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弼臣为全国政协常委会科教文卫体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儿科研究室主任,江苏扬州中医医院及鉴真医院名誉院长,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及北京中医药学会理事长。
医案:李某某,女,8个月。初诊1958年12月18日。主诉:患儿因发热,气喘于12月1日住院。入院前1周,发热,咳嗽,3天后热势增高,气喘不平,曾服氨茶碱及磺胺类药物,注射青霉素未见好转。入院时体温38℃,气喘鼻扇,两肺有弥漫性细小水泡音,白细胞总数10.2×109/L(10200/mm3),中性60%,淋巴35%,单核1%。胸透:右肺中下野见有大片状模糊阴影,不甚致密。即按肺炎治疗,注射青、链霉素及用对症疗法,仍然持续高热,气喘加重,又增用金霉素、氯霉素、红霉素治疗。至12月12日症状加重,体温高达39.2℃,1日间升降变化很大,嗜睡,面色发青,气喘痰壅,大便稀黄。胸透:两肺大片状阴影,右肺上野及中野,左肺下野阴影模糊。采用中药疏宣肃降法治疗5天,体温降而复升,气喘痰涎壅盛,胸透同上,炎症未见吸收,遂邀余会诊。诊查:身热不扬,咳嗽不爽,气喘不已,痰声漉漉,满口稀沫,腹胀纳呆。苔白腻,指纹暗而不明,兼之口角青气浮浮,山根露青。
辨证:证属病久体虚,阴阳稚弱,加以乳水不运,以致胃阳不振,水停心下,上泛而作喘鸣。
治法:治当温振胃阳,蠲饮定喘,苓桂术甘汤加味主之。
处方:云茯苓10g,桂心1.5g(后下),炙甘草1.5g,陈皮3g,炒半夏3g,姜皮1g,炒白术5g,莱菔子3g,5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二诊:药后痰化喘平,面转红润,精神佳,食欲振,腹不胀。苔薄白,胸透肺部阴影吸收大半。前方积既合病机,再拟温振胃阳,以善其后。
处方:云茯苓10g,桂心1.6g(后下),炙甘草1.5g,生姜2片,大枣5枚,炒白术5g,焦三仙各10g,5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按语:此例初起本系外感夹滞,由于绵延未解以致痰阻胸中、支塞肺胃,原可投以苦辛通降,开中焦痰实,通宣肺气之闭,而收热解痰化、喘平满减之效。无奈坐失良机,迁延时日,乃至患儿病久体弱,中焦阳虚,纳食不运,造成水饮内停,痰随气逆,以致气喘复作,痰涎壅盛,身热降而复升。因此,在治疗方面必须温运阳气,培中渗湿。故用茯苓补脾化湿,既可补土生金,又能利水渗饮,然而痰饮之所以为患,多由气化不行,气化之所以失常,又由于阳气不足,故辅以桂心温阳化气,与茯苓同伍,共治已停痰饮。白术、甘草培中健脾,使中焦健运,白术能运化水湿,以杜绝痰饮再生。复加陈皮、半夏、莱菔子利气化痰,干姜温振胃阳,姜皮以利水饮而使中阳恢复,使气化行,脾气健运则痰饮去,诸证遂解而愈。当时若执小儿体禀纯阳不可妄用温补之剂,如参、芪、术、附、姜、砂等药,又何能奏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