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宝库的重要战略地位研究
◎郝相礼
甘肃历史悠久,自然景观奇特,民族风情多样,文化遗产众多,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现,远在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甘肃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活。8000年前生活在甘肃秦安的大地湾人,创造了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3000年前周朝的祖先就在陇东的泾河和陇中的渭河流域创造了中国最早的农耕业,成为黄河流域灿烂文化的历史开端。汉唐以来,甘肃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商业贸易往来的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唐朝僧人玄奘西去印度取经,都取道甘肃,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甘肃地上地下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有文物点2万多处,馆藏各类文物40多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000多件,有16件是国宝级文物。甘肃有中国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还有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等丝绸之路两侧的100多个石窟。中国新石器时代产生的实用而优美的工艺品——甘肃彩陶,以其历史悠久、丰富多彩而著称于世。夏河拉卜楞寺为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平凉崆峒山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甘肃境内保存着战国、秦、汉、明时期的长城4500公里,是中国历代长城的露天博物馆。武威出土的东汉铜奔马轰动国内外,是中国旅游标志。甘肃出土简牍6万多枚,尤以汉简而闻名世界。甘肃是中国革命的发生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份、陕甘宁边区所在地,革命文物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甘肃的雪山冰川、大漠戈壁、草原游牧、雅丹地貌、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黄河风情等,都是特色独具的自然景观。甘肃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节会、艺术品独具特色,有57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甘肃花儿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甘肃文化省情的战略定位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要努力建设工业强省、文化大省和生态文明省,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和物流业,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甘肃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要实施符合自身优势的文化资源开发战略,实施文化大省建设战略、文化产业战略、文化旅游先导战略、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品牌推进战略、体制机制创新战略等六大战略,将文化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和社会资源,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一、实施文化大省建设战略
实施文化大省建设战略,就是要使文化大省建设成为中华民族重要资源宝库开发的首要任务,与工业强省、生态文明省并重,成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定位。文化大省建设所指的文化属大文化范畴,既要发展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也要发展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要提升文化软实力,营造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促进工业强省、生态文明省建设和民族团结、繁荣发展进程,加快甘肃经济社会发展。
与政治、经济、社会相对应的文化,既属于精神生产领域,又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在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当今时代,文化本身又是经济,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经济发展要不断增加文化内涵,才能持续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呈一体化趋势。因此,日本学者日下公人认为,未来的产业分为文化、产业两个部分。文化发展的目的,就是打造经济新景观。文化产业的目的就是创造一种文化符号,然后销售这种文化和文化符号。日下公人从经济学理论出发,对文化产业所做的这种定义和阐释,既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也体现了哲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结合。这种结合在21世纪发生了新的变化,文化不仅与经济结合,而且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种变化在经济领域中最显著的标志,则是文化产业化以后的产业文化化。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世界趋势,引起文化、经济领域的转型,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甘肃文化大省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都属于文化的范畴。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同时也包括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从广义的文化看,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从狭义的文化看,包括科技、教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文化遗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文化行业分类上,将狭义文化所涉及的部门称大文化,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部门业务总和称为中文化,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部门各自业务称为小文化。由于文化包括的行业较多,我国以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区分,有利于行业指导,同时有利于在文化体制改革中进行资源整合。甘肃文化大省建设,属大文化范畴、中文化定位、小文化分工。
