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研究
◎王 霖
随着我国社会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区已成为城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础环节和重要方面。目前,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作为社区公共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新形势下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工程,也是为广大社区群众提供全方位公共文化服务、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我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历程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在政府主导下,以税收和财政投入方式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向社会整体提供文化产品及服务的过程和活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是以社区为单位,由社区组织(包括社区连锁性质的组织)提供给社区居民所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共用性消费需要。
(一)我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我国城市街道纷纷建起了文化站或活动站,开展宣传和文化活动,由此形成最早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雏形。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民政部在推动城市福利社会改革的进程中,将发动“社会力量”办社会福利事业冠之以“社区服务”的称呼,社区概念在我国正式提出。随后2000年民政部颁发的《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繁荣社区文化,要求“积极发展社区文化事业,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完善公益性群众文化设施。要充分利用街道文化站、社区服务活动室、社区广场等现有文化活动设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活动;利用社区内的各种专栏、板报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对社区成员的社会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我国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明确指出要“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鼓励具备条件的城市图书馆采用通借通还等现代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加强村镇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建设,普及文化知识”。社区已成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依托与基础。
2007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加强社区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动室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到2010年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社区有文化中心。优化社区和乡村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要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在社区、乡村、企业、校园和军营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
2009年11月颁布的《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进一步繁荣以增强社区凝聚力为宗旨的城乡社区文化,不断提高社区居民文明素质。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社区建设方便居民读书、阅报、上网、娱乐、健身等活动场所”。
从上述政策要求进程看,随着坚持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指导思想的提出和落实,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与解放文化生产力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在21世纪头20年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和保障、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社区文化,已经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中国经济体制尤其是国有企业制度的改造引发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包括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在内的城市基层社会结构面临改革和调整的任务,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十分重要。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医疗卫生以及文化娱乐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实践证明,大力开展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顺应新形势下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求,而且有利于培养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提高居民素质,满足居民基本文化需求,对维持社会稳定,形成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单位体制”逐渐让位于“社区体制”,社会的管理重心向社区下移,迫切要求社区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因此,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不仅是一项为广大社区群众提供全方位公共文化服务的民心工程,也是在新形势下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工程。
2.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必然要求
公民文化权利是一个公民应该享受和受到保护的权利,它包括公民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和文化成果受到保护的权利。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公民作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完善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是实现这种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政府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必然选择。
3.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质的迫切需要
文化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导向、协调、保障功能越来越重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不仅可以促进人们的交流与协作,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营造和谐的生活氛围,也可以在社区内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提高社区居民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水平,使社区广大居民逐步达到思想健康、精神充实、热情礼貌的文明程度,促进社区居民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4.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的迫切需要
文化作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成为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城市社区的公共文化发展水平可以说是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平的基础和基点。只有把社区的公共文化建设搞好了,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平、市民的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才有了最基本的条件,落在了实处,并最终把城市文化环境的优化、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转化为城市进步的推动力,促进城市快速和长久地发展。
二、甘肃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
