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任博讲下焦湿热

中医任博讲下焦湿热

时间:2023-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脾胃湿热证用枳实导滞丸(汤剂)。两组大便常规检查,大部分为WBC少许,部分可见脂肪球,轮状病毒检测阳性。两组患儿均要求少量频饮米汤或ORS液预防或纠正脱水。实验证明,大黄可促进犬和猫胆汁分泌,使胆红素和胆汁酸含量增加。家犬实验结果显示,大黄能松弛奥狄斯括约肌促进胆汁排泄。

【方名】 枳实导滞丸

【来源】 出自金·李杲《内外伤辨惑论》,云:“治伤湿热之物,不得施化,而作痞满,闷乱不安。”

【处方】 大黄一两,枳实(麸炒)五钱,神曲(炒)五钱,茯苓三钱,黄芩三钱,黄连三钱,白术三钱,泽泻二钱。

【用法】 研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温水送下,食远量虚实加减服之。

【功能主治】 消食导滞,清热祛湿。主治湿热食积,症见脘腹痞满胀痛,痢下赤白,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方解】 本方治证为湿热食积,内阻肠胃所致。积滞内停,气机不畅,故脘腹痞满胀痛;湿热内蕴,积滞互结,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若积热下迫,则痢下赤白,里急后重。治宜消食导滞,清热祛湿。方中大黄攻积泻热;枳实行气消积除胀;神曲消食化湿;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止痢;茯苓、泽泻利水渗湿止痢;白术健脾止泻。本方攻消结合,清利共施,通因通用,积除热清,湿去气顺,胃纳脾运,则病得以痊愈。

【注意事项】 本方主治食积湿热内阻肠胃之证。以脘腹胀痛,大便失常,苔黄腻,脉沉有力为证治要点。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属湿热积滞者,可加减用之。泄泻无积滞者,不可妄投。孕妇不宜使用。

【现代应用】

1.现代用法:大黄30g,枳实(麸炒)、神曲(炒)各15g,茯苓、黄芩、黄连、白术各9g,泽泻6g。若气滞胀满或里急后重者,去白术,加木香、青皮;若食积、吞酸甚者,可加入炒麦芽、莱菔子;便血者,加仙鹤草、白芍、当归。小儿每次服3~6g,每日2次。若作为汤剂应用,则大黄(后下)、枳实用量为9g,其余均用6g,小儿减半。

2.小儿食积[杨秀婷,等.小儿积滞100例临床分析.中医药学报,1985;(3):26—28]

杨秀婷等临床治疗小儿积滞100例。轻症以保和散兑服升降散;病情较久或症状较重的采用汤剂治疗,以香砂枳术丸和枳实导滞丸化裁,基础方:枳实、白术、砂仁、木香、茯苓、焦山楂、炒麦芽、炒神曲、大黄,每日1剂,分2~3次服用。结果全部治愈。

3.幽门螺杆菌胃炎[许恩民,等.辨证治疗幽门螺杆菌胃炎62例临床观察.江西中医药,1997;28(3):25]

许恩民等随机选择62例幽门螺杆菌(HP)胃炎病人中药治疗,其中男50例,女12例,年龄10~68岁,均有上腹部疼痛或不适、饱胀(餐后明显)、嗳气或恶心以及消化不良等,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寒证41例,脾胃湿热证21例。治疗方法:脾胃虚寒证用理中汤治疗。脾胃湿热证用枳实导滞丸(汤剂)。胃脘区灼热、口干者,用生姜代干姜。日服1剂,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脾胃湿热证21例中,胃黏膜活体标本尿素酶试验(HPUT)转阴15例,其中14例症状消失;6例HPUT仍为阳性,其中2例症状改善。62例中总有效率为74.19%。

4.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刘宇.枳实导滞丸加减治疗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80例观察.四川中医,2004;22(10):74—75]