哲学社会科学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人文引领方向,科学推动发展。从和平与发展的世界趋势看,我国处于战略机遇期。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需要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参考,要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来提供。在开发甘肃文化资源宝库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既致力于回答文化大省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注重重大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建设文化大省建设的智力库,不断提高理论思维水平,使文化大省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同时也要研究文化资源开发的重大战略和基本政策问题,为文化资源开发提供战略思路、策略原则、理论启示和知识支撑。
文学艺术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线,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语境中,又是重要的资源和行业。文学反映生活的本质,反思历史,分析现实,思考未来,是文化发展的文本和基础。戏剧、音乐、美术,提高人的审美水平,是演艺业发展的主要门类。文化遗产是历史的积淀,当今文化创新的元素,文化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是重要的宣传舆论工具、现代传媒的主要行业,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行业。旅游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旅游是重要的文化产业行业。甘肃建设文化大省,文化产业是突破口。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文化旅游业是突破口。要根据文化大省建设的目标任务,统筹规划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发展,合理分工,克服地区、行业、部门的所有制障碍,推动文化大省建设科学发展。
党的十六大将文化建设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学界称为文化建设的两大分野。根据甘肃文化大省建设范畴和定位,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就是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主要内容。在甘肃文化大省建设中,要处理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文化事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二者是相互联系和互相转化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是以产品取胜的,只是投入与产出的方式不同。要摒弃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立、割裂的观念,注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区分与融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积极互动中健康发展。特别是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克服公益性与经营性割裂、对立的观念,以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为标准划分国有文化单位,以改革为动力推动文化大省建设。
二、实施文化产业战略
截至目前,甘肃共有文化产业机构4902个,其中民营文化产业机构2200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32615人,民营文化产业机构从业人员12153人;2010年甘肃生产总值3400亿元,文化产业产值50亿元,占1.29%。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所占比重5%,要达到170亿元,并且随着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增长,这是一个巨大的跨越。坚持文化产业战略,要以兰州为中心,天水、酒嘉(酒泉、嘉峪关)为副中心,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东、中、西三大板块联动,可以概括为“三心一带三板块”。“三心”,就是把兰州、天水、酒嘉建成甘肃文化产业创意、推介、研发、生产、营销中心。“一带”,就是把东西横穿甘肃境内16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南北区域建成文化产业发展地带。“三板块”,发展以天水为中心的东南板块,包括陇南、平凉、庆阳;以兰州为中心的中南板块,包括定西、白银、临夏、甘南;以酒嘉(酒泉、嘉峪关)为中心的河西板块,包括武威、张掖、金昌。根据不同文化类型,采取差异化开发,三大板块联动,要树立“做大一带、凸显三心、做强三板块”的目标,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发展以兰州为中心的中南板块,推动定西、白银、临夏、甘南文化产业发展。兰州要开发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文化、现代文化,塑造“丝路山水名城,黄河水车之都”城市形象,着力文化产业项目开发和文化企业发展项目,以营利性和非营利为标准划分国有文化单位,以转企改制为中心深化国有文化单位体制改革,重塑市场主体,扶持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文化旅游业为突破口,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业、出版业、发行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演艺业、娱乐业、文化会展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等文化产业,使兰州成为名副其实的甘肃文化产业中心。
