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赤选补阳和阴

刘赤选补阳和阴

时间:2023-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刘赤选医案:梁某,女,68岁。此病情有好转之机,而正气尚未恢复。哮喘暂告痊愈,后嘱其继续调理高血压。而二诊给予苓甘五味姜辛汤反使病情加剧,此乃细辛、干姜为热药,用之不当,致使热上涌之故。三诊改用苓桂术甘汤合小法半夏汤,以法半夏、生姜辛温通降,降气消痰,桂枝通补胸中阳气;以茯苓、白术、炙甘草健运脾胃,输津归肺,利水消痰,消除停痰停水之根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刘赤选医案:梁某,女,68岁。1973年6月16日初诊。主诉:患者于30年前患哮喘,经服小青龙汤、参茸酒等治疗而愈,30年来未见复发。1972年春开始有高血压,经常觉头晕,目眩,耳鸣,左侧肢体及左舌嘴唇麻痹。近来哮喘又发作,见胸闷气喘,频频咳嗽,咳白泡沫痰,入夜尤甚,不能平卧,伴有心悸,失寐,下肢浮肿,动则眩晕,汗出颇多,口淡无味,喜热饮,大便溏,脉小紧带数。舌暗淡,苔白微黄略厚。

辨证:此属阳气虚馁,寒饮泛溢。

治法:治宜补阳和阴,固中气,消痰利水。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味。

方药:白芍21g,炙甘草12g,熟附子30g,五味子6g,橘红6g,3剂。

二诊:6月21日。喘咳已减轻,能平卧,痰仍多,心悸、眩晕、浮肿等症未改善。脉沉迟细弱,舌色暗淡,苔微黄略腻。拟以温中扶阳,除痰利水。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加法半夏、熟附子。处方:茯苓45g,干姜9g,炙甘草9g,五味子9g,细辛9g,熟附子30g,法半夏21g,3剂。

三诊:桂枝18g,茯苓30g,白术18g,炙甘草12g,法半夏18g,五味子9g,陈皮5g,3剂。

四诊:7月2日。喘咳明显减少,胸膈舒适,浮肿亦消,夜虽有咳嗽,但已能平卧,精神好转,仅时觉头晕、脚软。脉细,舌暗淡,苔薄白微黄。此病情有好转之机,而正气尚未恢复。拟用通阳补中利水之法。方用苓桂术甘汤合小法半夏加茯苓汤。处方:桂枝24g,白术24g,茯苓30g,炙甘草12g,生姜30g,法半夏18g,3剂。

五诊:7月5日。气喘平息,咳嗽亦止,胸膈畅,已能安卧,下肢浮肿亦消失,大小便正常,胃口亦好,惟时觉眩晕、气短、脚软。脉细带数,右稍弦,舌质略淡,苔薄黄略腻。照上方加党参15g,服4剂。哮喘暂告痊愈,后嘱其继续调理高血压。

按语:本证是痰饮与肝风上逆致两病并发。痰饮病急,以喘咳为主。肝风稍缓,以眩晕为主。先治其急,并防其缓,是治本病之定法。初诊用芍甘附子汤,方中以白芍平熄肝风,附子温运脾阳,合苓、术、炙草化气利水,消除痰饮之根源;陈皮、五味顺气止咳,定其喘逆,所以服后略有效果,痰饮减轻。而二诊给予苓甘五味姜辛汤反使病情加剧,此乃细辛、干姜为热药,用之不当,致使热上涌之故。三诊改用苓桂术甘汤合小法半夏汤,以法半夏、生姜辛温通降,降气消痰,桂枝通补胸中阳气;以茯苓、白术、炙甘草健运脾胃,输津归肺,利水消痰,消除停痰停水之根源。此方恰中病机,效果良好,药后哮喘得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