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张伯臾1956年后历任市第十一人民医院、曙光医院中医内科、妇科主任,上海中医学院教授等职。
医案:刘某某,男,56岁。初诊:1983年3月24日。主诉:素有痰饮,兼感外邪,初起寒热咳嗽,经治热退而恶寒未罢,顿咳,咯痰不爽,咳则胸闷气促胁痛,口渴引饮,纳便正常。舌尖红,苔灰黄边白。
辨证:表邪虽解未彻,热饮内阻。
治法:祛风宣肺,散寒蠲饮。
方药:越婢加半夏汤加减。麻黄4.5g,生石膏20g(先煎)、炙甘草4g,杏仁9g,木防己15g,制半夏15g,生熟苡仁15g,冬瓜子12g,桃仁泥9g,芦根15g,2剂。
二诊:3月28日。顿咳夜间较减,咳痰不畅,带有血丝,左胸痛,口渴引饮,尿多,大便量少。苔黄腻而干,脉弦小滑。恶寒已减,表邪渐化,痰饮化为痰热,肺失清肃。再拟清肺化痰。
处方:桑叶皮各10g,南沙参12g,杏仁10g,木防己15g,海蛤粉18g(包)、全瓜蒌15g,炒枳实9g,茯苓12g,生熟苡仁各15g,冬瓜子15g,炒黄芩9g,桃仁泥9g,鲜芦根1支,3剂。
三诊:4月1日。顿咳痰多得减,但仍痰黄带血,咳时左胸引痛,口渴多饮。苔薄,虽黄腻但左前半得化,脉弦小滑。邪痰虽减未彻,肺络震伤,再拟清肺化痰补络法。
处方:桑叶皮各9g,南沙参15g,地骨皮15g,茯苓10g,炒黄芩9g,海蛤壳15g,杏仁12g,天花粉10g,赤白芍各9g,佛耳草20g,冬瓜子15g,茅芦根各30g,茜草根15g,生熟苡仁各15g。
该患者由外感发热转为咳嗽,月余未止,夜咳尤剧,咳不安眠,颇为所苦。曾投以桑菊饮、止嗽散及清肺化痰、养阴解毒等多种方药治疗未效。张老诊视病人后指出:本病应抓住两点:其一,热虽退而恶寒未罢,前人谓“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故知病虽日久,表仍未解;其二,口渴引饮,内可知,参合舌苔脉象及痰饮病史,断为内蕴热饮。证成外有表寒,内郁热饮之势,治疗只有两者兼顾才能符合病机,故取越婢加半夏汤加味治疗,方中麻黄内散表寒,石膏清里热,配以法半夏、防己等化痰去饮。组方之妙,一是方中木防己与石膏相合为木防己汤主药,木防己汤为治疗正虚内有热饮之常用方剂,本案证以热饮为主,故去桂枝、人参。二是方中芦根、薏苡仁、冬瓜仁、桃仁相合为千金苇茎汤,张老认为凡证属痰热,皆可应用本方加味治疗,对痰饮化热,咳嗽日久、灼伤肺络而有瘀者尤适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