定西、白银、临夏,以彩陶文化、黄河文化为特色,甘肃是彩陶之乡,有马家窑、马厂、半山文化类型,齐家、辛店、寺洼、沙井、四坝文化类型,还有中原仰韶文化类型,定西市临洮县是甘肃彩陶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类型的发现地和命名地。黄河经甘南、临夏、兰州、白银流入宁夏。甘南、临夏二州,是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草原文化生态地,打造自然、宗教、草原文化景观产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形成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开发甘南藏族舞、甘南藏族民歌、藏传佛教音乐、河州花儿、莲华山花儿、洮岷花儿资源,全力打造甘南、临夏民族民间演艺产品,推向旅游和国内外市场。要全力包装,以产业形式运作藏传佛教法会、伊斯兰教俗、临夏花儿会、甘南浪山节等民族民间节会,生产多种文化产品,发展文化会展业。借助兰渝铁路、兰成铁路、夏河机场,把定西、白银、甘南、临夏建成甘肃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的重要节点。
发展以天水为中心的东南板块,推动陇南、平凉、庆阳文化产业发展。天水要保护利用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三国文化、麦积山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影视、演艺娱乐、会展等产业。陇南重点开发境内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生态文化资源,借助兰渝、兰成铁路,支线机场的开通,凸显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优势,使陇南成为甘肃文化产业东南板块的重要区域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的重要节点。平凉市重点开发崆峒道源文化、静宁三成纪文化、泾川西王母文化、灵台皇甫谧文化、生态文化,打造崆峒道教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谧文化、生态文化品牌,使平凉成为甘肃文化产业东南板块的重要区域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重要节点。
庆阳市充分发挥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作用,保护利用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革命文化、自然景观资源,打造中华民族发祥地、先周文化发源地、中国革命发生地、非物质文化生态地、黄土高原景观地品牌,加大项目创意、推介、开发和资金引进力度,强化人才核心资源,把庆阳建成甘肃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和西部文化产业的特色区域,形成对陕、甘、宁文化产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支线机场、高速公路、铁路为支撑,凸显庆阳的区位优势,与陕西、宁夏、平凉联为一体,使庆阳成为甘肃文化产业东南板块的重要区域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的重要节点。
发展以酒嘉(酒泉、嘉峪关)为中心的河西板块,推动武威、张掖、金昌文化产业发展。酒泉、嘉峪关要保护利用敦煌文化,长城文化,古遗址、古墓葬文化,航天、工业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影视、会展、动漫等产业,使敦煌、嘉峪关、酒泉成为文化旅游名城。
千里河西走廊,是中西文化交融区域,也是天然的文化旅游区。武威、金昌要整合文化资源,开发历史文化、沙漠、工业文化旅游产品,张掖打造“半城芦苇半城塔”的整体文化旅游景观,形成以酒泉、嘉峪关为中心,五市一体的河西文化旅游区,成为甘肃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的西端板块。酒泉还要强化对“航天科技文化”资源的开发,使东风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为我省河西又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爱国主义及国防教育基地。
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丝绸之路东西横贯甘肃,作为汉唐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要开发敦煌佛教文化、丝绸之路文化、长城文化、西夏文化,以及汉唐边塞文化、五凉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大漠戈壁、草原游牧、雪山冰川、雅丹地貌、丹霞地貌、绿洲湿地、生态农业、镍都钢城资源,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武威、张掖、敦煌资源,把东西横穿甘肃境内16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南北区域建成文化产业发展地带,以丝绸之路为经,以沿线南北地区为纬,整合、配置、开发境内所有的文化资源,通过“三心”、“三板块”,以点连线,建设文化产品丰富、旅游特色鲜明的丝绸之路甘肃文化产业带,凸显丝绸之路甘肃黄金段特色。
回顾2003年以来,国际国内关注丝绸之路的重大事件,一是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甘肃有11处古迹遗址入选预备名录;二是国家旅游局启动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区建设,作为重点线路向全世界推介;三是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国家推出12条黄金旅游线,丝绸之路线路名列榜首。作为丝绸之路甘肃黄金段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无疑是龙头产业。人们常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有道理的。其实,文化产业包括了文化旅游业。在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包括旅游文化服务、旅行社、风景名胜区管理、公园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动物观赏服务、植物观赏服务)、其他游览景区管理,属文化产业外围层。《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讲的是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但对于经济欠发达、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甘肃,必须从文化旅游业起步,文化与旅游结合,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传播文化,这已经为云南、四川、陕西等省的文化产业发展实践所证明。因此,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首先是文化旅游产业带。
三、实施文化旅游先导战略
