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幼集成·咳嗽证治》指出:“凡有声无痰谓之咳,肺气伤也;有痰无声谓之嗽,脾湿动也;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初伤于肺,继动脾湿也。”
清代具有代表性的儿科医家之一陈飞霞,提出了咳嗽是一个证候,但咳和嗽在含义上是不同的,而两者又多并见,故多合成“咳嗽”。
2.《幼幼集成·咳嗽证治》:“皮毛先受邪气,邪气得从其合,使气上而不下,逆而不收,充塞咽嗌,故令咳嗽也。”
小儿形气未充,脏腑柔弱,卫外力弱,易为六淫所侵,肺卫受感,肺气郁闭不宣,清肃之令不行,影响肺气的宣肃则发为咳嗽。
3.《幼幼集成·咳嗽证治》:“婴儿知识未开,内伤何有?所有咳嗽,无非寒热二者而已矣。”
4.《幼幼集成·咳嗽证治》:“形寒饮冷则伤肺。由儿衣太薄,及冷饮之类,伤于寒也……热伤肺。由儿衣太厚,爱养过温,作于热也。”
小儿咳嗽以外感居多,内伤者次之。过冷、过热都有可能“伤肺”,只有辨清寒热,对证用方,才能药到病除。
5.《幼幼集成·咳嗽证治》云:“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然必脏腑各受其邪而与之,要终不离乎肺也。但因痰而嗽者,痰为重,主治在脾;因咳而动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
6.《幼幼集成·咳嗽证治》:“大抵咳嗽属脾肺者居多,以肺主气,脾主痰故也。”
陈飞霞精辟地分析了小儿咳嗽的辨证治疗,痰重者治脾,咳重者治肺。虚则补其母,补肺不补脾,非其治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但最终都是与肺相关的。肺咳不愈,可传受它脏。咳不独属于肺,若只着眼治肺,置它脏腑于不顾,病必不除。所以治疗咳嗽,必须于本脏与它脏之间相互辨证关系中求之。其治疗方法迄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陈飞霞共创制了九个成方治疗小儿咳嗽,均为疗效显著的名方,至今仍为临床医生所喜用。
7.《幼幼集成·咳嗽证治》:“清晨咳者,属痰火;午前咳者,属胃火;午后咳者,属阴虚;黄昏嗽者,火浮于肺;五更嗽者,食积滞于三焦。”
陈飞霞尚以咳嗽发作的时辰来辨证,对治疗久嗽尤有一定参考意义。其中,对于五更嗽,现代医学认为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食管下固有括约肌松弛,引起胃食管反流,酸性胃内容物的刺激,可导致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食管反流系胃气上逆所致,胃气上逆亦可循经影响肺气上逆。
8.《幼幼集成·咳嗽证治》云:“凡咳嗽初起,切不可误用寒凉及滋阴之药,闭其肺窍,为害不小。但以辛散为先着,俟痰应之后,渐加滋阴则得矣。”
陈飞霞指出咳嗽治疗上应注意,外感咳嗽要先行表散,莫早寒凉。说明了小儿外感咳嗽的基本病机是肺失清肃,而肺失清肃是由外感时邪所致,无论风寒、风热、风燥,其治疗均要突出宣肺解表,药伍辛散。见咳止咳,闭门留寇,表既不解,咳亦不止,此为治咳嗽之首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