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定级是图书馆发展壮大的强力推进器
周 文
(陇西县图书馆 甘肃陇西 748100)
陇西县图书馆在2004年的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中,被评为国家三级图书馆,在2009年第四次全国公共馆评估活动中,被评为国家二级图书馆,在甘肃80多个基层图书馆中脱颖而出。陇西县图书馆利用短短五年时间,取得了长足发展,跻身全省图书馆行业前列,其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活动的开展。
1正视现状,冷静分析与思考
1.1评估时的现状
2004年,陇西县全县人口49.8万人。县图书馆在岗职工19人,其中,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7人,专业技术人员占42.1%。全馆占地面积1 730平方米,馆舍面积732平方米,全为砖木结构平房。设采编室、借书室、资料室、特藏室、成人阅览室、儿童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办公室等8个室库,有阅览坐席125个,电脑10台。藏书6.2万册,全县人均0.12册,与文化部2000年规划中人均占有公共图书馆藏书3册的指标相差30倍,2004年购新图书仅150册。地方文献收藏310册,电子文献收藏21件。年流通量4万册(次),年借阅人数3万人(次)。年事业经费21万元,其中购书经费1万元,人均占有购书费0.02元,与《甘肃省地(州、市)、县(市、区)公共图书馆工作条例》中人均占有购书经费0.30元的指标相差15倍。
1.2评估后的分析与思考
通过2004年评估,陇西县图书馆被文化部确认为县三级馆,评估结果深深刺痛了图书馆人的心。面对现状,图书馆人痛定思痛,找问题,查根源,进行了冷静地分析与思考。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有。
1.2.1办馆条件差。主要问题是冗员多,专业技术人员少;经费紧缺;藏书发展缓慢;设施老化,技术设备落后。
1.2.2管理水平低,主要表现在管理机制僵化;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图书情报专业、计算机专业、外语专业的人才,更缺乏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人才。
1.2.3服务效益低。主要表现是服务方式单一;服务手段落后;文献支撑系统不完备;咨询员素质较低。
在找准问题后,图书馆人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发动群众,集思广益,积极撰写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广泛调研,共同研讨,认真分析原因,针对图书馆存在的“病结”,对症下药,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发展对策。
一是多方融资,改善办馆条件。确立争取项目资金,争取财政投入,争取社会资助,培养自我生存能力的发展思路。
二是苦练内功,提高业务素质。营造培养人才,引进人才,重用人才,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三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服务效益。通过增强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图书馆意识(主要是赢得领导、读者、社会的关注、重视和支持);通过拓宽服务领域,搭建便利的阅读平台(创建农村书屋、乡镇文化站、社区图书室);通过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档次和水平。
2奋起直追,注重效益与效果
2.1改善办馆条件
2.1.1改善馆舍设施。2005年,争取到“两馆”建设项目,投资兴建集阅览、自动化管理、办公三位一体的陇西图书馆综合楼。建筑面积2 214平方米,总投资228.15万元,主要功能有书库5个,阅览室6个,多功能报告厅1个及业务用房:采编室、主机房、办公室及其他公共设施。2007年投入使用,新增读者坐席500个,阅览坐席300个。基本建立了图书藏量大,现代信息传送快捷,集培训、讲座、业务辅导和藏、借、阅、询为一体,以古籍、地方文献为特色的多功能服务机制。
2.1.2更新技术装备。通过添置设备、人员培训、增置视听电子文献、接通因特网,逐步实现了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服务管理模式的过渡。经本馆购置和共享工程建设配置,现有计算机57台,其中电子阅览室配置47台,采编室配置3台,图书外借室、古籍地方文献室、少儿借阅室各1台,共享工程主机房配置2台,办公室配置2台。
2.1.3加大经费投入。随着地方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图书经费逐年增加。2008年财政拨入经费166.2万元,其中:工资76.4万元;大楼建设及维修费76万元;音响购置1.5万元;办公业务及图书购置经费12.3万元。2008年图书报刊经费4万元列入财政预算,2009年新增拨付共享工程运行经费10万元,从次年起列入财政预算,每年7.5万元。经费增加为图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1.4优化馆藏结构。图书馆立足实际,以“保存文献,提高文化;增进人民之知识”为立馆宗旨,以“服务社会,服务民众”为己任,馆藏以支持本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为前提,逐步建立了以具有综合藏书为特征,地方文献为特色的藏书体系。现馆藏文献总藏量6.9万册,包括古籍、图书、普通期刊和报纸的合订本、手稿以及缩微制品、光盘等视听文献资料等。2009年支出购图书、报刊征订费5万元。
2.1.5提升人员素质。近年来,图书馆加大专业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每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省、市图书馆组织的专业培训学习及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2009年,派出5人参加省图书馆组织的古籍和机读目录格式的培训,派出2人参加省文化厅组织的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培训。五年中有4人完成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本科学习。