甘肃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族民间文化,开发利用的首选形式是文化旅游。要以文化旅游为先导,出版发行、影视动漫、娱乐演艺为重点,兼及印刷复制业、广告会展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旅游业:文化旅游业是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已是最具经济增长潜力的产业,所依托的是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甘肃旅游的形态是文化旅游。由于文化与旅游的行政分割,造成规划、开发和资金的分离,体制障碍造成甘肃旅游发展缓慢。如何改变这种劣势,需要认真研究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优先开发高端产品。甘肃的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特别是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备选项目,甘肃文物的石窟、彩陶、汉简、长城、古遗址五大优势项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项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可利用项目,文化名山项目,黄河旅游项目,自然景观,即雅丹、丹霞、喀斯特地貌,大漠戈壁,草原游牧,冰川雪山项目,都缺乏适合旅游业发展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要把旅游作为甘肃文化产业的先导产业,使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开发、交通建设适应旅游发展的要求,优先开发甘肃旅游高端产品,塑造甘肃旅游形象,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
二是实施板块式开发模式。鉴于甘肃东西狭长的地理条件,以市(州)行政区划为单位进行板块式开发,以板块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区,如由天水、陇南、平凉、庆阳组成的东部文化旅游区,由兰州、定西、白银、临夏、甘南组成的中南部文化旅游区,由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组成的西部文化旅游区,凸显“精品丝路,多彩甘肃”的旅游整体特色。
三是打开交通瓶颈。随着国道、省道、县乡公路网建设,兰渝、兰成、西平等铁路建设,天水、陇南、甘南、金昌、庆阳、嘉峪关等支线机场的开通,以及兰州、敦煌机场运力的提高,甘肃旅游交通困境将得以改善,但我们还要立足于衔接配套、服务于旅游发展,重点打通“断头路”、全力消除“飞尘路”、积极铺设“文化路”,使游客一到甘肃就享受到文化之旅的快乐和文明之路的温馨。
四是丰富文化内涵。旅游的本质是文化的异质性和互动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化和多样化及心身的宁静,现代旅游已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体验旅游过渡,要使游客感受异质的文化,就要加大文化产品与旅游产品的整合力度,提升文化内涵,将文化与旅游水乳交融,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实现双赢。甘肃有适应于旅游的特色文化产品,但风行国内外的旅游演出、景区民俗风情表演、艺术品和土特产的规模销售,却是甘肃旅游的薄弱环节。利用甘肃的文化、自然、气候资源,开发文化、休闲、体验旅游项目,发展休闲旅游和体验旅游,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充分营销旅游产品,促进甘肃旅游升级和效益提升。
五是组建甘肃旅游集团。以资本为纽带组建甘肃旅游集团,整合甘肃旅行社资源,开发营销旅游产品,提高甘肃旅游整体效益。
黄河文化旅游: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经甘肃900多公里的区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留下丰富的文化资源,保护开发这些资源,塑造黄河文化品牌,发展区域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广阔的黄河文化旅游,对于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甘肃段修建了青海龙羊峡、李家峡,甘肃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小峡、大峡、乌金峡等大中型水电站,黄河水库和两岸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了黄河文化旅游热线,显示出极具潜力的经济增长优势。
甘肃致力于黄河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取得一定的成效。地处天下黄河第一弯的玛曲县,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举办文化旅游节会,营销文化旅游产品,带动了甘南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地处丝绸之路黄河临津渡口的甘肃永靖县,依托丰富的黄河文化旅游资源,坚持打黄河文化牌,走旅游兴县路。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高原古城、丝绸之路重镇兰州,开发40公里黄河风情线,众多景点围绕黄河文化、丝绸之路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展开,突出山水兰州、绿色兰州、文化兰州特色。
甘肃规划开发黄河文化旅游和水运资源,编制《甘肃省水路交通“十二五”规划》及《甘肃省综合交通枢纽“十二五”发展规划》(水运部分),力争到2015年,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165公里。实施兰州以下小峡、大峡、乌金峡水电站升船机过坝复航工程和一个“航电结合”水电枢纽工程,实现兰州至靖远、兰州至宁夏同行货运船舶。重点实施黄河白银龙湾至五佛航运工程、黄河甘南白河口至阿万仓航运工程、黄河八盘峡库区航运工程,黄河大河家至寺沟峡航运工程、黄河五佛至南长滩航运工程、黄河玛曲县城至阿格托航运工程、黄河兰州段钟家河桥至小峡电站航道提级改造工程。完成建成兰州、白银、刘家峡、临夏四大内河港口,形成港口布局骨架体系,在兰州港、白银港建设货运泊位和货场,形成货运枢纽港能力。
黄河水运的开通,预示着以兰州八盘峡水库为起点,经市区四十公里黄河风情线、小峡水库、什川万亩梨园、大峡水库、青城古镇、乌金峡水库、靖远、黄河石林、红山峡、黑山峡黄河文化旅游线路随之开通。开发甘肃黄河段两岸的文化旅游资源,形成黄河文化、丝绸之路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自然遗产、生态文明、城市文明系列文化旅游产品,满足休闲旅游需求,将成为文化产业和交通运输新的经济增长点。
出版发行业:推动甘肃出版发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从主要依赖区域性市场向综合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转变。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实力的出版企业集团,打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出版品牌。甘肃出版发行企业要以促进集团化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进一步做大做强读者出版集团和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开发《读者》产业链和数字出版等新的出版业态,扩展选题领域,推出畅销和品牌出版产品,开展版权贸易,加快上市融资。组建甘肃新华发行集团,建设甘肃发行印刷物流园区,加快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加快民营出版工作室和发行业发展,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出版、发行、版权贸易整体效益。
