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历摘要
吴××,女性,76岁,门诊病例(2008-3-12)。
患者在4个多月前开始左上腹隐痛,未在意,逐渐加重并累及小腹及腰背区,疼痛逐渐加重尤以夜间为著,影响睡眠。患病后食欲缺乏,消瘦,但不觉发热。大小便正常。40岁开始常有关节疼痛,以双手指为重。目前双膝关节轻度痛,有眼干及口干症状,尤以口干为著。无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
查体:面色稍苍白,表浅淋巴结不大,心肺无异征,腹软,脐左下方有深部压痛,深触诊可及较硬组织,边界不清楚。肝、脾未触及。双手手指第2、3、4远端指指关节可见黄豆大小的结节(Heberden结节),无压痛。
实验室检查:血液:WBC 6.46×109/L,HB 111g/L,PLT 368 ×109/L。尿液:蛋白质(±),RBC 0~1/HP,WBC 1~2/HP,尿糖阴性(-)。尿淀粉酶139U/L。肝功:GOP 12U/L,GPT 16U/L。球蛋白:41.8g/L,余项正常。免疫学检查:IgG17.0g/L,IgA3.96g/L,IgM1.21g/L,ASO 207U/L,RF<10U/L,CRP19.7mg/L,ANA 1∶100(+),核颗粒型。甲状腺功能正常。肾功正常。癌标记物:CEA,CA125,CA199均无增高。
辅助检查:B超:双肾,输尿管,膀胱未见。腹部MRI:①肝左叶囊肿,双肾多发囊肿。②胆囊结石。③腹膜外(双肾下部-盆腔水平)腹主动脉、髂总动脉旁见条片状T1WI减低,T2WI增强的信号影,增强后明显强化,考虑为腹膜外纤维化征象。④膀胱壁增厚。
2.讨论
本病是一种非常少见的疾病,1948年由Ormord首先报道2例,以后多为个案报道。腹膜外纤维化(RPF)病因不详,因RPF常伴有腹主动脉瘤样扩张及严重主动脉粥样硬化,而认为RPF的发病是由于有粥样硬化的动脉壁漏出不溶性炎脂引起的变态反应,有人认为是自身免疫反应的结果,也有认为可能与服用某些药物有关。RPF的病理特征是以腹主动脉下部为中心,有一细密的纤维组织条带延伸至髂总血管周围也可延伸到下腔静脉,其上缘通常在肾动脉以下。病变扩展时,可使腹膜外间隙的器官结构受包绕,双输尿管最易受累引起阻塞,可引发肾积水。纤维组织内有不同程度炎症变化,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一些嗜酸细胞浸润。输尿管被累常有组织水肿,膀胱上皮层下淋巴浸润,肌层纤维化。
PRF的诊断主要依靠症状和影像学,患者早期表现为腹痛,以下腹外侧多见。多为钝痛,常累及背部。常有厌食,消瘦,疲劳,晚期可中度发热,腹部可触及包块。进展期因输尿管狭窄可出现尿路感染及近端扩张,严重时无尿,肾盂积水。可合并高血压,肾功不全。累及门静脉、脾静脉可出现门脉高压,肠系膜淋巴受阻可出现蛋白质丢失性肠病或吸收障碍。静脉或小动脉受压可出现下肢、阴囊水肿或血栓形成。
影像学是本病诊断的关键,主要是CT及MRI的特征性改变:可见到在主动脉(主要在腹主动脉)有纤维性斑或异常软组织包块,增强扫描呈较浓的纤维组织征象。使主动脉与左腰大肌,下腔静脉与右腰大肌间角度改变。MRI在显示纤维斑块上同CT,但可显示血管流速的变化。B超常无特征性变化。
本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典型,CT及MRI有明确的腹膜外主动脉周围纤维化的表现,符合RPF的诊断。患者无腹腔肿瘤的征象,应诊为原发性RPF。
RPF的治疗:应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在炎症期,可在几周内见效,有症状改善及肿块缩小或消失。晚期效果不佳。一般选用泼尼松30~60mg/d,好转后减量,疗程至少3个月。可与硫唑嘌呤同用。晚期,大量纤维化并有脏器压迫时,激素治疗无效,必要时为解除压迫可做松解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