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弼臣通腑泻热法治疗肺炎喘嗽

刘弼臣通腑泻热法治疗肺炎喘嗽

时间:2023-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弼臣医案:李某某,男,3岁。至医院急诊收住院诊治。除给予清热镇静止咳等对症治疗外,并施以输液、给氧等支持疗法。证属温邪痰热渐化,余邪尚蕴肺胃,治当清热化痰,宣肺止咳。治疗总以宣肺止咳、清热豁痰为主。盖肺主一身之气化,通调水道,与大肠相表里,通利大肠,适以减轻肺之壅塞。

刘弼臣为全国政协常委会科教文卫体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儿科研究室主任,江苏扬州中医医院及鉴真医院名誉院长,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及北京中医药学会理事长。

刘弼臣医案:李某某,男,3岁。初诊1983年3月16日。主诉:患儿于3月14日午夜1时许突然发热无汗,惊惕不安,清晨时身热又见增高,伴以咳嗽气急,呕吐,烦躁不安。至医院急诊收住院诊治。入院后检查,体温升高至40.2℃,呼吸急促,鼻翼扇动,面呈苍白,口唇发绀,咽红,心率140次/分,两肺满布细密湿性啰音。X线检查:两侧肺叶有大小不等片状浸润阴影。外周血象:白细胞9.8×109/L,中性粒细胞58%,淋巴细胞42%,诊为病毒性肺炎,并发心力衰竭。除给予清热镇静止咳等对症治疗外,并施以输液、给氧等支持疗法。迨至翌日中午,因患儿出现陈—施氏呼吸,遂邀余会诊。诊查:壮热(39.8℃),有汗不解,咳憋喘促,鼻扇而干,手足厥冷,神烦嗜卧,哭无涕泪,腹胀而满,二便闭塞。舌苔糙腻,舌质红绛,两脉弦滑数大有力。

辨证:证属温邪化火,火毒逼迫气营,形成热深厥深之证。

治法:治当上病下取,通腑泄热。宗犀连承气汤加减。

处方:犀角粉1.5g(冲),生地黄10g,黄连1g,风化硝5g(化服),生大黄10g(后下),生甘草3g,连翘10g,赤芍10g,淡竹叶10g,生石膏25g(先下),1剂药,水煎分3次服。

二诊:药后大便畅泻两次,体温逐渐下降(38.3℃),手足转温,喘促鼻扇显著平定,咳嗽转爽。舌苔化薄,尖仍红赤,脉象尚呈弦滑。证属温邪痰热渐化,余邪尚蕴肺胃,治当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处方:南沙参10g,杏仁10g,海浮石10g,生石膏25g(先下),黛蛤散10g(包),桑叶10g,黄芩10g。3剂,每日1剂,水煎分3~4次服。

三诊:身热已解,呼吸平稳,咳嗽轻微,脉弦已和,惟有口渴喜饮,倦怠嗜卧,苔薄质红。此为温邪余焰未熄,治宜养阴清热,以善其后。

处方:南沙参10g,麦冬10g,生地黄10g,石斛10g,玉竹10g,地骨皮10g,黄芩10g,炙枇杷叶10g,大贝母6g。

1周后经该院胸透检查,肺部阴影已吸收,痊愈出院。

按语:病毒性肺炎一般多系外邪闭肺、痰热内蕴所致。治疗总以宣肺止咳、清热豁痰为主。但本例病情来势急暴,邪热不得外泄,因而迅即气营两燔,出现哭无涕泪,咳憋不已,抬肩喘息,呼吸短促不匀等“肺气垂绝”现象,大有危殆之势。此时肺之化源将竭,若宣提肺气,开之则会促其肺气闭绝,故治当釜底抽薪,上病下取,实则泻之。盖肺主一身之气化,通调水道,与大肠相表里,通利大肠,适以减轻肺之壅塞。故用风化硝、大黄、生甘草调胃通下以泄热,犀角、生地、赤芍、黄连、石膏凉营解毒以泄热,药后身热趋降,热深厥深解除,收到“急下存阴”之效。

小儿形体娇柔,必须正盛邪实方可使用下法,否则,将有胃气损伤之虞。正如《温病条辨》指出:“热邪最易伤阴,往往下后正虚,邪气复聚”。本例主要是掌握了舌苔糙腻,脉象弦滑,高热不退,二便闭塞的腑实证群,故当机立断,下后效如桴鼓。如果津伤明显,口干舌红绛而津少者,可用鲜沙参、鲜石斛、鲜生地、鲜芦根养阴生津,佐以少量苦寒泄热之大黄、黄连、黄芩清热通下,亦常达到“清滋而不碍胃,通下而不伤正”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