演艺娱乐业:以整合资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措施,以转企改制为中心,完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以建立面向市场的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所和演出中介机构为重点,组建甘肃演艺集团,提高原创力,创新生产方式和演出方式,以资本为纽带建立国内外演出院线,使甘肃演艺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鼓励社会、民营资本参与甘肃国有艺术表演院团股份制改造,鼓励甘肃国有艺术表演院团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利用敦煌文化、丝绸之路、多民族的题材资源,促进戏剧文学创作、历史文化研究、小说和影视创作资源的结合,拓宽戏剧文学题材领域。以集约化方式进行演出产品的创作和生产,根据国内外演出市场需要,吸收新的艺术元素,打造高端演出产品。研究和细分市场,研究和运用不同营销方式,推广商业、旅游演出产品,拓展演出空间,走向省内外、国内外市场,提高演出效益。要积极发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项目,引进和生产数字娱乐产品,不断提高文化娱乐的科技水平。
值得强调的是,旅游演出成为文化与旅游结合,开拓演出市场的重要形式。从剧场定点演出,发展到山水实景演出、景点小型演出,形成旅游演出的三大系列。要充实以旅游演出为代表的文化内容,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取得双赢效果。艺术品开发,推进一级市场画廊和二级市场艺术品拍卖的发展,开发民族民间艺术品。
演艺业发展,企业主体是体制保证。借鉴国内外演艺业发展的经验,坚持以转企改制为中心,以振兴演艺业为目标,将舞台艺术生产从得奖取向转变为市场取向,打造演艺市场品牌产品,重塑市场主体,使演艺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应以优秀演艺产品为载体,着力上下游产品的创意生产,形成演艺产业链,提高经济附加值,使演艺业成为甘肃文化产业的重点行业之一。
影视制作业:发展甘肃影视内容产业,提升电视剧、非新闻类电视节目和电影、动画片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发展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以甘肃广播电影电视总台体制改革为重点,提高创意、策划水平,打造有市场前景的品牌栏目,拓展甘肃广播、电影、电视、网站的发展空间。扶持民营影视公司发展,利用甘肃自然和人文资源条件,发展与文化旅游结合的影视基地,支持影视文学创作,作为影视制作业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加强甘肃文化资源研究和文学艺术、影视剧创作和生产,推进制播分离。壮大影视内容产业,支持民营影视企业发展,推进制播融合。抓住数字电影发展机遇,推动市(州)数字电影城建设。
文化创意、印刷复制、会展、广告、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文化创意业是文化产业十大行业(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之首。文化创意不仅涵盖文化产业各行业,而且涵盖第一、二、三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使文化产业自身提升品位、扩大影响、产生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而且为促进整个经济社会整体上台阶、提品位发挥重要作用。所谓文化软实力首要的是文化创意的水平和实力。要提高文化创意水平,丰富文化内容,使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产业发展充满智慧和原创力,突出文化差异性和垄断性,成为品牌产品和品牌行业。要发展创意农业、创意工业、创意第三产业,使各个产业的文化内涵普遍得以丰富,并使之成为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其他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要鼓励发展创意工作室、创意企业,使之成为文化产业的原创主体。
甘肃印刷复制业以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和光盘复制业,建成若干各具特色、技术先进的印刷复制基地。以组建甘肃印刷集团和建设甘肃印刷发行物流园区为重点,整合兰州新华厂、甘肃新华厂、天水新华厂,组建甘肃印刷集团,提升甘肃印刷复制业科技水平和经济效益。
甘肃广告业要开阔视野、提高品位,要更好地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积极促进广告业的健康发展,努力扩大广告产业规模,提高媒体广告的公信力,广告营业总额有较快增长。
甘肃文化会展业要发展各类综合、专业文化会展,扶持民营文化会展公司,以甘肃会展中心为依托,运用市场机制、产业手段,将甘肃文化、旅游重点会展办成国际性节会。继续办好市、州文化旅游节会,甘肃文物对外展览,甘肃文化国内外推介展览。利用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全面推介甘肃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引进战略投资者。利用甘肃文化、能源、气候条件,吸引全国会议、展览,使文化会展业成为促进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甘肃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要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加快发展动漫产业,提高动漫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积极发展网络文化产业,鼓励扶持原创性的、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拓展网络文化发展空间。引进国内外动漫企业,扶持甘肃民营动漫企业,开发甘肃动漫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
四、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
