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孙氏传世之作。在《少小婴孺篇·咳嗽》中列小儿咳嗽方,其中孙氏治疗咳嗽心法如下:
(一)宣散兼以收敛
孙氏鉴于小儿为稚阳幼嫩之体,感受外邪每以风寒为多,故立麻黄汤一方。方中麻黄辛温发表、宣肺止咳;配肉桂、生姜助麻黄发汗而散肌表之风寒;佐半夏、甘草燥湿化痰而止咳;使以五味子味酸收敛,既有止咳之功,又与上药相配,使散中有收而不致耗伤娇嫩之肺气。如是共奏解表宣肺、化痰止咳之功,用治小儿外感风寒,肺卫失宣之咳嗽功效颇著。
(二)治痰明辨寒热
孙氏颇为重视痰邪在咳嗽中的致病作用,并据其属寒属热之不同,分别创制清化、温化之方。鉴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及居住条件等因素,其咳因于寒痰(饮)伏肺者十居其八,故制温化之方较多,其主方有4首,分别为五味子汤、射干汤、八味生姜煎和菖蒲丸。其中五味子汤主要用于治疗小儿风冷入肺,面青,喘迫咳嗽等症,以风寒外束、寒饮内伏为其病机。方中麻黄、细辛温散在表之风寒,干姜、肉桂温化内伏之痰饮,四味相配,祛寒化饮之力甚强;大黄疏通腑气,以助肺之肃降,且在温药之中少佐苦寒,能防其过热耗阴之弊;款冬花、紫菀、甘草镇咳祛痰;佐以人参、五味子补敛肺气,扶正达邪。诸药合用,共奏宣肺降逆、温化水饮之效。射干汤和八味生姜煎以寒饮内停、肺失宣降为其病机,以小儿咳逆、喘息如水鸡声为其主要证候。故药用射干降逆豁痰;麻黄宣肺利水;生姜散水化饮;苦杏仁、半夏、紫菀降逆止咳化痰;肉桂温肾散寒;使以大枣和中,防止邪去而正伤。诸药合用,共奏散寒蠲饮、宣肺降逆之功。菖蒲丸较之上述3方,温力更强,有破阴开闭之功。方中既用乌头、细辛、干姜、肉桂、蜀椒、吴茱萸等峻补元阳,温肾暖脾,破阴化痰;又用石菖蒲、苦杏仁、白矾、皂荚、款冬花、紫菀下气止咳、豁痰开窍,故对暴冷嗽及积风冷嗽等证皆可除之。
针对痰热蕴肺咳嗽,孙氏创制了竹沥汤一方。方以竹沥、羚羊角、黄芩、白薇清泄肺热、涤痰除烦;大黄泻热通便,使痰热从大便而去;痰之本乃水也、湿也,故配防己、桑寄生、茵陈、绵萆薢、白术利水渗湿、杜其生痰之源;佐麻黄、甘草宣肺化痰而镇咳。诸药合用使脾运湿除、痰热得化,则咳嗽自愈。
(三)化痰不忘调气
咳嗽若以痰阻气道、肺气上逆为主因,则宜在化痰的基础上注意宣畅气机,每能使疗效倍增。因痰与气在病理上密切相关,痰阻于内势必阻碍气机流畅,气机阻滞则又反过来影响体内津液流通以致变生痰浊,故在化痰的同时,宜用理气降气之品,脾气行津流则痰消而咳愈。孙氏据此而创紫菀汤一方,方以白术、青木香、苦杏仁宣畅气机、燥湿化痰;麻黄、肉桂利肝畅肺;大黄、黄芩清肺通腑;当归和血且平咳逆上气;甘草调和诸药。如是则气机宣畅,痰化咳止。
(四)实证酌用攻逐
孙氏治疗小儿咳嗽,亦颇为重视攻逐药物的运用,在上述竹沥汤、紫菀汤、五味子汤等方中伍用大黄即为明证。而为治“寒热咳逆、膈中有癖”所制之方,不但运用大黄,还伍用了硝石,亦为增强攻逐之力。盖痰癖之形成,诚如《巢氏病源》所谓“痰又停骤流移于胁肋之间,有时而痛,即谓之痰癖”,可见孙氏所云“膈中有癖”实乃指顽痰停聚胸膈之意。由于痰停胸膈不得上下,故致咳嗽不已,此时单用大黄推荡已难取效,惟再臣以软坚之品,方能恰合病机。故既用大黄破癥消积,又佐以硝石软坚散结,二味同用便可逐其顽痰从后窍而出,痰祛则膈中之癖自化;复用地黄、麦冬、五味子清养肺胃之阴,以扶助机体之正气,如是则痰癖消而咳逆止。
(五)肺燥主以滋润
咳嗽一证,治以滋润者有二,一是感受燥邪,二是咳久肺阴受损,但两者皆能导致肺失濡养、清肃失司而见干咳无痰、舌红少津等症,其治惟取清润之法,清则气自化,润则痰自消。孙氏所制杏仁丸即具此功。方中苦杏仁入肺经气分,功专苦泄润降,乃为止咳化痰平喘之要药;而蜂蜜亦有润肺止咳之功,与苦杏仁同捣,其效更宏。
综上所述,孙氏所制之方不仅涵盖了八纲辨证的内容,而且蕴有汗、下、温、清、补等诸法,更具温清并投、攻补兼施、散收同用等药物配伍之奥义,方虽古而其效宏,值得后世医家继承发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