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历摘要
章××,女性,45岁。
患者因肌肉疼痛、无力2年半、心悸并逐渐加重1年半于2005年5月住院。
2004年2月因肌肉疼痛,乏力1年半,心悸并逐渐加重4个月,在外院住院,当时ECG示室性期前收缩,呈二三联律,短阵室速。CK 758U/L,CK-MB 81U/L,肌钙蛋白0.05ng/ml,诊断为“亚急性心肌炎”经保护心肌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好转出院。
2005年5月因肌无力明显,下蹲及站起均困难,伴有心悸入我院。化验:ANA 1∶10 000(+),ds-DNA(-),ENA(-),CK 661U/L,CK-MB 501U/L,LDH 546U/L,肌电图显示:左股四头肌,左三角肌示肌源性损害(活动期)。ECG示前侧壁、前壁异常Q波。经白芍总苷及泼尼松30mg/d口服及抗心律失常药症状改善出院。诊断为多发性肌炎及心肌炎,出院后泼尼松未坚持服用。
2005年12月经常有发作性头晕,ECG示频繁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及慢、快综合征,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脏CT示左心室壁、心内膜下心肌广泛性低密度,提示心内膜下心肌损害。于2006-01-18因发作性头晕发作频繁,置入永久性起搏器,此后,没有头晕发作。
2006年6月因持续性房颤及胸闷、气短,再次住院,当时ESR 70mm/1h,AST 64U/L,CK 1 609U/L,CK-MB 106U/L,α-HBD 471U/L,ANA 1∶1 000,ECG示心房纤颤。经泼尼松45mg/d及MTX每周7.5mg口服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肌痛、无力均好转。门诊随诊。
至2007年9月,泼尼松逐渐减量,2007年1月减至10mg/d,2007年6月以来用5mg/d维持,MTX已服用15个月。病情较稳定,心律齐,心率55~60/min,但仍有肌乏力,大腿肌肉有不定位疼痛及“肿胀感”继续服用阿司匹林及美托洛尔。2007年7月加雷公藤60mg/d间断服利尿药及NSAID。2007年7月查CK 223U/L,CK-MB 5.70U/L。
2.讨论
(1)患者肌痛,乏力,有CK,CK-MB,LDHα-HBD,AST等多项肌酶增高。ANA明显增高[1∶1 000~1∶10 000(+)]。肌电图示股四头肌,左三角肌有肌源性损害,临床上符合多发性肌炎(PM)的诊断。
(2)反复出现多种心律失常,包括室早(二三联律)、短阵室速、房性期前收缩、心房纤颤及病窦等,心脏彩超及心脏CT均提示心肌广泛受损,2006年1月终因心源性脑缺血频发发生而置入永久性的心脏起搏器,符合心肌炎的诊断。患者同时具有多发性肌炎及心肌炎,严重心律失常,病史提示多发性肌炎的症状出现是在2002年冬季,而心肌炎症状约在2003年冬季。多发性肌炎在心肌炎之前发生。
(3)多发性肌炎是弥漫性系统性结缔组织病的一种,可累及多个脏器。50%PM患者心脏受累,主要为心肌炎与心包炎;心内膜炎及心肌梗死少见。患者可出现心悸、气短、胸闷、心前区不适,呼吸困难等。在心肌炎病例中常有心律不齐、传导阻滞。晚期出现的严重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是P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心肌炎及心律失常发生在多发性肌炎之后,其临床表现完全符合PM引起的损害。
(4)本患者因心脏症状突出,长期接受保护心肌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而对肌痛,乏力症状重视不够,系统的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药的应用均较晚。而且未能坚持服用致使病情反复。PM病例一旦确诊,在治疗上应及时,首选糖皮质激素,开始应用剂量应较大,疗程要长,维持时间不能少于1~2年或应更长。免疫抑制药对重症患者应及时加用,以防止严重心脑并发症的发生及加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