现有工作人员22人,平均年龄35岁。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18人,占职工总数的81.82%;中专、高中以上学历人数20人,占职工总数的90%。评聘专业技术职务15人,其中副高级1人,中级4人,初级11人,初级以上人数占职工总数的68.18%。领导班子由正副馆长2人组成,均为本科学历,中级、副高职称。
2.2夯实基础业务
根据本馆的性质任务、原有馆藏基础和读者需求,吸收多方意见制定文献资源建设的规划,确定馆藏发展的目标。
2.2.1加强文献资源建设。馆藏以支持本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为前提,力求文献类型齐全,学科结构合理,载体形式多样,兼具综合性与地方特色,并以特色藏书、基本藏书、热门藏书三个层次补充馆藏,逐步建立了以具有综合藏书为特征,地方文献为特色的藏书体系。馆藏文献主要是印刷型纸质图书,电子文献从2004年开始入藏。年入藏图书1 160种,报刊143种,电子文献80件,视听文献36件,地方文献48件。古籍地方文献为特色馆藏,为此,重点制定了采访与征集工作方案,设立了古籍地方文献专室。
2.2.2调整藏书布局。藏书工作经历了由闭架服务为主,逐步向半开架、全开架服务的发展过程。书库、资料室、期刊等实行分类排架,全开架内阅。开架误差率控制在2%,闭架误差率控制在0.5%。图书外借室文献排架系统按图书著者号排列,过期期刊室资料排架按顺序号排列。安全防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了安全保卫制度,安装了摄像头和智能报警系统,做到防盗防火;要求工作人员每天清扫一次,做到清洁,整齐、舒适;对流通的图书,一经发现破损,定期送印刷厂装订修复继续流通,尽可能提高图书利用率,保障了藏书组织的有效管理。
2.2.3实现自动化管理。把实现自动化网络化管理作为全面提升县级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一个抓手。2007年增置计算机10台,2008年计算机达到57台。凭借硬件的建设,打破了以印刷型为主的文献收藏结构,增加电子文献的收藏。在提升服务手段后,又分两步走加快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首先,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提升少儿电子阅览服务质量。在提供信息中,对网上与青少年相关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筛选、开发、利用,以保证少儿馆藏的数量与质量。其次,在新馆建设中,预设了网络布线,2009年,按逐步实现计算机管理的工作计划,接通了10兆宽带,在各室配置了计算机,购置了计算机管理软件。
2.3提高服务效益
2.3.1立足公益,延伸服务。对常年开展的展览、讲座、阅览等实行全免费服务。
读者服务工作通过阵地服务和拓展服务开展。书库、资料室、期刊等实行分类排架,全开架内阅。成人阅览室、少儿借阅室、电子阅览室、现刊阅览室、过期期刊室等普通服务实行无证阅览,开架取阅,凭证外借的方式,全年365天开馆。定期或不定期免费开展公益讲座、展览等;提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推出家庭借阅证,送书上门服务;建立陇西县看守所图书流通点、设立老弱病残专座,为特殊群体、弱势人群服务。年流通总人次达12万多人次,年外借书刊10万多册次,书刊宣传400种,开架书刊册占总藏量比例达85%。
不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先后为“陇西李氏文化研究”、“陇西党史资料”、“陇西文学作品选”、“陇西县志”、“定西市烟草志”等多种图书的编撰提供了有关资料,年解答参考咨询380条。
2.3.2以读者活动为抓手,扩大图书馆影响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历年开展的具有规模的活动有:“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全民阅读”、“读书演讲”、“文化下乡”、“公益讲座”、“红领巾读书读报”、“全国知识工程读书征文”、“党在我心中有奖征文”、“国庆‘图书杯’全县灯谜竞猜”及各类书画展、摄影展等。
2.4提高业务水平
公共图书馆作为地区图书馆事业的核心,肩负对本地区各系统图书馆的辅导与协作协调的职责,业务研究与辅导工作是图书馆业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馆把业务研究作为培养图书馆专业队伍的手段之一,从而不断提高从业人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2.4.1加强业务研究。近年来,组织员工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和甘肃省图书馆学会年会征文,提交论文20多篇。有7篇论文分别获得国家、省级二三等奖,并入编各类图书。其中《贫困地区县级图书馆生存现状与发展对策》《从陇西图书馆的发展谈基层图书馆的建设》等调研报告,反映了贫困地区县级图书馆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体现了图书馆人的高度责任感。
