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市农家书屋发展浅析
魏锦萍
(敦煌市图书馆 甘肃敦煌 736200)
1“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背景
“农家书屋”是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图书不少于1 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
2003年,先后在甘肃、贵州等部分西部省市进行试点,“农家书屋”工程受到农民普遍欢迎。2006年7月18日,全国新闻出版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座谈会在兰州召开,会上讨论了《“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2007年3月13日,新闻出版总署、中央文明办、发改委、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人口计生委等八部委于正式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2008年8月4日,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出台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涵盖了农家书屋工程实施部门及职责、建设标准与要求、实施计划申报与制定、社会捐赠管理、出版物选配、农家书屋管理、验收与检查等内容。
截至2008年1月,全国各地已投入数亿资金,建成农家书屋(包括农村书库、新农村书屋、益民书屋、社区书屋)6万多个,惠及几亿农民群众,深受农村农民和农民工的欢迎。
截至2008年年底,甘肃已累计建成农家书屋4 600家,占全省行政村数量的27.44%,极大地保障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遍布全省的农家书屋被广大农民亲切地称作“文化粮仓”。“十一五”期间,甘肃省还将在1万个村建设农家书屋,覆盖全省三分之二农村人口。按照规划,到2015年,甘肃省每个行政村都将建起农家书屋,进一步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敦煌市“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概况
敦煌市人口有1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9.3万人,有9个乡镇56个行政村。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农家书屋62家,平均每家占地面积为28.4平方米,有书架4个、书桌2张、椅子8把,平均年订报刊2.6份、现有图书2千册以上。图书报刊的来源主要是由中央和省级配送,个别由个人自购、村委会购买和社会各界捐赠,阅读设备及制度、标牌等由市主管部门统一配套。近期在检查农家书屋的建设和管理情况时,了解到农家书屋对于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帮助农民科学致富等方面有很大好处的,很受农民欢迎。农民的生活是离不开农家书屋的,但使农家书屋正常运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3存在的问题
3.1宣传引导不到位,基层对“农家书屋”建设缺乏足够认识
我市乡镇和村干部工作注意力和重点都在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农家书屋是“造气氛”的虚功,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农民对农家书屋的作用不了解,对学习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空闲时看电视、打麻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家书屋作用的发挥。
3.2图书配置不科学,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民群众求知愿望强烈,对于葡萄种植管理、枣树栽培、设施农业发展、科学养殖以及法律、卫生医疗、文化娱乐方面知识需求强烈。但目前农家书屋图书是出版机构和新华书店配置,基层图书馆业务人员无法参与选购图书,致使农家书屋书籍针对性不强,特别是适用农村经济、科普教育、法律法规、文学娱乐等方面书籍不多。所藏图书只有数量,没有质量,无法满足农民的阅读需要。
3.3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影响生存和持续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设资金主要来源是公共财政,但目前财政保障不健全,投入不足的问题突出。我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不要说保障,就连议事日程都提不上。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农家书屋的配套设备根本无法到位。农家书屋建成后,由于后续资金的缺乏,图书无法更新,设施无法配套,成为影响农家书屋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瓶颈。
3.4管理不规范,开放无保障
目前我市的农家书屋大多建在村委会,部分建在村小学、居民点、沿街的小卖部和农民自办的农家园里。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学校老师和经营小卖部和农家园里的农民兼职,大多没有专门的报酬,也没有管理合同关系,是一种义务劳动,致使管理不规范,图书流失严重。由于无专人坐班,开放时间难以保证,农民想借书很难找到人。极个别的农家书屋,平时根本无人管理,图书闲置成为摆设。我们在检查中发现,个别建成一年多的农家书屋,书架上的书竟然没有动过。
4发展对策、建设思路
4.1加大宣传引导,形成社会共识
农建书屋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政府工程。农家书屋的建设是基层文化设施的组成部分,是开展知识传播、科学普及、信息传递的重要文化阵地,是农民接受终身教育的基地。对于加强党和农民血肉联系,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可运用现代传媒,采取不同形式加大宣传引导,提高社会各界对农家书屋的关注程度。制作专题节目对农家书屋建设、管理经验进行广泛报道,搭建交流平台,邀请各级政府、出版社、新华书店、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管理人员讨论交流,听取对农家书屋发展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4.2科学配置书籍,强化实用功能
农家书屋是为广大农民提供精神食粮,进行知识传播、信息交流的平台,在书籍的配置上应适合农民的“胃口”,这样的农家书屋才能持久、才能受欢迎。图书的配置,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准确掌握当前农民阅读人群结构和阅读需求。我认为提供的图书一定要健康有益,对农民实用。配置选购好图书,必须依靠公共图书馆专业人员,只有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专业人员,才真正知道当地需要什么、适合什么,才能为农民所想而想,所需而购。
4.3完善管理体制,形成长效机制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要使农家书屋充分发挥作用,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常青树,只有在逐步建立健全制度、落实人员、保证正常开放等方面上下工夫。从我市农家书屋建设和管理经验来看,一要做好选址。农家书屋的选址十分重要,通常建在村委会、学校、村文化室等有条件的地方,或者与农村文化经营户、农村小商店、茶园、农家园等联合建农家书屋。二是选好人。管理员应该从村主任、书记、大学生村官、学校老师等有工资报酬的人员中选任,或者在文化经营户、商店、茶园、农家园中选择有文化、有素质、有责任心、热爱此项事业的、农民信得过的人担任管理员。三是健全制度。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任重而道远,必须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长期性、连续性推进。要建成一个,巩固一个,发展一个,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和制度,确保其发挥效益。我市的农家书屋现已统一规范书屋形象、统一标牌、标志、编号、图书印章等,但还须制定严格的财产登记管理制度、借阅等制度,最好要签订管理合同,确保农家书屋的图书完整和作用的正常发挥。
4.4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业务水平
农家书屋正常运行的核心因素是,优秀的图书管理员是农家书屋生存的基础。目前,农家书屋管理员大部分都是由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或者文化经营户、商店、农家园兼职,这些人没有图书管理经验,这就需要县级公共图书馆在此项工程中担负起重要的任务——进行培训工作。农家书屋的管理员是向农民传播文化知识的使者,他们的素质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农家书屋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因此,必须要对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岗前培训,让他们懂管理、会业务,能创造性地开展服务,以确保农家书屋生存和持续发展。还要开展读书活动,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农民受到多方面文化熏陶,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民学习文化、交流信息的理想场所。此外,农家书屋建成后,除了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外,各地还应充分发挥其作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综合作用。整合资源,如农业、司法、妇联、“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等相关部门都可以农家书屋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实用种养技术培训、法律知识讲座等活动。提高农家书屋的利用率,使书屋真正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4.5持续投入资金,落实保障措施
资金保障是农家书屋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各级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力度,确保农家书屋有场地,设备齐全,在书屋人员工资、水电、文献更新等费用,给予保障。中共中央办公厅在2007(2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将农家书屋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实施的五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纳入各地经济发达地区规划,纳入财政预算”,但是由于我市属欠发达地区,根本无法保障资金。笔者建议,可采取政府投入为主体,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把政府主导投入与社会力量参与结合起来,通过社会集资、企业赞助、农民参与等联办方式,也可以实行冠名、表彰等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社会各界捐建农家书屋。切实拓宽投入渠道,增加图书存量,提高农家书屋服务能力,保证农家书屋后续发展。
总之,农家书屋的建设要做到建、管、用相结合,我们要积极探索农家书屋建设、管理及运行的新模式,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民需要的“快乐家园”和“致富天地”,推动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