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脊索的形成与功能

脊索的形成与功能

时间:2023-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下胚层之间的细胞增生,形成胚内中胚层。胚第16天左右,原结处的细胞向头端延伸,形成了一条从原结自脊索前板的细胞索,称脊索突或头突。脊索不但是此期胚体的重要支持结构,而且在神经管和脊椎骨的发生中发挥了重要的诱导作用。脊柱形成后脊索最终保留下来的部分形成了椎间盘的髓核。

胚发育至第3周初,二胚层胚盘尾端中线处的上胚层细胞分裂增生,形成一条纵行细胞索,称原条(primitive streak)。原条头端膨大称原结。原结背面中央凹陷称原凹,原条背面中线上胚层细胞向深部陷入,形成一纵行浅沟,即原沟。

上胚层细胞继续增殖并通过原条,在上、下胚层之间迁移,部分细胞进入下胚层并逐渐替换了下胚层细胞,形成一层新的细胞,称内胚层。上、下胚层之间的细胞增生,形成胚内中胚层。在内胚层和中胚层形成后,原来的上胚层改称外胚层。原条的出现不但确立了胚体的中轴和头尾方向,而且还充当了胚胎分化组织者的中心。胚第16天左右,原结处的细胞向头端延伸,形成了一条从原结自脊索前板的细胞索,称脊索突或头突。头突继续向头端生长,逐渐形成一条中空的细管,称脊索管(图4-2)。

图4-2 胚盘与脊索结构示意图

受精后第20天左右,脊索管的底壁与其下方的内胚层融合并出现若干裂孔,于是脊索管向下与卵黄囊顶,即未来的原肠相通,向上则通过原窝与羊膜腔底即未来的神经管相通,称为神经-肠管。至第22~24天时,此管的底壁很快溶解消失,顶壁和侧壁保留,形成一倒“V”形结构,称脊索板,而后演变成脊索。随着胚体的发育,脊索逐渐向尾端延伸加长,原条则逐渐向尾端退缩,至第26天时全部消失。脊索不但是此期胚体的重要支持结构,而且在神经管和脊椎骨的发生中发挥了重要的诱导作用。脊柱形成后脊索最终保留下来的部分形成了椎间盘的髓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