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诸病源候论》谓:“肺虚感微寒而成咳。咳而气还聚于肺,肺则胀,是为咳逆也。邪气与正气相搏,正气不得宣通,但逆上喉咽之间,邪伏则气静,邪动则气奔上,烦闷欲绝,故谓之咳逆上气也”。虽先言肺虚,重点在后之邪实闭肺而喘,未直接出肺胀之名,但从病机到症状皆具肺胀之实。
唐代《千金要方·肺实热》记载:“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实者,手太阴经也,病苦肺胀汗出,若露上气喘,咽中塞,如欲呕状,名曰肺实热也。”指出肺实热可以引起肺胀。还有:“肺胀气抢胁下热痛”,“肺胀胁满呕吐上气”,“肺胀气急,咳嗽喘粗,上气”等症状的描述,皆是指肺实热证而言。
宋代《圣济总录》记载“其证气胀满,膨膨而喘咳,……喘咳逆倚息,目如脱,其脉浮是也”。指出肺胀的特点是既咳且喘,而且有气满胀感。如无胀满,则咳归咳嗽,喘归气喘,说明肺胀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病名出现。《圣济总录·肺胀》载肺胀证治九方证中有五方证考虑到外感因素,药用麻黄或蝉蜕解表。
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咳嗽》谓:“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宜养血以流动乎气,降火疏肝以清痰”。“有嗽而肺胀壅遏不得眠者,难治”。说明了肺胀与痰瘀互结有关,如果肺胀壅遏不能平卧,治疗比较困难。戴元礼在《丹溪心法》中注云:“肺胀者,动则喘满,气急息重”。对证候描述甚为细致。在治疗上丹溪提出痰挟瘀血者,宜四物汤加桃仁、诃子、青皮、竹沥、姜汁之类。无外邪而内虚之肺胀,治宜敛肺化痰,用诃子、海浮石、香附、瓜蒌仁、青黛、半夏、杏仁、姜汁为末,蜜调噙化之。
后世各家名著如《证洽准绳》、《古今医鉴》、《医宗必读》、《张氏医通》、《杂病源流犀烛》等,除本《金匮》之说外,均宗丹溪之论,丹溪治疗肺胀之方法.对后世影响颇大。
清代叶天士定肺痹之名,以气喘胸满为主症,表里寒热痰湿之邪闭阻于肺尽属之,其中包括表里同病之证,用麻黄、薄荷、桑叶、牛蒡之属解表,马兜铃、杏仁、象贝之品化痰,类似于《金匮》之肺胀。
近年出版的《中医内科学》教材指出“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烦躁,心慌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则见面色晦暗,唇甲发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则喘脱等危重证候”。专主本虚标实,痰瘀互结,见症桶状胸,喘咳上气,水肿,心悸心慌,相当于肺心病之肺胀,是疾病发展到后期,由气入血,由肺及心,痰瘀交阻,盘结不去,病久难愈,与《金匮》所论有先后轻重之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