刘宇采用枳实导滞丸加减治疗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80例,男44例,女36例。对照组41例。两组大便常规检查,大部分为WBC少许,部分可见脂肪球,轮状病毒检测阳性。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枳实导滞丸加减汤(枳实、黄连、紫苏梗各6g,大黄、山楂、神曲各3g,黄芩、川木通各9g,茯苓、泽泻、炒白术各15g,车前草30g。发热加葛根、柴胡、荆芥各9g;呕吐者加陈皮3g,姜汁竹茹9g;烦哭腹痛者加木香、厚朴各6g),每剂煎汤400ml,服2日,每天4次,每次40~50ml。对照组口服十六角脱石和利巴韦林。两组患儿均要求少量频饮米汤或ORS液预防或纠正脱水。结果:治疗组治愈63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研究进展】

1.化学成分(沈映君.中药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29,547)

大黄根茎主要含蒽醌衍生物和鞣质,前者以结合型为主,主要有番泻苷,游离性仅占小部分,包括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等。枳实主要含挥发油和黄酮苷类、对羟福林(昔奈福林)等。

2.促消化吸收作用[焦东海,等.大黄的药理及临床应用.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51,52,54;胡盛珊.枳实、枳壳挥发油对动物胃肠道的作用.江西医药,1992;(3):158—159]

大黄小剂量可促进胃液分泌,对离体胃有促进胃运动的作用,但大剂量对胃蛋白酶有抑制作用。

枳壳、枳实挥发油能使大鼠空肠收缩频率和幅度显著减慢和降低,2min后收缩完全抑制,对氯化钡、乙酰胆碱和磷酸组胺引起动物离体回肠痉挛性收缩有抑制和阻断作用,无论先加或后加药物,均有对抗作用;枳实油尚可明显抑制小鼠肠道推进运动。

3.抗消化道溃疡作用[汶明琦,等.中医药抗消化性溃疡复发的临证探讨.辽宁中医杂志,2004;31(8):658—659;王立东,等.大黄防治实验性胃黏膜损伤机制分析.生理科学,1989;9 (3):30;胡盛珊.枳实、枳壳挥发油对动物胃肠道的作用.江西医药,1992;(3):158—159]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二陈汤合枳实导滞丸化裁(半夏、陈皮、茯苓、枳实、大黄、黄连、白术、紫苏梗、佛手等)的汤药,能增加胃肠蠕动,促进排空,避免因胃潴留使G细胞兴奋而使胃泌素分泌增加,从而达到防治溃疡复发的作用。

对实验性胃溃疡大鼠,大黄可减少胃液分泌量,降低胃液游离酸浓度,并对离体和在体十二指肠呈抑制作用,此作用的主要成分为鞣质。大黄还能促进胃黏膜PGE生成,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

20%枳实、枳壳挥发油有预防大鼠幽门结扎溃疡形成的作用,并能显著减少胃液量、胃酸的分泌及胃蛋白酶的活性。

4.利胆作用(叶望云,等.中医下法的利胆排胆作用的实验研究.武汉医学院学报,1981;4:55)

实验证明,大黄可促进犬和猫胆汁分泌,使胆红素和胆汁酸含量增加。静脉注射大黄注射液5~15min胆汁流量增加,8~10min作用最明显,30min才逐渐恢复。其作用机制主要是促进肝小叶胆汁分泌,此作用可能与大黄能能疏通胆小管及微细胆小管胆汁淤滞,增加胆管舒缩有关。其退黄作用与大黄加强胆红素排泄及抑制溶血反应有关。家犬实验结果显示,大黄能松弛奥狄斯括约肌促进胆汁排泄。

5.抑制胰酶作用[任世光.病毒促成出血性胰腺炎的发生及大黄的防治作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3):162]

实验研究表明,从大黄中分出10种单体对胰酶有显著抑制作用:糖蛋白Ⅰ、糖蛋白Ⅱ对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糜蛋白酶)有强抑制作用。δ-儿茶素、没食子酸、低聚糖,在20mg/ml时对胰脂肪酶(胰酶)的抑制率分别为88.3%、88.5%和75.2%。大黄素对胰蛋白酶有较强抑制作用;芦荟大黄素对胰弹性蛋白酶有较强抑制作用,且其抑制率均随药物浓度增大而增强,大黄酸对胰激肽释放酶抑制作用最强;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对胰蛋白酶与胰激肽释放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