甘肃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提高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2009年,省委、省政府“两办”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省委办发[2009]85号),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政组织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经过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十一五”期间的建设和发展,甘肃省的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文化服务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促进了甘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较好地满足了社区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2011年4月,金昌市成功申报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示范区创建工作符合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已成为甘肃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创建内容涉及了公共文化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制度等多个方面,不仅对提升我省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建立完善的市、县、乡、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起到推动作用,而且还将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能指导甘肃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体系,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一)甘肃省城市社区的分布与社区公共服务构成情况
甘肃省共设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嘉峪关、武威、庆阳、平凉、张掖、酒泉、定西、陇南12个地级市,临夏、甘南2个自治州;共有4个县级市、58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17个市辖区。截至2010年底,甘肃省共有城市社区1186个。目前已初步建立起涵盖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服务、社区为老服务、社区就业服务、社区治安法律服务、社区文体科教服务及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六大体系,初步形成了与社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建设、产业结构相适应,多种经济并存、管理效益优良、社会互助经常、群众参与踊跃、服务手段先进、覆盖范围广泛和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业网络。
(二)甘肃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取得的成就
2010年,甘肃省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1.基础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
截至2010年,全省实施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项目167个(主要指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站),社区依托服务中心和综合服务站这个平台,在社区内普遍设立了社区文化中心(室),社区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例如,嘉峪关市目前所有的社区都建立了文化活动室和休闲娱乐区,主要街道都有阅报栏、宣传栏、信息栏。2010年,甘肃省为33个社区文化中心每个中心配备了12万元的设备,为9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每个配置了5万元的设备,保障了文化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大部分社区基本配备了不同种类的体育健身器材,方便居民进行健身活动。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全省各地建成了面积不同、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城市文化广场,集文化教育、休闲娱乐、活动集会于一体,在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给城乡群众提供了文化活动场所,使群众就近就便参加广场文化活动,享受文化建设成果。例如嘉峪关市群众文化活动以各类广场、公园为依托,已形成固定的社会文化广场20多个。
2.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硕果累累
社区文化活动是以居民直接参与的形式进行的,对于居民来说,社区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是否能够满足其需求,也是评判社区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省部分社区组建了合唱队、舞蹈队,定期举行活动,除参与社区组织的演出外,也参加其他比赛及演出活动。一般由社区牵头,学校协办,居民积极参与,参加演出的既有学校的学生,也有社区居民,自愿参加,免费观看,节目包括了歌曲、舞蹈、戏剧、曲艺等门类,为辖区内的文艺人才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即使文化资源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又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每逢节假日和重大纪念日,部分社区积极举办相关的主题活动。比如在“八一”建军节,一些社区邀请邻区的驻区部队等联合举办活动,社区内的中小学生及军属参加,除文艺演出外,更通过部队战士的言传身教、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每年正月十五,有些社区还举办有奖“猜灯谜”活动,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其他社区也有人慕名而来,增加了年节的喜庆气氛,活跃了居民的生活,也增长了人们的知识。一些社区每年都举办社区趣味运动会,通过这项活动,既改善了邻里关系,也使家庭氛围更为融洽,很受居民的欢迎。
每年寒暑假,一些社区组织中小学生文化活动。各小区都有专人负责,负责人一般为在校或退休老师,义务性质,不收取任何费用。根据实际情况每周活动2到3次。这项活动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早期只是组织放假学生学习、劳动,后来活动内容逐渐丰富,读书、学习、劳动、娱乐、组织观看教育影片,并在暑假结束之时进行评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假期也可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好评。
兰州市城关区从2005年开始举办城关区社区群众文化艺术节、金城之夏、黄河风情文化周等文化活动。开展社区文化“五个一百活动”,即组织100场文艺演出、建设100个社区文化活动点、推选100个群众文艺明星、放映100场小电影、组建100个社区文艺团队。兰州市城关区筹建文体中心,充分利用黄河风情线、体育广场、金轮广场,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文化资源优势,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嘉峪关市社区共有各类文化活动队伍77个,各个社区基本上都组织了一些自编自演的文艺队伍,有的建立了太极剑队、武术队、秧歌队、锣鼓队;有的建立了地方戏演唱队、合唱队;有的建立了健身操队、气排球队,还有科普宣传队等,群众文化活动逐渐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3.开设市民教育培训学校,提高社区居民素质
部分社区开设了市民教育培训学校,教室内黑板、桌椅、电视机、影碟机等配置齐全,并配有饮水机,为培训学习提供舒适的环境。学校有管理制度,由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校长,有一支以志愿者为主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社区市民学校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通过开设各种培训班和讲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本社区广大居民的学习需求,为提高居民素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社区不定期地请法律专家为青少年上法制课,广泛开展普法教育,不断提高群众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意识。
4.积极利用互联网开展社区公共文化服务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积极利用互联网也逐渐成为开展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方式之一。2011年6月15日,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进社区”全省联动暨“甘肃社区教育学习网”开通仪式,在省电大兰州分校进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励小捷出席并轻点鼠标开通了“甘肃社区教育学习网”。
5.依托驻区单位积极进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活动
部分社区干部通过开展社区服务,加强与社区驻地单位的联系,提供场地供社区举办一些大型活动,进行“资源共享,共驻共建”,解决活动场地稀缺的困难。
三、甘肃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了解,甘肃省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虽然已取得了较快进展,但由于基础差、起步晚、底子薄,与全省发展的整体要求和群众文化利益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一)甘肃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水平较低,发展速度缓慢