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甘肃文化产业项目包括依托资源开发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也包括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动漫游戏、广告产业项目。文化产业项目开发是甘肃文化产业的弱项,要把项目开发作为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利用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坚持文化产业适度优先发展,注重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
以兰州为中心的陇中南板块,兰州要开发文化创意产业园、兰州黄河文化旅游区、白塔山—九州台文化产业区、大兰山文化旅游景区、简牍博物馆、旅游集散地、旅游演出等项目。定西重点开发通渭温泉书画城、临洮马家窑彩陶文化博览园、陇西李氏文化旅游区项目。白银要着力建设好新天地文化一条街、工业旅游、黄河文化旅游项目。临夏要开发民族文化产业园、松鸣岩—莲花山花儿旅游区、东公馆—蝴蝶楼—大拱北文化旅游区。甘南要开发拉卜楞寺—桑科草原文化旅游区、郎木寺文化旅游景区。
以天水为中心的东南板块,天水要开发中华伏羲文化城、麦积山汉唐陶艺博览园、秦安大地湾文化旅游区、中华5000年生态文化谷、卦台山人文名胜旅游园区、百里石窟艺术长廊、秦安县女娲宫—三国街亭古战场旅游区、马家源遗址保护开发、甘谷县大像山古镇、秦安上关明清古镇、武山县滩歌古镇、旅游演出等项目。平凉要开发崆峒山文化旅游区、泾川文化旅游区、关山休闲旅游区、灵台文化旅游区、葫芦河流域农业生态旅游区,开发莲花台景区、云崖寺景区、五龙山—唐帽山景区、静宁大地滩生态农业观光园、泾川温泉养生度假区、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庄浪县梯田化标志地、中华节庆文化产业园、旅游演出等项目。庆阳开发陇东民俗文化产业园,古代遗址、先周文化、黄土高原景观、革命文化项目。陇南开发武都万象洞、宕昌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宕昌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康县阳坝亚热带生态旅游风景区、成县鸡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成县西狭颂风景区、徽县三滩自然风景区、两当云屏三峡自然风景区、礼县先秦西垂陵园及西垂博物馆景区。
以酒嘉(酒泉、嘉峪关)为中心的河西板块,酒泉开发文化产业园区、锁阳城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形成西汉胜迹—文化产业园区—桥湾—锁阳城—榆林窟文化旅游线。嘉峪关开发新城魏晋墓群、讨赖河文化生态旅游区、紫轩葡萄庄园项目。武威开发百塔寺,整合文庙、西夏博物馆、大云寺、鸠摩罗什寺塔、雷台汉墓(铜奔马)文化旅游。金昌开发骊靬罗马城、工业旅游项目。张掖开发半城芦苇半城塔、丹霞地貌、马蹄寺石窟群、骆驼城、红军西路军项目。
此外,甘肃文化旅游节会、甘肃印刷发行物流园,旅游、影视、动漫、演艺、出版、印刷、文化投资企业发展,也是重要项目。
五、实施文化品牌推进战略
发挥甘肃特有的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优势,突出地域特色,精心策划系列文化活动,打造强势文化产业品牌。
文化旅游品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扩大甘肃文化的影响,提升甘肃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打造甘肃文化旅游品牌,要抓住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机遇,有效保护利用甘肃列入备选项目的麦积山石窟、水帘洞石窟群、炳灵寺石窟、玉门关、锁阳城遗址及墓群、骆驼城遗址及墓群、果园—新城墓群、张掖大佛寺、马蹄寺石窟群(金塔寺、千佛洞)、榆林窟、悬泉置遗址,使之成为著名的文化旅游产品、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目前,要以“丝绸之路甘肃段申遗十大景观”为品牌合力推出。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区的机遇,把兰州、天水、酒泉和嘉峪关建设成为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加大丝绸之路甘肃黄金段沿线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使之成为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线的重要区段。打造黄河甘肃段文化旅游线路,开发沿岸文化旅游产品,使之成为重要的甘肃文化旅游线路。打造兰州—临洮—临夏—甘南的彩陶文化、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草原风光文化旅游线路。打造兰州—定西—平凉—庆阳的书画艺术、石窟艺术、民间文化、崆峒道教文化、先周文化、革命文化、黄土高原景观线路。打造兰州—临夏—岷县—宕昌—迭部—若尔盖和兰州—定西—会宁—静宁—六盘山两条红色旅游精品线。
要通过一系列产品、品牌活动和措施,强力支撑甘肃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一是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二是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三是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四是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引导文化旅游产品开展品牌化经营。五是鼓励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设立连锁网吧、游戏游艺场所。六是举办文化旅游项目推介洽谈会,推动文化旅游企业开展合作。七是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八是加强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推广。九是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人才。十是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
出版品牌:打造出版品牌,要以集团化发展为突破口,调整结构,培育和重塑市场主体。在读者出版集团、甘肃日报报业集团、新华发行集团基础上,组建甘肃新华印刷集团,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产,形成规模,壮大实力,重塑市场主体。
打造出版品牌,要大力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切实推动图书、报纸、期刊和音像电子出版物跨媒体经营,把扶持民营工作室作为甘肃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动出版物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破除行业和地区壁垒,吸收社会资本、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出版物总发行和批发领域,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购销渠道共同发展的局面。
