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历摘要
牛××,男性,31岁。
患者因反复发作心区疼痛5年,1月余加重,于2001年7月住院。
患者于1996年3月持续性心前区剧痛,经药物治疗缓解,1996年11月再次的发作,经冠脉造影诊为左前降支冠状阻塞引起急性前壁、前间壁心梗,接受了PTCA治疗。1998年再次发作又行PTCA及支架的置入术,症状缓解。但半年后疼痛再发。于2000年8月因术后冠脉再狭窄第3次接受PTCA术。但2001年5月心前区疼痛又发作且症状逐渐加重。于2001年8月冠脉造影显示LAD 100%闭塞,第4次行PTCA及放射治疗。心前区痛缓解。追问病史在15岁时曾反复哮喘发作持续2~3个月,19岁时经常出现腓肠肌剧烈疼痛伴间歇性跛行,25岁时出现过敏性鼻炎并反复出现皮疹及雷诺现象。26岁发现“无脉症”,双侧桡动脉反复消失及出现交替左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曾做皮肤活检,病理诊断为荨麻疹性血管炎,血管壁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入院后血象:WBC 10.5×109/L,N 0.45,L 0.26,ESO 0.22~0.27,EWBC (1.72~2.81)×109/L,Hb 165g/L,PLT 189×109/L。免疫检查:IgG 12.78g/L,IgA 1.43g/L,IgM 0.485g/L,IgE 11.13~12.37g/L(正常值0~1.5g/L),C3,C4值正常,ASO 66U,RF<11U,CRP 3mg/L,ANA 1∶40(+),ENA抗体(-),肝功正常,HBsAb(+),HBc-IgG(+)。
诊断:①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②陈旧性心肌梗死。
患者第4次PTCA后,于2001年8月开始激素治疗,先给予泼尼龙120mg/d,3d后改为泼尼松60mg/d及硫唑嘌呤100mg/d,症状逐渐缓解。半年后,嗜酸性粒细胞一度降至正常,IgE降至2.3g/L,门诊随诊5年,泼尼松逐渐减量至5~10mg/d维持,先后用硫唑嘌呤50~100mg/d及甲氨蝶呤每周7.5~10mg,偶有心前区轻度疼痛,无哮喘及肌肉、关节疼痛,但手掌及双手指时有充血,红斑,在泼尼松减量后多次查嗜酸性粒细胞及IgE定量均有增高,但有波动性,与激素用量相关。曾于3年前查ANCA(-)(病情稳定期),2003年恢复正常工作并已结婚育子。
2.讨论
(1)根据患者先后出现哮喘、腓肠肌剧痛伴间歇性跛行,曾出现过敏性鼻炎、皮疹、雷诺现象及无脉症。尤其自1996年以来4次因冠状动脉阻塞接受PTCA并置入支架1次。多次查IgE及ESO均明显增高,病理活检有血管炎表现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因此,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的诊断成立。
(2)根据ACR1990标准,本患者在6项标准中仅符合第1、2及第6条诊断CSS尚有欠缺,说明该标准不够严密,有一定局限性。提示临床医师应灵活掌握已有的诊断标准,不能拘泥于条条框框,以免延误诊断。
(3)本患者多次出现冠状动脉阻塞引起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是本病损害的主要靶器官,冠状动脉阻塞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年轻患者,又无引起冠状动脉硬化的易发因素,尤其反复出现阻塞者,必须警惕本病及其他系统性血管炎的诊断。本患者4次接受PTCA,直至第4次术后才开始激素疗法,说明对血管炎的认识不足及对风湿病诊断知识普及的重要性。
(4)本患者以“心前区疼痛”就诊,每次均急诊入院,病史询问不详,直至第4次PTCA后疑及本病,进一步追问病史了解到曾于数年前哮喘、腓肠肌剧痛、皮疹、过敏性鼻炎等表现。说明询问病史对疾病诊断的重要。
(5)本病经合理治疗可获较好的治疗效果,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本患者心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未有其他脏器损害,但由于本病的病因不清,所引起的变态反应不易清除,尚难彻底治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