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名医祝伯权医案:例1,魏某某,男,65岁。数日来咳喘痰多,声如拽锯,夜不安卧,时热恶寒,头面浮肿,纳减,二便不调。病前曾感表邪。舌苔白厚,脉弦滑。
辨证:湿热犯肺,气逆不利。
治法:清热利湿,祛痰息喘。
方药:蜜麻黄3g,黄芩10g,桔梗6g,苏子10g,杏仁10g,化橘红10g,云苓皮10g,生甘草6g,炒葶苈子3g,生石膏10g,清半夏6g,栝蒌皮10g,大枣3枚。
例2,高某某,女,57岁。患者哮喘已多年,时作时缓,喘作则短气抬肩,不能平卧,动则喘甚,心慌,不思饮食,溲赤便干,形瘦,面色苍白,舌干苔白,脉细无力。
辨证:下元不固,肾不纳气。
治法:补肾纳气,镇逆息喘。
方药:熟地黄10g,云茯苓10g,杏仁6g,沙参10g,山萸肉6g,五味子9g,川贝母10g,阿胶珠10g,山药10g,知母10g,麦冬l0g,生甘草6g。
患者每于喘作则服上方药,每服3~6剂后诸证即可缓解。连续4~5年皆以上方药治疗,至今已有5年未再发病。患者年近七旬仍健在。
按语:《素问·咳论篇》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难经·四难》指出:“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故哮喘不仅是肺脏本身的疾病,而与各脏均有关。其发病之因,乃肺、脾、心三经湿热内蕴或肝肾阴虚所致,而外感表邪为其诱因。临证主要分虚实两类。余治哮喘,实者以麻杏石甘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和二陈汤等加减治之;虚者以六味地黄汤、二母宁嗽丸和四君子汤等加减治之,每获良效。
例1是内蕴湿热,外感表邪,外邪引动湿热上逆,以致湿热犯肺,气逆不利而喘作,证属实喘。治用清热利湿,祛痰息喘之法。方用麻黄、石膏辛凉配伍以宣肺清热,杏仁、橘红理气化痰,半夏、生姜化痰降逆,黄芩清热利湿,桔梗宣肺止咳,苏子降气息喘,瓜蒌皮、葶苈子宽胸利气清热化痰,苓皮利湿消肿。
例2是喘促日久,病深及肾。肾为气之根,下元不固,失于摄纳,证属虚喘。治以补肾纳气、镇逆息喘之法。方用熟地、山萸肉滋阴补肾,山药健脾补肺,云苓渗湿化痰、安神益气,五味子敛肺助肾纳气,知母、川贝母清肺润肺化痰镇咳,杏仁降气定喘,麦冬、沙参润肺生津止咳,甘草补脾和中,阿胶珠滋阴润肺善治久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