打造出版品牌,要深化国有出版、发行和印刷企业改革。国有出版、发行、印刷企业要加快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成为新型的市场竞争主体。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造,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提高国有资本的使用效益和控制力。加快结构调整。坚持集约化专业化并举、大中小出版单位合理布局的要求,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着力提高出版产业集中度和扩大产品多样性,努力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良好的出版环境。加快推进集团化建设,运用市场机制,以资产和业务为纽带,实行联合、重组、兼并,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出版骨干单位和企业集团,有条件的可组建跨地区、多媒体的大型企业集团。积极推进专业集团建设,支持有潜力的中小型出版单位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市场优势、规模优势的专业集团。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出版物市场体系。从生产要素市场入手,通过以资产为纽带的兼并、联合、重组,通过多媒体经营和跨地区发展,通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切实改变目前出版物市场存在的条块分割、地方保护、市场封锁、重复建设等突出问题,促进出版物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努力推进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读者出版集团作为甘肃出版业的龙头企业,要着力构建产业链,开发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拓展动漫等产业领域,扩大版权贸易,通过上市融资,打造出版品牌企业。
影视品牌:甘肃拥有丰富的、具有垄断性质的影视资源,这里古代文化资源博大精深,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多彩,革命文化资源光辉灿烂,现代文化资源五彩缤纷,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汇的独特地貌,文化名山荟萃,集江河源头、大漠戈壁、草原游牧于一体,丰厚的文化资源,神奇的自然景观,是影视制作业发展的天然沃土。打造甘肃影视品牌,需要研究、梳理、整合自然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生产影视系列产品。
打造甘肃影视品牌,需要深化体制改革,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业整合,以资本为纽带进行组织机构整合,建立影视集团,通过横向联合,统筹规划,发展影视制作业。鼓励兴办各种形式的影视机构,延长产业链。放宽市场准入,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影视制作业领域。培育影视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利用高新科学技术,提升影视制作水平,实施影视资源向数字媒体转移,为组合多种产品搭建平台。
打造甘肃影视品牌,需要依托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建设影视基地。要借鉴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的经验,保护利用甘肃影视拍摄资源。甘肃拍摄过影视的地方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利用,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甘肃还有许多地方适宜拍摄影视剧,需要引进拍摄项目,打造产业链。
打造甘肃影视品牌,需要丰富的内容来支撑,对甘肃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研究、梳理、整合,生产系列产品。甘肃自然景观资源,可以制作自然景观系列、文化名山系列影视产品。绵延1600公里的丝绸之路两侧,保存着众多的古代佛教石窟,可以制作甘肃石窟艺术系列影视产品。彩陶、简牍、长城,是甘肃优势文化资源,可以制作彩陶文化系列、简牍文化系列、长城文化系列影视产品。甘肃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遗址、古墓葬星罗棋布,可以制作古遗址系列、古墓葬系列影视产品。甘肃古代建筑、古代碑刻,作为珍贵的文化遗存,可以制作古代建筑系列、古代碑刻系列影视产品。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可以制作民族民间文学系列、音乐系列、舞蹈系列、戏曲系列、艺术品系列和民族民间节会系列影视产品。革命文化、现代文化资源,可以制作多种系列影视产品。众多的系列影视产品,无论作为文化的保存,电视播放节目,网络内容,还是市场销售产品,都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制作保存,为多种文化产品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演艺品牌:甘肃开发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革命文化、当代文化资源,形成演出产品和艺术品两个品牌系列产品。演出产品以“敦煌、丝路、多民族”为特色,敦煌舞蹈、杂技、民族民间歌舞创造了良好的市场业绩。艺术品致力于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香包、唐卡、夜光杯、砖雕等成为品牌产品。
打造甘肃演出品牌,在坚持“敦煌、丝路、多民族”总体特色的基础上,需要认真研究敦煌文化、丝绸之路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与生产演出产品的切入关系,特别要从甘肃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节会中获得灵感、素材和创新元素,这是能否产生品牌产品的重要因素。要重视戏剧文学创作,注重与小说、报告文学、影视、新文化业态的巧妙整合,注重与敦煌文化、丝绸之路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成果的深度契合,注重演出产品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注重演出院线建设,不断创新演出产品业态,凸显甘肃特色,在国内外市场中取得良好的演出效益。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的过程中,庆阳香包、刺绣、皮影制作,兰州太平鼓、黄河水车、刻葫芦,甘南唐卡、藏族舞蹈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产业化保护领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庆阳市香包特色文化产业群进入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行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成为甘肃文化品牌。
