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任曾为浙江中医学院院长、浙江省中医学会会长、全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浙江中医学院终身教授、主任医师。
医案:马某某,女,30岁,工人,1989年11月15日就诊。主诉:经常咯血,其量或多或少,已历12年之久。1977年秋因高热引起咳呛痰多,经治热退,而咳呛未已,痰多而稠,并带血液,甚则咯血10余口,时作时辍,叠经治疗,迄未好转。乃于1985 年1月9日在南通医学院附院做支气管碘油造影,确诊为:左肺下叶及右肺中下叶支气管扩张症(柱状扩张)。因两肺均有病变,不宜手术,缠延至今未见好转。平时胸闷,咳呛痰多,常伴血液,其量或多或少,约3、4日而趋缓,1~2周即发作1次,颇以为苦。经病友介绍,前来就诊。检查:形瘦神疲,胸闷不畅,咳甚气促,口唇干燥,苔薄质红,脉细弦。
辨证:痰瘀壅肺,肺阴耗伤,阳络为损。
治法:泄化痰瘀,润肺固络。
方药:化痰散瘀汤。川百合20g,白及15g,甜葶苈12g,鱼腥草30g,蒸百部12g,海浮石15g,黛蛤散15g,花蕊石20g,三七末3g(冲服),炙紫菀10g,北沙参10g,甘草4g,10剂。
1989年12月6日二诊:药后胸闷较舒,痰量减少,痰红亦少,口唇已不干燥,此佳象也。苔薄质微红,脉细弦。前法继进之,上方再服10剂。
1989年12月18日三诊:痰量已少,咯血亦止,苔薄脉细,再予散剂巩固之。川百合90g,白及90g,蒸百部90g,北沙参60g,川贝母30g,海浮石90g,钟乳石90g,化橘红30g,花蕊石90g,参三七20g,炙紫菀90g,淮山药120g,甜杏仁60g,制黄精90g,甘草20g。上研极细末,每服5g,每日3次,开水送服。
1990年4月15日随访:服药粉以来,咯血未作,精神振爽,已恢复工作,基本治愈。
按语:本病属于中医学之咳嗽、痰饮、肺痿、肺痈等范畴,多由感受风热之邪,蕴遏肺络,加之体质偏虚,痰热浊瘀互结,上壅于肺,缠绵不之,久则益致耗伤肺之气阴,损伤肺络,则咳痰频仍,时时咯血矣。此病反复发作,时轻时剧,一般疗法,恒不易奏效。必须全面考虑,标本兼顾,始克臻功。此病阴虚偏热者为多,故药宜养阴清肺,常选百合、北沙参、麦冬、生地黄等以滋耗损之肺阴。痰热壅遏者,宜选川贝母、海浮石、紫菀、杏仁、鱼腥草、甜葶苈等以清肺热、肃肺气、定咳逆。瘀血停滞肺络而致胸痛者,宜伍三七、蕊石以化血中之瘀,通络中之滞,始可血止而不留瘀。白及不仅善补肺络之损伤,而且长于消肿、生肌、治疮,以其苦能泄热,辛可散结,涩中有散,补中有破,故能去腐、逐瘀、生新,是针对病灶,推陈致新之佳品。口干而苦,苔黄脉数者,宜用百部、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经之郁热。木火刑金者,宜用黛蛤散、焦栀子等以泄热平肝。久咳阴损及阳,肺气耗损,又宜佐钟乳石以温肺纳气。久病体虚,反复发作者,更加山药、黄精等以扶正培本。汇诸药于一炉冶,冀其效著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