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椎间盘突出症(腰1、2,腰2、3,腰3、4,其中以腰3、4常见),累及闭孔神经和股神经(临床上以股神经多见),但其发生率一般不足5%,而腰4、5和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却占90%~96%(图9-1)。国外资料: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多于腰4、5椎间盘突出症,而国内统计则是腰4、5椎间盘突出症较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多。据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腰椎间盘突出症1 606例分析:腰3、4及其以上间隙63例(3.9%),腰4、5间隙852例(53.1%),腰5骶1间隙544例(33.8%),两个及其以上间隙同时有突出者147例(9.2%)。坐骨神经痛呈放射状,约33%的病人同时发生腰背部剧痛,也有的是在腰背痛出现后6~8周发生,常伴麻木感。因疼痛沿神经根分布区放射,故又称根性下肢痛。其表现是:由臀部、大腿后外侧放射至小腿后外侧、外踝、足背、足跟或足底。极少数病人可出现由下而上的放射痛。即由足部、小腿向大腿、臀部放射,其原因可能是突出的髓核正好压迫了司足部和小腿痛觉神经的传入纤维所致。
图9-1 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
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的节段不同,放射痛的部位也有不同。①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累及骶1神经根,放射至小腿后外侧、外踝、足跟、足底和小趾。②腰4、5椎间盘突出症:累及腰5神经根,放射至小腿前外侧、足背内侧和趾。③腰1、2,腰2、3,腰3、4椎间盘突出症累及闭孔及股神经,出现腹股沟区、大腿前侧、内侧和膝前方疼痛。
若腰4、5或腰5骶1椎间盘突出累及窦神经中的交感神经纤维,也会出现下腹部、大腿前内侧和会阴部牵涉痛。
神经痛的性质:常为钝痛、针刺样痛或烧灼痛,严重者似刀割样痛,多伴有下肢麻木,有胀感。坐骨神经痛出现后,腰背痛常能减轻,因为此时突出的髓核主要是压迫神经根,而对硬脊膜、后纵韧带的压力减弱,该处的神经纤维承受的负荷减轻,故腿痛重腰痛轻。另一原因是剧烈的根性下肢痛掩盖了腰痛。先腰痛后腿痛,最后腿痛重于腰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之一。
单侧坐骨神经痛是本病的重要临床特点。但少数病人出现双侧根性痛或双侧交替根性痛。常见于:①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椎管容积减小,血液循环障碍,静脉淤血,神经根或神经节充血、水肿、渗出。久之,两侧腿痛和麻木。②中央型或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大块髓核和纤维环碎块从正中方向突入椎管,压迫了两侧神经根。在上述因素影响下,可同时出现两侧腿痛,也可先发生一侧,另侧腿痛相继出现或两侧腿痛交替性出现。值得重视的是,当另侧腿痛发生时,原发侧腿痛常已减轻或缓解。其原因有:①原发腿痛侧神经根位移,偏离了突出的髓核的高峰,对神经根的压迫或牵张力大大减轻;②受压时间长,出现神经麻痹,后者少见。需结合症状、体征,详细检查、鉴别,及时处理。
若放射痛仅从臀部到大腿,不放射到小腿和足部,应注意是否有其他原因。最常见的是骶髂关节病变、腰椎滑脱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