一种为中央空调式,另一种为大窗户自然通风。要重点提倡自然通风,这样可以既阻断传染源又能兼顾环保问题。中国疾病预防中心专家提出:室内空气流通是阻断传染源的最佳手段。近几年流行的下启式窗户及有色玻璃虽然外观很美观,但极不适宜图书馆使用,服务窗口不能开启大窗户通风,有色玻璃使光线不能直接照射,无法起到自然风来净化空气的作用。
3.2定期检测污染源,定期防尘、消毒图书资料
据笔者了解,目前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县区图书馆内没有专门针对污染源做检测的设备,也没有对图书馆工作环境污染做过检测,公共图书馆应认识到卫生防疫工作的不足,定期请环卫或卫生部门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读者及馆员的健康安全。
图书馆的图书报刊是纸质物品中仅次于货币的最广泛被人触摸的东西,特别是受欢迎的书刊在读者间传播广泛,图书经过众多读者的借阅易形成图书带菌,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成为病菌传播的媒介。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每日归还图书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图书的消毒可采用三种方式:①穿透性消毒法。用环氧乙烷、环氧丙烷、溴甲烷和甲醛等物质熏蒸消毒;②微波消毒法。微波消毒是在波长为0.001m~1m的电磁波的高频交变电场中,物质分子作高速运动引起互相摩擦,使温度迅速升高而起到消毒作用;③臭氧消毒法。臭氧是一种广谱、高效、速效的气体消毒剂,对常见的致病菌有良好的杀菌效果。
3.3馆领导要高度重视卫生防疫工作,普及图书馆员卫生防护知识
馆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卫生防疫工作,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图书馆员要对自己的工作环境有个全面、理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卫生防疫不仅仅是个人健康,也是关系到每一位来馆读者的身体健康问题,在整理书刊时一定要口罩、手套齐上阵,并在整理图书后,及时用流动水洗手,工作期间不吃零食,以免“病从口入”,这样才能守好图书馆的窗口。
3.4定期对图书馆的公共使用区域及公用设施全面消毒
表面看起来清洁整齐的图书馆环境,并不一定是真正可以放心的公共场所,图书馆在向读者提供健康食粮的同时,也应提供安全健康的被过滤过的阅读环境。具体做法如下。
3.4.1应对阅览桌椅、门把手、图书架、报刊架等公共设施进行定期擦拭消毒。常用1 000mg/L含氯消毒剂抹擦,消毒后关闭门窗保留,次日提早再打开门窗通风。
3.4.2闭馆前,用紫外线消毒灯对阅览区域及书库等公共区域进行空气消毒。
3.4.3在疫情紧急期,可采取多种措施分流读者,如利用网络进行网络借阅或延长闭馆时间,使进馆人数得到控制等。
3.5要对读者进行广泛的卫生防疫宣传
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一切传染病的有效途径,我们应从读者进馆起,就开始通过手册、墙面宣传画或口头宣传,讲解卫生防疫的重要性,鼓励每位读者参与到我们的宣传队伍中,改掉不良的阅读习惯,做个文明的读者。如蘸唾液阅读或抠脚阅读、对人不捂口鼻打喷嚏、使分泌物乱溅,影响他人、危害他人。前不久,英国卫生部提醒公众,在未带纸巾的情况下,打喷嚏要用胳膊肘的衣袖来代替,因为甲流病毒在纺织品上最多活15分钟,如通过手无意传染给他人是一种很不文明的行为。就一个打喷嚏的方式,都有专业人士给民众以专业指导,作为图书馆员,我们更应以身作则将卫生防疫工作、宣传工作进行到底,将健康文明的阅读方式介绍给更多人。
3.6建立各项完善的规章制度,将卫生防疫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做
健全、完善充满人性化的规章制度,是做好图书馆工作的关键前提,以健全、完善的制度约束人,以人性化的制度感染人,鼓舞馆内工作人员爱岗敬业,强化图书馆员的责任意识。并将卫生防疫看成图书馆常规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领导到馆员高度重视卫生防疫工作,才能使读者及图书馆员身体健康得到有力保障。
4结语
每个人都拥有健康权,卫生防疫工作需要社会大众的配合,也需要馆领导的重视,只有我们环环相扣,将每环工作都做好,读者和图书馆员的身体健康才能有基本的保障,公共图书馆这个市民的“第二起居室”才能真正地安全起来,我们才不会在无意间充当病毒的“二传手”。
参考文献:
1.姚昌绶.妇幼保健大全.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马溢庭.阅览室环境与读者健康.图书馆论坛,2004(1).
3.潘欣.人道视野下的图书馆员劳动保护.图书与情报,2005(4).
4.李竑鋆.甲流形势下对高校图书馆卫生安全防范的思考.http://www.studa.net。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