由于将社区文化中心纳入统计范畴始于2008年,因此本文选取2008年至2010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相关统计数据来反映甘肃省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状况。
表3-1 甘肃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状况
数据来源:2008年至2010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
由表3-1数据可知,截至2009年底甘肃省街道文化站为75个,仅占全国街道文化站机构总数的1.40%;甘肃省街道文化站文化活动用房面积为8千平方米,仅占全国总计的0.34%。2009年甘肃省街道文化站组织文艺活动次数为997次,仅为全国总计的0.78%。
同时,通过对表3-1数据计算得出,甘肃省街道文化站机构数2009年相较2007年有所减少,减少幅度为18.48%,而全国街道文化站机构数逐年增加,增幅为21.55%,相差40.03个百分点,如图3-1所示。甘肃省街道文化站组织文艺活动次数2009年相较2007年有所下降,但相较2008年为上升态势,2009年相较2007年下降幅度为0.50%,和全国发展态势相同,但低于全国5.95%的降幅,降幅较小,如图3-2所示。甘肃省街道文化站文化活动用房面积逐年减少,2009年相较2007年减幅为33.33%,而全国街道文化站文化活动用房面积逐年增加,增幅33.05%,相差66.38个百分点,如图3-3所示。
图3-1 街道文化站机构数甘肃与全国比较
图3-2 街道文化站组织文艺活动次数甘肃与全国比较
图3-3 街道文化站文化活动用房面积甘肃与全国比较
(二)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视不够
“十一五”期间,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甘肃省将大量精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获得了较快发展。相对而言,城市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甘肃省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还未全面展开,是甘肃省城市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根据《2010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甘肃省共建有文化站1195个,其中街道文化站仅75个,乡镇文化站达1120个。街道文化站仅占文化站总数的6.28%。
同时,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认识不够。一是全社会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认识还不够,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足;二是对社区服务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混淆不清,相关部门和人员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自觉性还不够强;三是社区资源分散管理,整合难度大,社区独立进行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能力非常弱,不利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
(三)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
由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是近年来出现的新事物,尽管各级政府的发改委、文化主管部门、民政主管部门等多个部门都参与了管理,但形成了“多龙治水”的局面,没有具体的部门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进行管理和推动,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具体内容也没有明确,也没有指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指导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推进,发展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目前处于“政策和管理缺失”阶段。当前,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仅仅在依靠街道等基础组织推动和管理,靠社区居民自主组织和发展,不符合国家提倡和发展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和目标。
(四)资金投入匮乏
表3-2 甘肃省街道文化站资金收入支出状况表
数据来源:2008年至2010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统计年鉴》。
由于目前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经费没有投资主渠道,再加上甘肃省经济发展缓慢,财政收入十分有限,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财力保障严重匮乏,从表3-2数据可以看出,在甘肃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以街道文化站收入支出为例,尽管近年来增速较快,2009年相较2007年收入和支出增幅分别为75%和70.08%,高于全国收入和支出47.51%和10.85%的增幅,但由于基数很低,2007年至2009年甘肃省街道文化站平均收入和支出分别仅占全国的0.16%和0.25%。资金的匮乏造成了大部分社区缺乏办公活动场地和相关设施,社区工作经费和聘用人员报酬短缺等状况,严重制约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开展。
(五)缺乏必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专业人员
一方面是缺乏群众文化活动场所、设施严重不足是目前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除少数新建小区以外,绝大多数社区文化活动场所是由物业管理房或其他用房调整过来,普遍存在面积较小,设施简陋,活动场所匮乏等问题,无法满足居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需求。更有部分社区由于缺少室内文化活动场地,居民文化活动完全受天气限制,进入冬春季节,很多户外活动无法开展,严重影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社区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的严重问题。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添置了大量的文化活动设施和文化用品,如目前各个社区都配备了电脑、报刊、体育活动器材等,但据调查,到活动室来上网、看书看报、参加活动的群众所占比例并不高,各类文化服务用品和活动设施的利用率较低,资源闲置比较突出。究其原因,一是群众对社区的知晓度有关,二是与政府的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有关,社区只是被动接受,没有选择权,导致文化产品购买缺乏针对性。
缺乏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相应的专业人员也是目前制约甘肃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由表3-3数据可知,截至2009年底甘肃省街道文化站从业人员为91人,仅占全国总计的0.63%,而且相较2007年人员减少,减幅为29.46%;相较2008年人员更是减少很多,减幅达52.36%;而全国街道文化站从业人员总计逐年增长,2009年相较2007年增幅为29.83%。而且调查中发现,目前社区从业人员一部分是从党政事业单位选调的,一部分是招聘的,缺乏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不利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而基层群众对于文化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激情,由于文化专业人员的缺失,致使群众文化活动难以开展。
表3-3 街道文化站从业人员甘肃与全国比较
数据来源:2008年至2010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统计年鉴》。
(六)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有差异
面对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居民多样性、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目前甘肃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缺乏政府和居民之间的接触、沟通、交流,缺乏“居民需要—政府提供”的自下而上的利益表达和政府回应渠道,在很大程度上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简单地按照“政府主导—居民被动接受”自上而下地进行。再加上缺乏统一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规划,缺乏场地、设备和专业人员指导,服务手段单一,大多适合老年人、离退休人员活动,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有差异,不能覆盖整个社区,为全体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四、提高甘肃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建立和完善甘肃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甘肃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关键时期,《甘肃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十二五”时期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以社区文化等为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具体要求。随着甘肃经济水平进一步发展,国家相关有利的政策的陆续出台,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战略,国家给西部地区给予了政策和资金上的较大幅度的倾斜,有利于甘肃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推动和发展。
