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血压的病因学评定
在所有高血压中,约95%以上目前尚不能找到特定病因,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即高血压病,通常需终身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另约5%的患者能鉴别出特定病因,称为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如当作原发性高血压长期给予降压治疗,不但疗效差,且预后严重。因此,高血压的诊断检查首先应力求明确病因,鉴别病人是原发还是继发性高血压。
(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评估
1.器官损害评估 高血压不仅是一种疾病,而且是一种危险因素。长期的血压升高,增加血管壁和心脏负担,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心肌肥厚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最终导致脏器的形态和功能改变,即高血压的器官损害。高血压可引起心肌肥厚、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肾衰竭及脑卒中等,是高血压最主要的致残致死因素。因此,充分认识和评定高血压的器官损害状况,对于高血压的有效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合并不同的靶器官损害,临床上出现相应的症状、异常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的阳性发现。这些阳性征象包括:
(1)症状①脑和眼:头痛、眩晕、视力下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感觉或运动障碍;②心脏:心悸、胸痛、呼吸困难、下肢水肿;③肾脏:多尿、夜尿、血尿;④大动脉:撕裂性胸痛、休克;⑤周围动脉:肢端发冷、间歇性跛行。
(2)体征①脑:颈动脉杂音、感觉或运动障碍;②视网膜:眼底镜检查异常表现;③心脏:心尖搏动的部位和体征、异常的心脏节律、奔马律、肺部啰音、下肢水肿及发绀等;④周围动脉:脉搏消失、减弱或强弱不一、肢端发冷、缺血性皮肤改变。
(3)实验室检查①肾功能不全:血尿素氮、肌酐水平升高;②胸部X线片:心脏外形增大,肺纹增重增粗,肺淤血和肺水肿改变;③心电图: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脏肥大表现;④超声心动图:心室肥厚、扩大、室壁运动障碍,心脏舒张与收缩功能减退,升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⑤头颅CT: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等。
2.心血管危险性总体评估 高血压的心血管疾病事件总体危险性不仅与血压水平有关,还与靶器官损害程度及并存的心血管其他危险因素有关。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可对高血压的总体心血管危险性做综合评估。决定高血压的总体心血管危险性因素包括:
年龄
性别(男性、绝经期妇女)
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
收缩压增高
舒张压增高
既往心血管事件
既往脑血管事件
吸烟
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
左心室肥厚
糖尿病
肾脏疾病
微清蛋白尿
超重或肥胖
久坐的生活方式
上述因素共同决定高血压的预后。因此,对每一位诊断的高血压患者,或决定开始治疗之前,都应对上述每个危险因素以及靶器官损害状况和并存的临床情况作出评估(表1-2)。
表1-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影响预后的因素
(续 表)
TC:总胆固醇;LDC-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VMI:左室质量指数;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BMI:体重指数;WC:腰围。*为中国肥胖工作组标准
(三)高血压的危险分层
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决策不仅根据血压水平,还要根据以下诸方面:①其他危险因素;②靶器官损害;③并存临床情况如心、脑血管病,肾病及糖尿病;④患者个人情况及经济条件等。目前,国际上已建立起复杂的、计算机化的危险评估方法(见表1-3)。
表1-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危险分层
注:SBP-收缩压 DBP-舒张压
按危险度将患者分为以下4组:
1.低危组 男性年龄<55岁、女性年龄<65岁,高血压1级、无其他危险因素者,属低危组。典型情况下,10年随访中患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15%。
2.中危组 高血压2级或1~2级同时有1~2个危险因素,病人应否给予药物治疗,开始药物治疗前应经多长时间的观察,医生需予十分缜密的判断。典型情况下,该组患者随后10年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15%~20%,若患者属高血压1级,兼有一种危险因素,10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约15%。
3.高危组 高血压水平属1级或2级,兼有3种或更多危险因素、兼患糖尿病或靶器官损害或高血压水平属3级但无其他危险因素患者属高危组。典型情况下,他们随后10年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为20%~30%。
4.很高危组 高血压3级同时有1种以上危险因素或兼患糖尿病或靶器官损害,或高血压1~3级并有临床相关疾病。典型情况下,随后10年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最高,≥30%,应迅速开始最积极的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