六、实施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战略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强文化企业,健全文化市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打造中华民族重要文化资源宝库开发主体,构建营造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科技的发展模式。
以做强文化企业主体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着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文化交流体制和机制。实行政府推动和企业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成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主体。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合理配置文化资源,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解决国有文化资产结构失衡、效益不高、闲置浪费问题,科学规划和配置公益性文化事业资源、报刊及广播电视资源,促进文化资源配置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要大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和建设一批出版、电子音像、影视和动漫制作、演艺、会展、文化产品分销等产业基地。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和鼓励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鼓励同一地区的媒体下属经营性公司之间互相参股。支持中小型文化单位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群。要大力推进文化领域所有制结构调整,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升级,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以引进资金和开发模式为目的引进创意智力团队。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培养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文化资源丰富,保护开发不够,缺乏创意智力、资金和开发团队,是甘肃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西部省份,都是制定有吸引力的文化产业政策,引进资金、创意智力、开发模式和开发团队,对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推动省域文化产业发展。云南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快速发展,除文化战略支撑外,主要是引进了资金、创意智力、开发模式和开发团队,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成文化、旅游产品,设计适合当地实际的营销模式,实现了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在西部省份,不仅实现了以文化促经济,文化、经济协调发展,而且率先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旅游超前发展的路子,为西部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树立了典范。
以发展要素市场为重点培育文化市场。要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培育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加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大力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要完善现代流通体制,深化国有发行企业改革,打破按行政级次、行政区划分配文化产品的旧体制,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要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推行知识产权代理、市场开发、市场调查、信息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构建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的开发模式。“文化+旅游”,就是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传播文化,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双赢的效果。“文化+科技”,就是文化借科技手段体现时代性,科技借文化实现大众化,科技与文化共同体现文化产业的创造性。当今时代,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并得以广泛应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日益深刻地调整着文化生产、传播以及消费格局。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日益成为文化发展的自觉选择。“文化+金融”,就是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问题,发挥“四两拨千斤”的独特作用。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将其作为引导资金,推介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而且更重要的是使金融业与文化产业共同提升投入回报盘活软实力。二是放宽市场准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三是建立文化产业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开发。四是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进行文化产业开发投资。五是支持骨干文化企业上市融资,谋求更大发展。
总之,甘肃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需要我们认真深入地摸清“库底”,积极慎重地制定好“宝库”开发战略,扎实稳妥地推进“库区”开发,逐步扩大“库容”,要以文化大省建设为开发平台,以文化产业为强力支撑,以文化旅游业为突破口,以品牌推进提升竞争力,以重大项目为推进载体,以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保证,有效推进文化大省建设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