(一)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提高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加快建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甘肃省各级政府应该提高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重要性的认识,将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甘肃“文化大省”的主要抓手。
(二)设立统一管理机构,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甘肃省应该设立由省委宣传部牵头,发展改革、民政、财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分工负责,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作协等人民团体积极参与的统一管理全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专门机构,由县(区)宣传部门牵头,由发展改革、民政、财政、文化等部门组成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具体实施相关工作,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制定科学的、务实的甘肃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规划,把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日常工作中,从制度和体制上保障全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形成省、市、区、街道多级管理网络,建立良好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三)建立稳定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保障机制
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和重要平台。各级政府应将社区文化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统筹安排项目和资金,逐年增加财政投入,提高投资效率。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通过新建或改建,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每个社区都有相当面积的公共文化服务场地。每年下拨固定的工作经费,用于社区文化活动团体的活动经费以及日常开展活动所需器材的购买、维修、维护,保证社区群众文化活动队伍正常开展活动。
(四)强化管理和督促检查,确保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取得实效
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效能评估体系。建立健全政府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评估、考核、奖励制度,将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工作考核体系。政府可以依据评估的结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制,从而保证群众得到真正的公共文化服务,使政府的拨款(投资)、社会捐助等资金得到正当、合理的使用等。同时,积极引导社区民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估。
(五)加强甘肃省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做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人员保障是关键。一是运用多种方式加大培训、轮训力度,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由各级文化部门对社区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管理人员、文艺骨干采取定期培训、专项培训的方式进行培训,全面提高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者的管理水平和艺术素养。二是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发挥基层文化骨干的积极作用,培育和发展社区业余演出队。三是充分发挥社区具有管理才能和文艺特长的居民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四是积极引导和开展志愿服务,文化服务志愿者是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资源。
(六)利用互联网推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和日益发展已经给传统社会带来了重大冲击,对经济、文化、政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作为社会细胞的社区同样受到了互联网的巨大影响。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下,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充分运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开发利用各种文化信息资源,推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水平,使社区形成凝聚社区群众的共同价值,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对于构建和谐社区进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七)充分利用社区内资源,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群众文化都集中在社区、广场,活动方式偏重自发性、临时性的自娱自乐,且没有排练常规节目,参与者多以老年人为主。建议针对不同人群的主题发展新时期群众文化空间,如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商业文化、青少年文化,使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同时,利用好社区内的图书馆、文化宫、博物馆等,有些社区邻近有各级图书馆等,社区可以通过加强联系,利用这些资源,做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
(八)积极引导和扶持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
社区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艺术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从而带动全体居民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使群众文化工作向纵深发展。同时,拓展服务内容范围,扩大受众范围。扶持和倡导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娱乐活动,鼓励开发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适合老年人等各类公众的文化活动项目。培育、开发有地方文化特色并贴近群众生活的文化活动,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营造良好的公共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1文化发展统计分析报告.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2.王列生,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3.李景源,陈威.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许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出路.唯实·社会纵横,2010(7).
5.王媛媛.利用互联网推动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辽宁经济,2010(7).
6.陈波,胡小红.我国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践模式与发展趋势.江汉大学学报,2010(3).
7.黄旭涛.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状况的调研报告(2006—2008).环渤海经济瞭望,2010(1).
8.成都市社科院课题组.锦江区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查及对策研究.2009.
9.朱鸿召.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1).
10.柯平,等.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社区图书馆发展——来自信息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考察.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1).
11.向勇,喻文益.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模型研究与政策建议.现代经济探讨,2008(1).
12.李少惠.甘肃省公共文化服务的困境与发展理论.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7(1).
13.嘉峪关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关于全市群众文化活动调研报告.
14.杨团.社区公共服务研究.(报告国家社科基金2001年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