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达理为广东省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主任医师,本书作者。
《黄帝内经》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按五脏辨证治疗一些缠绵难愈的咳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分述如下:
(一)肺咳
肺咳最为常见,可分为无痰、有痰两大类。无痰之咳,病人干咳多日。完全无痰或痰少难出,咽干喉痒。如见舌质红,舌苔少,可用百合固金汤加减,滋阴润肺止咳。肺结核的病人多按此治疗,这种证型的病人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常见的干咳者多是急、慢性支气管炎病人,两肺可无干湿性啰音,X线胸片亦可正常。一些病人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并用中枢性镇咳药效果均不佳。口燥咽干,舌苔反见厚腻。对这种病人如单用养阴润燥药,则可见苔愈增厚,咳嗽无减。单用燥湿化痰药则又会伤及肺阴,咽干喉痒益甚,咳嗽不已。我们将化痰润肺相结合,选用能清热祛痰湿,又能润肺生津的药。如贝母、瓜蒌、百部、天花粉、明党参、芦根、紫菀、款冬花。处方可用贝母瓜蒌散加减。用此方法治疗干咳病人,疗效满意。
有痰的咳嗽应选择祛痰燥湿作用比较好的药物,并应区分寒热。热咳者可选用前胡、竹茹、竹沥、冬瓜仁、枇杷叶、桔梗以及贝母、瓜蒌。寒咳可选用法夏、白前、杏仁及三子养亲汤。根据我们的体会,单纯的肺咳痰多者治疗效果均较好。如合并有心、脾、肾虚者则较难治。
(二)脾咳
脾咳多系脾虚所致的痰湿咳嗽,主要症状为咳嗽多痰,胃纳差、苔厚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有不少属于此型。这类病人,痰多是导致咳嗽的重要原因。用足量抗生素、祛痰合剂等西药,加上清肺化痰止咳中药有时仍不能解决痰多的问题,因此病人久咳不已。脾为生痰之源,脾虚不纠正,痰量很难减少。治疗脾虚咳嗽须加用健脾祛湿的中药。如薏苡仁、淮山药、茯苓、白术、芡实、苍术等。处方可用陈夏六君子汤加味。病人在胃口转好、脾虚减轻的同时,痰量减少,咳嗽渐愈。另外,小儿支气管炎、肺炎在使用中西药使热退咳减以后,也常常出现脾虚现象。可见胃纳差,痰多,长期咳嗽不止。1例小儿感冒后出现高热、咳嗽。被诊为支气管炎。用青霉素等药后病情明显好转,热退,但咳嗽一直不断。改用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V、利巴韦林(病毒唑)静脉滴注。前后治疗了1个月,仍不能消除咳嗽。病儿体弱多汗,胃口极差,痰多色白。我们按肺脾同治的原则。用陈夏六君子汤加止咳化痰药,补益脾胃,祛湿化痰,7剂后咳止病除。
(三)肾咳
肾主水、主纳气。肾气虚损,水液代谢失调,可生湿生痰,上逆于肺,出现痰多咳嗽。肾不纳气,肺气不降,亦可见气喘咳嗽。肾阴亏损,则可导致阴虚火旺的口燥干咳。肾咳的病人往往病史较长,体质较差,病情多较重,咳与喘同见。在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病人中常可见到这种情况。在急性发作期,使用止咳化痰平喘药的同时,加用补肾纳气中药纠正肾虚能提高疗效。1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病人,入院后用抗生素及平喘止咳药,两肺干湿性啰音很快消失,血象恢复正常,痰量减少,但咳嗽气喘未能消除。患者并有耳鸣、夜尿多、腰膝酸软,舌淡暗等肾虚之象。加用补肾纳气药(核桃肉、蛤蚧、补骨脂)后,随着肾虚的改善,咳喘均渐消除。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缓解期的病人,继续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直接关系到减少发作次数和预后。对肾虚型患者,在治疗咳喘的同时,补益肾气,标本同治,这是根治咳喘的重要法则。我们用自拟的固本止咳方(核桃肉、蛤蚧、北黄芪、熟地黄、山萸肉、桃仁、杏仁、青皮)补肾健脾,化瘀祛痰,让病人2~3日服1剂。长期服用(尤其是秋冬季节),能增加病人体质,预防感冒,减少发作次数。
(四)肝咳
《内经》有论: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按西医诊断,肝咳者多非肝脏有病。中医辨证属肝火上炎或肝阴不足。咳嗽多为刺激性呛咳,痰少,咽喉干痒,气逆不降,并有烦躁、失眠、胁胀。1例女性病人,咳嗽已两个月余,咽干痰稠,心烦口苦,睡眠欠佳,咳甚则两胁作痛,经期提前,经血较多,舌边红,脉弦。双肺听诊无异常,X线检查双肺未见病变。辨证属肝咳,为肝气郁结,肝火犯肺。用丹栀逍遥散去当归、生姜,加枸杞子、黄芩、天花粉、杏仁。连服7剂咳嗽消除,月经紊乱亦得以纠正。
(五)心咳
心咳者多在咳嗽的同时见有心气虚损,心血瘀阻之象。在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常可见此症状。病情多较重,咳嗽痰多,动则气促,舌暗唇青。这种病人用抗炎、平喘、止咳、利尿等西药治疗,虽能缓解症状,但痰瘀阻肺、心气虚损的病根仍不能消除,故症状反复发作。宜以益气活血、化痰止咳,用苇茎汤加味(苇茎、薏苡仁、冬瓜仁、桃仁、川芎、地龙、丹参、太子参、青皮)。在缓解期能逐渐改变病人痰瘀郁阻的状况,使咳喘减少发作。在急性发作期除使用上方外,还可加用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配合西药,能更好地改善肺部瘀血状态,减轻右心后负荷,更快地控制症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