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伤寒温疫条辨》

《伤寒温疫条辨》

时间:2023-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简称《寒温条辨》,为清代杨璿所撰。全书以论述伤寒与温病之病因、病机、辨证及处方用药的辨析为中心内容,尤其是对温疫病的论述较前人有所发展,对后世影响较大。但书中部分内容与《伤寒辨证》雷同,故有人认为系杨氏抄录于陈尧道者。

简称《寒温条辨》,为清代杨璿所撰。杨璿,字玉衡,别号栗山,夏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人,后移居安徽亳县,生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卒年不详。杨氏初治举子业未第,改习医术,深痛世人“于病寒病温两者之辨不明,故处方多误,以至杀人”,因对伤寒及温病进行了深入研究,“集群言之粹,择千失之得”,结合个人体会及临证经验,著成《伤寒温疫条辨》。书成后曾广为流传,后曾患时疫者,按法治之,获愈者甚众,对当时治疗疫病颇有影响,为温热病学中较有价值的著作之一。现存初刻本及其他多种刻本和排印本。

全书共6卷,计选正方181首,附方34首,其中绝大多数为前人成方,惟治温15方出于自裁。卷6为本草辨,对治疗伤寒瘟疫有关的190种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加以归纳阐述。全书以论述伤寒与温病之病因、病机、辨证及处方用药的辨析为中心内容,尤其是对温疫病的论述较前人有所发展,对后世影响较大。其对伤寒之论述主宗张仲景《伤寒论》,而温病诸法则对刘完素、王履、吴有性等人有所师承。杨氏指出,温病之所由来,是因“杂气由口鼻入三焦,怫郁内炽”。这不仅源于《温疫论》,而且也受到《伤寒缵论》“伤寒自气分而传入血分,温病由血分而发出气分”,及《伤寒论·辨脉法》“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之说的启发演绎而成。在治疗方面,他指出:“若用辛温解表,是抱薪投火,轻者必重,重者必死。惟用辛凉苦寒,如升降、双解之剂,以开导其里热,里热除而表证自解。”在处方用药方面,他化裁创制了治温15方,即所谓“轻者清之:神解散、清化汤、芳香饮、大小清凉散、大小复苏饮、增损三黄石膏汤八方。重则泻之:增损大柴胡汤、增损双解散、加味凉膈散、加味六一顺气汤、增损普济消毒饮、解毒承气汤主之。而升降散其总方也”。杨氏着重提出升清降浊之说,取僵蚕、蝉蜕以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以降阴中之浊阴,有宣透风热,清热解毒之功,取名升降,亦有双解之义,所订诸方皆本于此,对治疗温病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但书中部分内容与《伤寒辨证》雷同,故有人认为系杨氏抄录于陈尧道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