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医家对温病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伤寒论》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划分寒、温及伏邪发病的机制作了进一步分析,对“疫病”及其病因的研究尤为突出。
王履曾从师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其在《医经溯洄集》中主张疫病当以寒、温划分,各立其名,认为不能把温病混称为伤寒以戕人之生,并引申郭雍之说,即温病是“怫热由内达外,热郁腠理,不得外泄”,故在治法上主张用辛凉解表的同时亦注重清泄里热。可见他继承河间之学,在温病理论的发挥上又进了一步。只是他所谓的伤寒大法是专为“即病之伤寒设,不兼为不即病之温暑设”,认为伤寒无伏邪,伤寒治法对温暑全不适用,过于绝对化,难免有狭隘之嫌。
明代袁班之《证治心传》在“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中认为:“春病温燥,邪犯上焦,病有顺传、逆传之证。热极旁流,顺传胃府;误投辛温,久延入营,耗液伤阴,神昏痉厥,或咳甚失血,或胃实失下。”因此,他主张初起以黄芩汤清里热,兼取轻清之味清肃肺卫;热极胃实,法宜急下存阴。此外,他还明确指出“近世市医不知者多,徒守仲景六经成法,辄投辛温表散”,以至变生逆证,“莫救者多矣”,袁氏的这些论点对叶天士的温病学说有很大启示。
另外,张璐在《伤寒缵论》中所谓“伤寒自气分传入血分,温病自血分发出气分”,这是从王安道之说,进而阐发“伏邪”发病机制和证候的。
上述医家提出的新理论,使温病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渐趋成熟,也促进了寒、温的分科立论,为温病学派的创立解除了束缚。
成书于明代的《温疫论》是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温疫论》的出现标志着寒、温分立,使温病摆脱伤寒学派的束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由于它又是一部疫病专书,所以其成书也标志着中医疫病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