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膜原的生理病理

膜原的生理病理

时间:2023-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膜原是正邪交争的场所 吴氏认为,病邪自口鼻而入,侵犯的部位,既不在脏腑,又不在经络,而在表里交界的地方,即膜原。邪气入侵时必在膜原进行一场正邪交争。邪气不胜正气,不即发病;邪气战胜正气,则感之即发,出现邪在膜原的一系列证候。因此,吴氏认为膜原是正邪交争的场所,具有抗御外邪的功能,是一道抗病自卫的生理屏障。吴氏提出“邪伏膜原”理论,为伏邪温病提供了新的内容。邪伏膜原是瘟疫相对稳定的病变部位。

1.膜原是正邪交争的场所 吴氏认为,病邪自口鼻而入,侵犯的部位,既不在脏腑,又不在经络,而在表里交界的地方,即膜原。邪气入侵时必在膜原进行一场正邪交争。邪气不胜正气,不即发病;邪气战胜正气,则感之即发,出现邪在膜原的一系列证候。因此,吴氏认为膜原是正邪交争的场所,具有抗御外邪的功能,是一道抗病自卫的生理屏障。

2.膜原是病邪潜伏之地 伏邪温病中,伏邪伏藏在什么地方?诸家说法甚多,如王叔和云“肌肤”,巢元方云“肌骨”,柳宝诒云“少阴肾”等。吴氏提出“邪伏膜原”理论,为伏邪温病提供了新的内容。关于膜原是病邪潜伏之地,吴氏指出:“邪气盘居于膜原,内外隔绝,表气不能通于里,里气不能达于表。”又谓:“温疫之邪伏于膜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判断邪伏部位的依据是临床证候表现。吴氏观察到瘟疫初起的证候不同于一般外感热病表证,又没有里证的表现,而是憎寒、发热、寒热如疟、苔白腻、脉不浮不沉而数,认为这就是邪伏膜原半表半里所表现出来的征象。邪伏膜原是瘟疫相对稳定的病变部位。疫邪伏居半表半里的部位而发病,这是瘟疫的发病规律。“邪伏膜原”之说对后世医家有较大影响,如叶天士医案常引用此说。

3.膜原是病传的始动之地 吴氏认为,瘟疫之来,邪自口鼻而感,入于膜原,伏而不发;而溃发之后,或出表,或入里,或表里分传。吴氏总结瘟疫传变形式有九种,即但表而不里,但里而不表,表而再表,里而再里,表里分传,表里分传再多传,表胜于里、里胜于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然而,这九种传变形式都是以膜原为始动地。如九传中表证的出现,多是膜原之邪尚未完全透发之故;里证的出现,多是膜原之邪入胃传里之因;表里分传,是膜原伏邪溃发后,既外犯三阳经出现表证,又入胃化热出现里证。由此看来,瘟疫之传变,无论何种形式,都以膜原为始动地,均不出于表里间之膜原。所以,吴氏说:“夫疫之传有九,然亦不出乎表里之间而已矣。”

4.膜原为气血、药力难达之地 吴氏认为:“温疫之邪伏于膜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其“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即表明膜原是气血、药力难达的地方。认识此点,对于理解吴氏创立的“开达膜原”的治疗方法无疑是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