2.4.2开展业务辅导。业务辅导对象主要是乡镇图书室(文化站)、学校图书室、社区图书室等,为保障业务辅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了“业务辅导”小组,小组成员由采编室、图书外借室人员组成,要求辅导工作有的放矢,切实帮助被辅导对象解决实际问题。2008—2009年,辅导小组对30家“农家书屋”31个乡村管理员从图书的上架、书标粘贴、加盖书章、收取押金、管理及流通方面进行了切合实际的培训,避免了图书的交叉流失和有借无还的问题,促进了“农家书屋”的健康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2010年建立“农家书屋”50家,全县社区、乡镇村图书室覆盖率达85%。另外,邀请省图书馆辅导部副研究馆员董隽、馆员祁自顺等担任辅导老师,举办了“全县图书馆基础业务知识暨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继续教育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图书管理员,极大地推进了本县各级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4.3促进资源共享。大力开展馆际协作协调、资源共建共享是扩大服务范围,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有效途径。我馆与县工会建立共享点,设立县工会图书专架,双方人员可持本单位借阅证互相借阅,互通有无;建立了省图书馆陇西图书馆流通站;和北京四中网校陇西分校协作开展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家庭教育等活动;和上海图书馆展览部开展资源共享,举办了“上海丝网版画”、“第四届‘读书乐’全国摄影比赛优秀作品”等展览,实现了大众的资源共享。
2.5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步伐
2009年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建设项目。为保障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县财政先后拨付30万元购置相关设备,2009年将运行专项资金7.5万元列入财政预算。实现10兆光纤接入互联网,并按消防要求配置了灭火器及防盗设备;文化资源编辑制作室面积达30平方米,配备文化共享工程管理工作人员2名,共享工程讲座室面积达80平方米;电子阅览室面积达110平方米,配置计算机共50台,利用计算机设备和内部网络为到馆读者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包括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光盘、因特网,下载、打印和电子邮件传送以及有关现代化信息技术培训等;利用文化信息资源进社区、学校、乡村,拓宽了服务领域。2010年,全县205个村,村村建立了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基层点,全县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
2.6提升管理能力
在管理上遵循“人的管理是图书馆科学管理的核心”,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根本宗旨,加强领导,强化内部管理,制定合理的职工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岗位管理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定岗定人,建立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把职工的出勤、工作业绩、目标任务等情况与年终考核工作相结合,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在统计工作中,设有馆藏统计、读者统计、借阅统计、咨询课题统计等。严格规范的管理,为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实事求是,寻找差距与不足
通过2009年评估定级,本馆还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在自动化、网络化管理、数据库建设方面业务水平低;馆藏数量较少,年购置新书,订购期刊数量种类不丰富;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复合型人才。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极大的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利用图书馆信息的需求,不利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4不辱使命,树立信心与责任
评估定级转变了图书馆人因循守旧的观念,激发了图书馆人干事创业的热情,增强了各级领导对图书馆事业支持发展的力度,增强了地方政府对图书馆事业加大投资的信心。评估定级标准是衡量图书馆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以评估定级为契机陇西图书馆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历年来,陇西县图书馆荣获以下荣誉:被甘肃省图书馆学会授予2007年—2008年、2008年—2009年全民阅读活动先进单位;2007年甘肃省图书馆学会征文活动优秀组织奖;2008年被陇西县巾帼建功活动协调小组授予陇西“巾帼文明”岗,被中共陇西县委宣传部授予“文明标兵单位”称号;2008年被陇西县文化局授予“2008年度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单位”称号;2009年被评为甘肃省“三八红旗”先进集体,被定西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同时,部分职工分别受到国家、省、市、县、部门的表彰奖励。
经过五年的努力拼搏,陇西县图书馆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力地证明了“西部开发给贫困地区县级图书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切实改善办馆条件,改革现行体制,提高服务效益,那么,贫困地区县级图书馆今后的生存和事业的发展就会大有希望”。
2009年评估定级,再一次极大地鼓舞了图书馆人的士气,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图书馆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图书馆人已经做好了向更好、更高、更强目标迈进的准备。
陇西县图书馆的发展实践表明,评估定级是图书馆发展壮大的强力推动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