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景岳全书·杂证谟·泄泻》:“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整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而降,而泻利作矣。”
2.《景岳全书·杂证谟·泄泻》:“泄泻……或为饮食为伤,或为时邪所犯……因食生冷寒滞者。”
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和脾胃虚弱等为多见。无论是外感与内伤,或是脾虚所致的泄泻,皆与湿邪有关。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泄泻》篇对泄泻的病位、病机论述颇有见地,提示泄泻一症,病在脾胃,与湿有直接关系。体质素虚或长时期饮食不调伤及脾胃,以致脾阳不足不能温运水谷以致泄泻。
3.《景岳全书·杂证谟·泄泻》:“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
4.《景岳全书·杂证谟·泄泻》:“泻浅而痢深,泻轻而痢重。泻由水谷不分,出于中焦;痢以脂血伤败,病在下焦。”
此语对泄泻和痢疾的关系及其证治区别进行了论述,揭示了泄泻与痢疾两证的病情轻重之分,总结了二者的病因病机和病位的区别。并认为泄泻病位在于脾胃,且分别列出了利水方剂。泄泻是以便次增多、粪便清稀为特征,病因病机主要是脾虚湿盛,水谷不化精微,混杂而下致泻。其病变部位主要在中焦,“湿由脾胃而分于小肠”。而痢疾则以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为主症,病因病机主要是湿热、疮毒壅塞肠中,传导失职,脂络受伤,腐而化为脓血所致,病位主要在下焦大肠。泄、痢比较而言,前者主要伤及气分,后者则不仅伤及气分,而且主要伤及下焦血分,因此说:“泻浅而痢深,泻轻而痢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